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涛2023新年致辞:世界格局在改变,自我革命事上炼


 

\杨海涛(潜能训练导师)

2022年可以说是世界格局变革元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俄乌战争仍在继续,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灾难多发,事故频发,口罩事件多点爆发,倒闭失业如潮,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当前,我国的发展时期,主要有四方面特点:

一、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全面革命。

二、以爱国奉献精神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强国。

三、以坚定不移决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

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奇迹更是中国人的辉煌奋斗史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亿万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铸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是一部亿万人民奋斗不息的奋斗史。我们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国际社会称赞,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斯图尔特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堪称奇迹;中国不仅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值得信赖的伙伴,还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以及有借鉴意义的发展模式和路线图。

 

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认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始终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将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在国际舞台上更自信尽显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对世界而言,拥有占世界近20%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不仅将极大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也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1

历经7年艰辛努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于20222月、3月胜利举办,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再一次共创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再一次共享奥林匹克的荣光。

在冬奥赛场上敢打敢拼、超越自我,胜利完成各项比赛任务。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枚奖牌和冬残奥会18枚金牌、61枚奖牌,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

 

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主题口号以及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中国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中国坚实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成功办奥提供了强有力的底气和最坚实的保障!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中国付出巨大努力,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向世界奉献了促进团结、增进友谊的体育盛会

2

20229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办。

 

2022年是上海合作组织宪章签署20周年,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

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撒马尔罕宣言》。签署关于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的备忘录,启动接收白俄罗斯为成员国的程序,批准埃及、沙特、卡塔尔、同意巴林、马尔代夫、阿联酋、科威特、缅甸为新的对话伙伴。

 

路虽远,行则将至。大力弘扬上海精神,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行稳致远,共同建设和平、稳定、繁荣、美丽的美好家园。继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3

20221115日至16日,G20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本次峰会以共同复苏、强劲复苏为主题,聚焦全球卫生、数字化转型和能源转型三大主要议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G20与金砖国家研究项目联席主任约翰·科顿表示:中国为二十国集团机制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作为G20重要成员,始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和实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将在G20框架下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国在G20中提出三点建议:推动更加包容的全球发展”“推动更加普惠的全球发展”“推动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为破解全球发展困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贡献智慧。

 

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为国际合作注入更强动力,为全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彰显了中国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机遇、推动人类进步的胸怀与担当。420221118日至19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

 

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提出四点建议:第一,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建设和平稳定的亚太。第二,坚持开放包容,建设共同富裕的亚太。第三,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清洁美丽的亚太。第四,坚持命运与共,建设守望相助的亚太。

 

从亚太的体量和分量看: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占世界经济总量逾六成、贸易总量近一半,亚太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带。

 

中国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受益于亚太,也用自身发展回馈亚太、造福亚太。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以大国智慧和大国担当,为亚太和世界的稳定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泰国各界人士表示,就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提出重要主张,为再创亚太合作新辉煌注入了强劲动力。

 

塞内加尔总统萨勒感慨:中国是坚持原则、广受尊敬的伟大国家。新西兰总理阿德恩说:中国是促进世界未来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在李显龙总理看来,中国崛起不可阻挡,一个强大、友好的中国,将为地区和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5

2022129日,中国领导人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出席了两场峰会,一场是中阿峰会,另一场是中海峰会。

 

两次峰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将把中阿合作、中海合作推到一个全新高度。这也是阿盟首次集体同其他国家举行元首峰会。两次峰会将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中阿关系、中海关系全面提升,也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转型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阿联酋正从以石油为主的经济向知识型创新型经济转变,相信两国能够在科研、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和教育等领域深化合作。阿中两国都坚定致力于多边主义,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希望双方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平与繁荣的世界。

 

(三)正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正从追随者变为引领者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搞尖端技术,必须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

 

1、中国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20225月,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认为,这个实验比以前的实验更具挑战性,克服了重大技术挑战,对未来量子通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2022617日,中国第一艘弹射起飞,全通直甲板的航空母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命名为福建舰。这也是我国第一艘完全独立设计,采用最新技术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舰。

 

3、一度电跨越2080公里需要多久?7毫秒,是中国特高压输电给出的答案202271日,我国西电东送核心枢纽工程。这一工程横跨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五个省市,走过2080公里的距离,只需7毫秒,就能让远在江苏的人们用上来自四川的水电。十年来,中国通过持续自主创新特高压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特高压成套输电设备的研制成功,彻底扭转了我国电力工业长期跟随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被动局面,诞生了中国标准,实现了中国创造中国引领

 

445.22万高斯!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世界纪录,实现重大突破202281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产生了45.22万高斯(即45.2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这是我国科学实验极端条件建设乃至世界强磁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5、我国核工业产业链后端能力取得重大突破2022911日,国内首座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设施在四川广元正式投运,这是我国核工业产业链后端标志性工程。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高放废液玻璃固化技术的国家,对我国核工业安全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620229月,在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团队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世界航天奖是国际宇航联年度最高奖。

 

