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健身术】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
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
形意拳的创始年代及其源流,众说纷纭,无确凿的史料可资佐证,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起源一: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僧,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另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
起源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日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问),为蒲东诸冯人氏(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由戴龙邦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传口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但1982年黄新民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并且从岳飞生平分析其没有时间编纂此拳法 。
起源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据清朝雍正年拳谱《心意拳原委考》《拳论质疑序》中记述:姬龙凤家居均村,精于枪法,但他想到一旦手无兵刃时,遇有不测将难以自卫,于是参照枪法,创造了心意拳 。
据孙禄堂在《形意拳学》"自序"中所述:"余尝闻吾师云,形意拳创自达摩祖师,名为内径。至宋岳武穆王发明后,元明两代因无书籍几乎失传。当明末清初之际,有蒲东诸冯人姬公先生讳际可、字隆风,武艺高超,经历有年,适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数编,融会其精微奥妙,后传授曹继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酉科武试联捷三元,供职陕西靖远总镇者是也。"
从清朝乾隆以来,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产生和发展受到了晋商的影响,各代武林先驱在不同地域承传着原传心意武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保镖护商的实践不断研创、学习和充实。特别是晋商发源地的晋中各县,如祁县、太谷、榆次、平遥等地在形意拳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均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姬际可曾经游河南少林寺和洛阳、安徽等地,传艺给安徽秋浦(即今安徽省贵池市)人曹继武。
曹继武又传河南马学礼,马学礼所传的河南形意拳一支,仍称"心意六合拳",一般只在回民中流传。
戴龙邦在故乡祁县传艺。道光十六年(1836年),直隶(河北)深州人李飞羽(字能然,人称老能、洛能)慕名来到山西祁县,投师戴龙邦学得"戴氏心意拳"。
李飞羽(字洛能)学成后广传门徒,主要传徒有山西的车永宏(字毅斋)、宋世荣(字约斋)、宋世德、李广亨四人。后成为山西形意拳车、宋两大流派的奠基人。李飞羽在河北又传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贺运亨等,又形成河北流派的形意拳。这些弟子各有所长,北方形意拳逐步衍化为具备地方特色的山西形意拳与河北形意拳,又称山西小架和河北大架。
刘奇兰传李存义,李存义逐渐壮大了河北形意拳。传薛颠,创象形拳。
郭云深,绝技为半步崩拳,将形意拳五行拳的内容进一步充实。
孙禄堂,师从李奎元,并得郭云深亲授形意拳,兼学程派八卦掌、武式太极拳,创孙式太极拳。
王芗斋师承郭云深,在形意拳基础上博采众长创立意拳,后被人衍生为"大成拳",但是其拳法理论均属形意拳范畴。
郭云深与八卦掌始祖董海川,认为八卦掌与形意拳在拳理上有互补之功,故两门之间以兄弟相称,相互学习,称为形意八卦拳。但发扬光大应始于李存义与程廷华,两人均在京津一带教拳,交情又好,所以河北形意拳门下多同时学习八卦掌,至张占魁开始,则真正以形意八卦拳为名授徒。
此外,还有现代少林寺之心意把(类形意拳)以及四川梁平县一带流传之金家功 。
宣统三年(1911年),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中华武术会,团结武界同仁,培养了一批优秀武术人才。
民国三年(1914年),李存义最后一次到太谷,与同门师兄李复祯、布学宽、宋铁麟、刘俭等共同商讨形意门人的辈次,决定从飞羽公第二代传人起,以"华邦惟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为辈序,使后之来者有谱可稽。同年,形意拳新秀郝恩光首将形意拳传到国外,开创了中国拳师教外国人学形意拳的新纪元。
民国七年(1918年),曾于光绪末年在太谷受过形意大师车毅斋、李广亨、宋世荣指点的形意奇术韩慕侠在北京击败俄国大力士康仄尔,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此后,形意拳名声大震,全国各地学形意拳技者与日俱增。山西省城各大中小学,太谷、榆次等地高等小学普遍增设国术课,许多形意拳师被聘请专授形意拳术,一批形意拳新秀成长起来。形意人孙福全、刘殿琛、姜容樵、凌善清、恭颠、董秀升等编著的形意拳专著先后惠行,向国人推荐形意拳术,进一步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以描写形意拳名人为主要内容的传记性小说,如《清侠传》、《当代武侠奇人传》等 。
民国十七年(1938),两次在南京举行国考打擂,山西代表队16人中即有李连成、韩荣华、张万荣、王鸿、张安泰、李培昌、白三货、郭凤山等15人是形意拳名手 。
