高校医疗保险专业的差异化办学模式构建
赵 云
摘 要:目前,高校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模式有趋同之势。文章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为例探讨了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办学模式的趋同化,包括专业内部不同方向办学模式的趋同化和外部不同专业办学模式的趋同化,分析了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办学模式趋同化的表现和利弊,得出了将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趋同化办学模式转型为差异化办学模式的结论,并提出了构建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要构建差异化办学模式的关键点、落脚点和突破点,为高校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趋同化,差异化,转型
同质化是当前教育的共性问题,差异化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所谓教育同质化,是指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趋同化。教育同质化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不符,也与行业和岗位的细分化趋势不符,同时极易将专业人才竞争陷入“红海”的境地。所谓教育差异化,是指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本质上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的特色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无我有”的教育模式。教育差异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选择,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高校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模式有趋同之势。本文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为例分析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办学模式的趋同化,包括专业内部不同方向办学模式的趋同化和外部不同专业办学模式的趋同化。随着医疗保险人才竞争的白热化、医疗保险工作岗位专业化、医疗保险产品市场的细分化,高校医疗保险专业的趋同化办学模式必须转型为差异化办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市场适应力、岗位胜任力、就业竞争力的医疗保险人才。
1 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内部不同方向办学模式的趋同化
目前,绝大部分医科院校均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方向多元化,但是归类起来主要有两个办学方向,一是卫生管理方向,二是医疗保险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招生、教学和实习模式是不同的,不能相互照抄,必须采取差异化的办学模式。
1.1 生源结构
从生源结构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应该形成“以文科为主、以理科为辅”的生源结构,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则应该形成“以理科为主、以文科为辅”的生源结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本质上培养卫生管理人才。实践表明,对卫生管理专业及卫生管理人才而言,“管理技能是核心,医学知识是背景”,即医学知识的高低和多少尽管影响会卫生管理类岗位执业,但是不决定卫生管理类岗位执业。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而言,医学知识和技能对医疗保险类岗位执业产生决定性作用:没有医学知识和技能,医疗保险工作将无法开展,医疗保险人才也将失去执业的条件和发展的资本。由于理科生源与医学类课程、技术性教育的对接性,及文科生源与管理类课程、理论性教育的对接性。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的招生的生源结构理应以“文科为主、理科为辅”。对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招生的生源结构应该以“理科为主、文科为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不仅在生源结构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教学模式、实习内容上存在显著差异。
1.2 教学模式
从教学模式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适合通过“以理论教学为主和以实践教学为辅”培养学生“软实力”的教学模式,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适合通过“以实践教学为主和以理论教学为辅”培养学生的“硬技术”的教学模式。当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软实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本正确的,但是照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教学模式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的专业人才是失当的。如果继续推行下去,我们培养的医疗保险人才必然是不掌握“硬技术”、不具备“真功夫”,这种人才在医疗保险机构及岗位会因“什么都干不了”而不受欢迎。因此,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硬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1.3 实习制度
实习过程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在实习过程中适合采取“一段式”的实习模式,以专业实习为核心内容,临床实习可作为选修项目。临床实习可选也可以不选,即使不选,对将来的卫生管理工作不产生根本性影响。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适合采取“三段式的实习模式”,不仅有专业实习,而且有全面而深入的临床实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都要进行专业实习:前者进行保险类岗位实习,后者进行卫生管理类岗位实习,但是专业实习的地位和适宜时段是不同的。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而言,专业实习比临床实习更为重要,而且必须在毕业实习中完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而言,专业实习与临床实习同等重要,但是,专业实习主要在课程见习和假期实习中完成,所以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临床实习。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实习的最大问题是照抄照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的实习模式,具体体现为:一段式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专业实习,把临床实习从毕业实习中剔除出去。对此,我们有三条建议:一是在时段上,将一段式毕业实习升级为三段式全程实习;二是在实习内容上,将专业实习扩充为专业实习和临床实习并重;三是在顺序安排上,将专业实习前移至课程见习、假期实习及校内实训,并将临床实习后移至毕业实习。这就是“三段两项式实习模式”。该实习模式的推进须依托“一软三室三地”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可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尽管同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是两者适合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因为办学时间有先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的办学模式变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如何走出路径依赖,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2 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外部不同专业办学模式的趋同化