72022930日,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在河北张家口顺利并网发电。项目总规模为100兆瓦/400兆瓦时,核心装备自主化率100%,每年可发电1.32亿度以上,能在用电高峰为约5万户用户提供电力保障,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9万吨,是目前世界单机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82022930日,问天实验舱成功进行转位,空间站组合体由两舱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转位机构在轨实施大体量舱段转位操作。2022103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2022113932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完成。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首次实现了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

 

92022109743分,重量约859千克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上天后在距离地表72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

 

10202210月,阶段性建成的世界首个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设施,在山东济南成功运行。其对于吨级及以上物体最高推进速度可达每小时1030公里,创造了大质量超高速电磁推进技术的世界最高速度纪录。

 

11、北斗全球系统已是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2022114日,《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发布并指出:北斗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中国的北斗,技术先进、设计领先、功能强大,是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2、国之重器,劲舞苍穹202211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拉开帷幕。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展品集体亮相,展示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和创新突破,展品实现陆海空天电网六位一体系统化、全维度覆盖。本届航展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持续推进装备建设、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空军目标的信心和决心,也向世界展示腾飞而起的中国力量

 

13、重大突破!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20221117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团队与上海师范大学王文琴研究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自然》评审人说,这显示出对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14、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20221123日,由三峡集团与金风科技联合研制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该机组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风电装备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发展的最新标杆。

 

15、实现水电站国产大脑重大技术突破,17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20221124日,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继电保护系统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小湾水电站正式投运。这意味着被称为水电站大脑的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实现国产化,这也是我国水电控制系统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华能集团牵头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对水电核心控制系统的硬件及软件开展大量的适配、比选和研发工作,攻克了关键软硬件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了水电核心控制系统全流程100%国产化。完成重大技术创新34项,17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清洁能源水电开发提供完全自主可控的国产大脑

 

16、零的突破!国内首台国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交付历时13年自主研发,被誉为争气机的首台国产F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20221125日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成功下线,从四川德阳发运交付。标志着我国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17、中国石油聚焦零碳:天然气深度脱除羰基硫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净化总厂万州分厂首次实现工业应用,截至2022121310时,装置稳定运行900余小时,标志着我国在天然气深度脱除羰基硫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由于核心催化剂和配套工艺包存在技术空白,该技术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深度脱除羰基硫技术国产化是打通我国天然气气质升级堵点的关键一步。

1820221226日,全球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前往北京。当日,中国东航最新接收的全球首架C919客机开始进行总计100小时的验证飞行,对飞机的运行安全性、维修可靠性以及各项运行保障能力进行验证和确认。

 

19、中国石化20221228日宣布,涪陵页岩气田焦页12号平台18口气井全部完井,其中投产气井16口,采收率达44.3%,创下了我国页岩气开发平台井数最多、井组采收率最高两项纪录。

 

(四)

凝聚中国心铸就中国魂共筑中国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都要把个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精彩的渴望,深深熔铸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途之中。

 

1、传承中华文化力,铸就浩浩中华魂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西方文化大量传到了国内,对待西方文化既要开放包容,也要辩证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住文化底线,防止一切文化入侵

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守正谋变,稳中求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重庆山火救援震撼全球,筑起防线新长城

2022817日,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山火。一群热血青少年上演了2022年最感动的画面。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关键时刻,他们都能挺身而出,他们几乎都摔倒过,摔倒了爬起来,毫无怨言,继续疾驰向山火肆虐的地方。那里本没有路,是无数志愿者的脚步;上千名志愿者的头灯连成一条拦截火海的防线,筑起新的长城这些娃们,立了大功了!山下的调度人员称赞道。面对来势凶猛的火势,重庆人民仅用了86个小时,就成功扑灭了山火。这样的扑灭速度震惊国外。据统计,重庆、云南、四川各方面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救援力量1.4万余人、森林灭火主战装备3100余台(套)、直升机10架参与火灾扑救,及时转移群众680余户1800余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场史诗般的救火,有无数的瞬间让我们破防,我们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团结是刻到骨子里的,这就是中国力量

 

3、泸定6.8级地震,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202295,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从中央到地方,来自四面八方的一支支救援队伍闻令而动、逆行出征,紧急集结的各类救援力量达6500余人,并迅速扩到1.3万人。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式救援频频上演。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

 

四川泸定地震发生后,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湾东河沿岸山体发生滑坡,形成堰塞湖,威胁下游装机6万千瓦的湾东水电站。危急时刻,水电站水工罗永没有迅速逃生,而是冲上约10层楼高的坝肩,打开泄洪闸。意识到发电机未关存在风险,他又和同事甘宇一起跑到厂房拉下电闸。两个举动,避免了河水漫过大坝冲毁村庄的灾难,挽救了下游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自己却被困失联。98日,罗永通过放烟雾获救;921日,失联17天的甘宇被雅安市石棉县跃进村村民倪太高找到。灾难面前,唯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汇聚起战胜灾难的强大合力。

 

(五)结束语

 

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和平强大的中国。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纵观历史,人类正是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

顺应世界变革,勇于自我革命。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成长,在变革时代中超越自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有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明确使命和愿景,才能破除迷茫、拥有力量、无所畏惧、勇毅前行,最终奔向光明的未来。

世界格局在改变,自我革命事上炼。

 

最后,祝愿朋友们:2023年,身体健康,财源广进,前似锦,扬眉气,大展宏,兔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