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前后,全国各地成立的国术馆、会中都有形意拳师任教,有的并担任要职,形意拳的普及之势逐渐形成。李飞羽在山西的传人以口授身传技艺见长,善技者不断涌现,在中国享有盛名。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军入侵中华国土,形意拳术几乎被扼杀。许多青年拳师奋起抗日,为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抗击日寇的侵略作出了积极贡献。仅山西即有陈晓峰、胡殿基(化名杜子和)、史克让等多名担任要职的形意拳新秀为抗日战争英勇献出了生命。老年拳师则不顾安危,冒死犯难传拳授艺,秘密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形意拳人才。
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意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四十多年来,从事形意拳理论研究的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查找历史文献,走访形意前辈,承前启后,实事求是地在研究形意拳历史源源流,挖掘整理形(心)意拳文献,阐述形意拳拳理、拳法中的疑难,以及澄清某些历史讹传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
2005年4月,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同年5月,在太谷为宋氏形意拳宗师建立了纪念碑。香港、台湾、上海、河北邯郸、四川蓬安、江苏徐州、安徽蚌埠、淮南、宿州、山西太原、太谷、平遥及俄罗斯、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相继成立了宋氏形意拳协会、研究会、分会等。宋氏形意拳还多次组团参加国内外重大武术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2006年11月10日至12日,平遥宋氏形意拳协会受邀在新加坡理工大学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国术综合锦标赛,在传统内家拳项目中,中国代表队共夺得6金2银2铜,其中平遥分会取得4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 。
2008年9月26日至29日,山西省太谷县举办"中远威杯"国际形意拳搏击王争霸赛,竞赛项目分为形意拳传统套路比赛和搏击王争霸赛。此外,还将举行形意拳宗师车毅斋诞辰175周年纪念活动及形意拳论坛、形意拳书画展、形意拳摄影展和剪纸、根雕等民间工艺展 。
2009年5月开始,《中国形意拳》创作人员多次深入太谷、榆次、平遥、祁县等地,采访形意拳专家学者、民间知名拳师,最终在2010年年底将6集大型纪录片创作完成 。
2010年9月21日至23日,第二届"中远威"杯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在太谷县举行,来自美国国际形意拳道联盟、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白俄罗斯分会、新加坡狮城内家拳法培训院、徐州市武术辅导站、上海市桂亭内家拳学会等45个团队的400余名高手参赛。比赛项目分为拳类、器械类和对练。其中拳类分形意拳传统套路和自选形意拳。器械类包括刀术、剑术、枪术、棍术等形式;对练分为徒手和器械对练两种 。
2011年9月13日,形意拳祖师李老能纪念碑在河北深州落成。
2012年8月25日至27日,太谷县举行第三届中远威杯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共有来自美国、尼日利亚、俄罗斯等6个国家53支代表队5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比赛除了设置前六名团体奖项外,还分设了男子、女子各四个组别奖项,以及体育道德风尚奖等 。
形意拳的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骀、鹰、熊)为主。其练习要领:一要塌腰,二要缩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要横顺,七要钻落翻分明。塌腰,即尾阊上提;缩肩,即两肩向回抽劲;扣胸,即开胸顺气;顶,即头顶、舌顶、手顶;提者,即颈道内提,横,即起也,顺,即落;起,即钻也;落者,即翻。起亦为横,落亦为顺 。
桩功
练习形意拳均以三体式(势)为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来站桩,这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功法。它按照形意拳学的理论要求与要领,将人体安排成为一个完整的基本姿势,在形意拳的动作中,均按此基本姿势与要领来要求,从外形上讲求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在体内则讲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内外合一称为六合式。其次按人体部位分为头、手、足三体,以及按三体又分为三节等等,故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
1. 预备势(无极)
(1)并踵站立: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外摆,两脚的外沿夹角为90度,身体正对前方站立。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向前平视。
(2)两掌提按:下肢不动,做顺式呼吸,两掌自然提于脐前,两掌指尖相对,手心向上,随鼻吸气,两手慢慢上升经胸至口,气通过经脉被肺隔膜压人小腹,小腹略呈鼓胀,随即两掌心翻转向下,慢慢下移,气随掌落;两掌坐腕,指尖向内相对平放于脐前.
【待续】
黄盟原创.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