当前,我国高校主要有三种学科专业培养医疗保险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保险学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目前,高校医疗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出现三个趋同化态势,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趋同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
2.1 办学模式趋同化三大表现
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既培养医院医疗保险人才,也培养商业医疗保险人才和社会医疗保险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既培养社会医疗保险人才,也培养商业医疗保险人才和医院医疗保险人才;保险学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既培养商业医疗保险人才,也培养社会医疗保险人才和医院医疗保险人才。
从人才培养的方案上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既设置医院医疗保险课程,也设置商业医疗保险人才课程和社会医疗保险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业(医疗保险方向),既设置社会医疗保险课程,也设置商业医疗保险课程和医院医疗保险课程;保险学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既设置商业医疗保险课程,也设置社会医疗保险课程和医院医疗保险课程。
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无论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还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业(医疗保险方向),还是保险学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在生源结构上均采取以文科为主的生源结构,在教育模式上均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的教育模式,在毕业结构上均采取“以保险公司为主、以医疗机构为次、以医保机构为辅”的就业结构。
2.2 办学模式趋同化弊大于利
高校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化,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和宽口径”的医疗保险人才,也有利于规避“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毕业就业风险。然而,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只能培养出“万金油”的医疗保险通才,难以培养出“高精尖”的医疗保险专才。这种医疗保险通才,理论上什么都“知”一点,但什么都知不深;技能上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会不精;素质上什么都“备”一点,但什么都备不全。这种医疗保险通才,在医疗保险人才市场中根本不具备竞争力,在医疗保险职业环境中根本不具备适应力,在医疗保险工作岗位中根本不具备胜任力,在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中根本不具备创新力。
除此以外,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趋同化,还会导致不同学科的医疗保险专业陷入就业竞争的“红海”。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就业市场有红海和南海之分:红海是指各类医疗保险专业因为培养目标趋同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去向“扎堆”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必然会有很多毕业生从独木桥上掉落;蓝海是指各类医疗保险专业因为培养目标差异而形成毕业生就业去向“细分”现象,各走各的路,各过各的桥,己不抢占人的就业市场,人也不抢占己的就业市场。高校的各类医疗保险专业应该摆脱就业的红海市场,进而形成就业的蓝海市场。有人认为,各医疗保险专业竞争不是什么坏事,因为竞争可以促进各医疗保险专业主动提升医疗培养质量。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的说法。就业的蓝海市场并不意味回避竞争,更不意味着摒弃竞争。就业蓝海市场只是规避不同类型医疗保险专业的竞争,但仍存同类医疗保险专业的竞争。可以说,就业蓝海市场是指不同类型医疗保险专业细分和同类医疗保险专业竞争的市场结构。这种内外复合化的就业市场结构会让高校的医疗保险专业坚守自己的“根据地”同时又提升自己的“作战力”。
3 医疗保险专业的差异化办学模式的构建
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要构建差异化办学模式,必须找准关键点、落脚点和突破点。差异化办学模式的关键点本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确化选择,即到底是以培养学生的软实力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硬技术为主?差异化办学模式的落脚点本质上是人才培养流程的再造,包括对进口环节的招生、过程环节的教学和出口环节的就业进行精确化设计。差异化办学模式的突破点本质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即依据学科属性和社会需求改革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
3.1 医疗保险专业差异化办学模式的“关键点”
高校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在于具备医疗保险营销性岗位、业务性岗位、技术性岗位、金融性岗位和行政性岗位和管理性岗位执业必需的“硬技术”。这个“硬技术”主要包括五大技能:医学技能、数理技能、金融技能及外语技能、电脑技能和办公技能。其中,医学技能、数理技能和金融技能,必须在校内进行系统学习,方能在校外进行充分实践。五大技能都是高校必须给医疗保险专业大学生教授的必备技能。为此,要在招生上,改变纯文科的生源结构,形成文理科交叉的生源结构;在人才培养上,以能说、会写、善交等“软实力”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电脑技能、外语技能、数理技能和医学技能的“硬技术”,并按商业医疗保险人才的规格培养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在毕业实习上,在专业实习中加入临床实习的内容,或在专业实习外另设临床实习;在就业上,引导学生从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保障机构的就业依赖中走出来,把民办医疗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作为重要的就业渠道。
3.2 医疗保险专业差异化办学模式的“落脚点”
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招生、教学和实习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流程的全过程变革,以及包括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实践基地在内的专业办学资源的全方位建设。具体内容:建议学校对招生、教学和实习进行彻底性改造。在招生环节:形成以文理交叉的生源结构,为日后学习医学和数理类课程创造“先天优势”。在教学环节:设置以医学类课程为主、以保险类课程为次、以管理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其中,医学类课程要适当减少基础医学类课程,而尽量增加临床医学类和药学类课程,特别是突出临床医学类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训;保险类课程要整合理论性课程并减少社会保障类课程,而尽量增加保险技术类和业务类课程,特别是数学、统计和精算类课程要系统学习和实训;管理类课程要适当减少公共管理类课程,而尽量增加经济管理类课程,特别是对金融类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训。实习环节:将一段式毕业实习转变为三段式专业实习,即课程见习、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同时,在毕业实习中加入临床实习(一般为20周),适当减少专业实习时间(一般为8周)。专业实习应该尽量在课程见习、假期实习中完成。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尽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高校对外公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是“保险人才”,授予管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但是在办学者心里务必明确:医学知识和技能是医疗专业人才的“杀手锏”,是医疗保险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敲门砖,是医疗保险专业大学生发展的竞争力。当然,重视医学,不是为医疗而学医,而是为保险而学医,所以只要学好“保险中的医学”就足也。具体办法是对保险的营销性岗位、业务性岗位、技术性岗位、金融性岗位、行政性岗位和管理性岗位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明确每个岗位需要什么医学知识和技能,然后组建由医学专家和保险人士组成的团队编写教材,最后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把保险医学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
