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美元与去美元化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去年的数据,86%的世界贸易以美元进行。2022年以来美元利率上升,增加了新兴市场获取美元的成本,并耗尽了其外贸支付。阿根廷和埃及正是强势美元最突出受害者,也是其去美元政策的动力来源。

  有人认为,去美元化代表着美元的弱势,反之,如果美元强势,相对而言,本币处于弱势,那么去美元化就是背道而驰的错误选择。这是“粉丝追星”的逻辑。主权货币绝非恋恋不舍地“追星”,越红越追,追到死......恰恰相反,强势美元令弱势货币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且正在耗尽新兴市场的资金。换言之,强势美元正在失去其“曾经忠实的粉丝”......

   4月26日(周三),阿根廷经济部长塞尔吉奥·马萨 (Sergio Massa) 宣布,他的国家打算用人民币而不是美元来支付从中国进口的价格,以减少其硬通货储备的消耗。阿根廷受到美联储加息对美元的严重影响,这一方面增加了获取美元的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成本。据美联社报道,马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与中国大使邹肖力会面时表示,阿根廷“下个月将以超过 10 亿美元的人民币计价进口部分商品”。

  美联储将于下5月2日(周二)和3日(周三)召开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决定美元利率,与此同时,市场猜测美元利率将连续第十次上涨 25 个基点。美元利率上升导致美元对其他货币走强,而其他经济体则试图通过类似的利率上升来维持其货币的吸引力。

  然而,全球经济对美元作为商业支付和外汇储备货币的依赖正在给整体经济体带来压力,尤其是阿根廷、埃及和大多数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

  世界贸易组织去年的数据显示,全球86%的贸易以美元进行,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美元占基金组织国家储备的58.3%,由7种主要货币组成。这七种货币分别是:欧元、英镑、人民币、瑞士法郎、澳元、日元和加元。

  3月底,巴西和中国宣布同意在贸易往来中使用本国货币,而不是美元。出于主权、经济和政治原因,中国和俄罗斯以及以印度为首的其他经济体正在努力实施美元之外的贸易支付。

  自2022年3月以来,强势美元导致超过230亿美元的热钱(债务工具的外国投资)流出埃及(资金离开该国前往其他市场)。利率上升以及全球通货膨胀导致美元走强,导致埃及从国外进口的成本增加了 90%,达到每月95亿美元以上。

  强势美元是美元霸权的一大表现,其以自身的需要而一再加息,这被不少经济体解读为“暴力升息”,其外部冲击如此之巨所带来的动荡与成本完全由所谓的弱势货币来承担。这就值得后者必须作出抉择,是否继续维系与美元的传统关系,还是实现“去美元化”。

  当前,已有29国开启对华贸易以人民币结算,贸易结算去美元化,有助于稳定相关经济体的汇率水平,特别在相关经济美元债务利息成本上升之际,这是非常重要而及时的抉择。

  当前,去美元化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大量的中央银行业在调整其资产结构,减少美元资产,也就是说,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也在调整之中,只不过这一进程较为缓慢。即便强势美元看起来,有理由强化其储备货币的地位,然而,事实上,相关国家并没有出现在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与储备货币调整的政策分离。也就是说,并没有出现结算货币的去美元化与储备货币的强美元化的政策“扭曲”。

  去美元化的政策选择并非是某种权宜之计,而是难以撼动的趋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