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成为现在的你?


   

    2021年夏季,我完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史》初稿撰写工作,并将稿件提交吉林文史出版社等机构进行初审,得到反馈是“属于重大课题”,出版社定不了,需要专家内审。两年过去了,能参加这个研讨,谈一谈想法,我倍感荣幸。

  这两年过程中,我也仔细研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该书由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出版,2020年再版。尽管这本书在国际上有不同争议,甚至在国内学界也有不同探讨——重点是对特殊十年时期(1966-1976)史学定性问题有不同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对特殊十年时期定性不再是“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而是重新定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由此引起了激烈争论。但是,当代中国研究所写简史,被认为代表了官方立场。更重要的是,简史出版目的主要是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以史为鉴,促进我国社会更好发展。

  中国历史上自南宋以来,禁止民间治史。这个标志就是南宋宰相秦桧在岳飞死后下令禁止民间写史,官方指定秦桧的儿子书写官方历史,书写岳飞。但不到百年,宋金矛盾再次冲突,民间情绪激昂,宋统治者不得不为岳飞平反,允许岳飞后人书写岳飞历史。

  但今天不同,今天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意识形态领域更加自信,民间治史只要符合国家利益立场,均被允许,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经济史研究也不外乎“一个目的,两个作用,三件事情。”一个目的,就是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规律,顺应规律,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发展。两个作用就是史学研究普遍作用,一是价值判断作用,二是历史反思作用。特别是反思作用,尤为重要。三件事情就是文献资料、研究立场、研究框架。文献资料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研究立场决定我们以怎样预设立场看待客观存在,属于主观和能动范畴。研究框架包括了研究方法,要做到方法逻辑科学,达到预设立场的价值判断。

  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历史上所创造的生产力,从来没有最近这七十多年生产力发展这样快速过。在快速经济增长发展过程中,公平和效率、生存和发展、伦理和利益等诸多矛盾在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漩涡中被搅拌和动态平衡着——这一进程中,中国年均GDP增速高达8%

  随着粗放发展自身达到一个阶段后,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了面前。如何总结过去七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艰辛探索、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高速粗放发展,对今后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既有价值判断作用,又有历史反思作用。这就是我在三年前撰修简明经济史的初心,也是我简短自评,希望各位斧正。

  国际视野史学研究中有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发问:你是怎样成为现在的你的?这个问题很不简单。表面看,是问一个个体的成长历史过程,实际上,其思考方法可以思考国家历史。想想我们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某一阶段,大家曾经在同样起跑线上,几十年之后,可以说差距相当大,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距?同样对一个个体来说,在人生关键路口,总有多重选择,为什么当时你选了自己现在走的路?决定性的第一因素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经济史研究思考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最后分享开国领袖在瓦窑堡会议前后说过的一段话。开国领袖说:历史和哲学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的,决不是无用的。

  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01】《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版。

02】《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