3.3 医疗保险专业差异化办学模式的“突破点”
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突破点”在于依据学科属性和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医疗保险专业办学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不同方向设置,并依据各自方向的特点编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医院管理、医学信息和医疗保险三个主要方向,三个方向尽管同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方向,但是由于各自特征明显,其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相互照抄。以招生为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方向)应该以文科生源为主,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信息方向)应该以理科生源为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应该以文理交叉生源为主。以教学为例,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方向)的医学课程应该是“背景性课程”,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信息方向)的医学课程应该是“基础性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的医学课程应该是“核心类课程”。以实习为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信息方向)的毕业实习应该以专业实习为主,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的毕业实习应该兼顾专业实习和临床实习。
同时,在医疗保险专业办学过程中,还要区别对待医疗保险专业的不同学科属性,依据学科属性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科要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学科特点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应该以培养医院保险人才为主要目标,应该编制医院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构建医院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应该以培养社会保险人才为主要目标,应该编制社会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构建社会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保险学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应该以培养商业保险人才为主要目标,应该编制商业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构建商业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要具备就业竞争力、环境适应力、岗位胜任力、发展创新力,必须将趋同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将趋同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转变为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将趋同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类医疗保险专业按照学科属性培养医疗保险人才,拒绝“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办学心态和模式。具体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培养好医院医疗保险人才,无论其他类型的医疗保险人才再“红”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培养好社会医疗保险人才,无论其他类型医疗保险人才再“热”也坚守阵地、决不放弃;保险学专业(医疗保险方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培养好商业医疗保险人才,无论其他类型医疗保险人才再“火”也不换汤不换药,更不改旗易帜。当然,按照学科属性培养医疗保险专业,并不是忽视社会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也不是无视工作岗位对医疗保险人才的要求。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按学科属性培养医疗保险人才,是指以学科规定医疗保险人才的类型,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培养医院医疗保险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培养社会医疗保险人才、保险学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培养商业医疗保险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类型确定后,要依据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确定医疗保险人才的规格,例如依据医疗保险营销岗位的要求培养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营销能力,依据医疗保险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培养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依据医疗保险经营管理岗位的要求培养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构建按学科属性确定人才类型和按社会要求确定人才规格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兼顾学科属性和社会需求,兼顾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
4 主要结论
目前,我国高校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模式有趋同之势,包括专业内部不同方向办学模式的趋同化和不同类型专业办学模式的趋同化。随着医疗保险人才竞争的白热化、医疗保险工作岗位专业化、医疗保险产品市场的细分化,高校医疗保险专业的趋同化办学模式必须转型为差异化办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市场适应力、岗位胜任力、就业竞争力的医疗保险人才。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要构建差异化办学模式,必须找准关键点、落脚点和突破点。差异化办学模式的关键点本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确化设计,即在培养学生的软实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硬技术。差异化办学模式的落脚点本质上是人才培养流程的再造,包括对进口环节的招生、过程环节的教学和出口环节的就业进行精确化设计。差异化办学模式的突破点本质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即平衡学科属性和社会需求改革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