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力:创业者持续进化的六项法则


 

  根据多年的创业经验和投资经验,我把生物进化论融入创业者个人成长中,总结出一套创业进化论与生物学进化论的本质一样,创业进化论也遵循这八个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为了更好地帮助创业者在恶劣的环境中实现进化,我把创业者进化论细分为战略、心力、认知、格局、连接、成长六大模块,构建一个“自适力”进化模型。

  什么是“自适力”?自适力就是进化的能力,是创业者为了适应和战胜市场环境而主动做出相应变化的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公式:自适力=反弹力+生存力+反脆弱力。进化,是创业的第一性原理。创始人唯有与时俱进,不断进化,才能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赢得市场。这是创业成功的不二法则。

  “世自乱而我心自治,斯为正道”,越是在动荡和不确定的环境里,越要找到自己内心确定的东西,用自适力和心力应对逆境和不确定性。

  01 战略,为创业进化指明方向

  创业是一场与不确定性相伴的冒险,战略能力可以帮助创业者建立对这个过程的感知和规划,从不确定性中发现确定性。换言之,也就是从大局出发,提升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找到一条适合企业发展进化的道路。

  战略就是知行合一。战略的出发点是良知、心力、认知力和执行力等诸多因素,其中,良知不只是个人价值观的善与恶,还是创业者选择创造价值的方向;认知力和心力决定了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方式;执行力则是战略落地相对细节的一种指引,对一些流程及执行要点量化。

  在创业过程中,我把创业者战略落地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战略层、战术层和运作层。这三层战略落地能力,就是时刻告诫创业者,要从战略层寻找、确定目标,从战术层分析目标,最终在运作层以脚踏实地的运营、运作去实现目标,这才是走向成功的正确路径。

  战略成功落地,需要四种能力。如果战略不能落地,那就是一座“空中楼阁”。在我看来,要想成功实现战略落地,创业者需要具备四种战略能力,即战略思维能力,以第一性原理探求事物本质;战略机会把握能力,精准判断趋势性机会;战略布局能力,动态看待积极因素的内在关联;战略耐性,舍九取一,把所有的资源和精力投到最好的那一个上。

  守正不图奇,朴实的战略才是王道。公司的发展讲究市场规律,就如同耕种农作物讲究时令节气,以奇招取得的成绩就像被拔出或拔高的农作物,根本无法长久、持续、稳定地成长进化。在我看来,一家企业要想建立合理的发展节奏,就要抛弃奇招,制定一个朴实的战略。

  创业切忌贪功冒进,相反,快慢结合、稳扎稳打才是取胜之道。如果创始人具有足够朴实、坚定的战略节奏能力,便可将团队维持在一个安稳、上进的发展节奏中,加以慢慢积累和进化,便可以对抗市场的不确定性。

  保持足够的战略专注度。初创企业就如同新生的小草,首要目标不是向上生长争夺更多的阳光和生存空间,而是向下扎根,汲取更多的养分和水分。在观察了许多创始团队并与他们进行过深入交流后,我发现了一个成功的关键因素,那就是创始人的精力和战略的专注力。当创业者具备了足够的战略专注力,便可以集中团队的精力、资金、思想去参与市场对抗,进而形成局部的竞争优势。

  02 心力,创业进化的力量之源

  “事”与“难”是每位创业者都要面对的两种因素。在一些人眼中,它们是成长的阶梯;在另一些人眼中,它们则是前进的绊脚石。至于是阶梯还是绊脚石,完全取决于创业者的心力强大与否。如何应对来自内、外部的压力,提升自己的自适力,“心力”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有能力者强,有认知者胜,有心力者远。能力是创业的基础,项目或想法的落地必须依靠过硬的专业能力。然而,领导者的能力高低固然重要,却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它更重要的是创业团队的整体能力,以及团队内部能力是否匹配、相融。

  创业者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初创企业能否扬帆起航;创业者的认知决定了企业的前进方向,它是最终结果的风向标;而创业者的“心力”则决定了“创业航行”能否走得稳,走得远。

  提升心力,需要“不断加难度的”一万小时定律。一旦你踏上创业之路,日子会一天比一天艰难,因为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大,遇到的问题难度系数也在不断提高。为此,创业者要想登顶山峰,就需要咬紧牙关,坚持走过“一万小时”的登山之旅,走好脚下一步比一步更加艰难险峻的路程。

  世间的路,好走的并不多。再耀眼的成功者,光芒之下也藏着无数疤痕。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拥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四个字——精神不死。精神不死,即心力长存。反过来讲,正是成长过程中跨越种种阻碍,练就“天下无敌”的心力,做到不怨恨、不急躁,不过度、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才能不断攀登,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心怀热爱,夯实心力。对创业者来说,决定创业的首要因素是热爱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仅凭一时冲动,为自己热爱的工作拼搏其实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与“做尝试”的创业者不同,心怀热爱的创业者在看待、对待当下的事业时,会更多地从一种正向积极的思考出发,会自然而然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专注力,自然也就形成了强大的心力。

  我常常对创业者强调,努力只能达成创业大环境中的及格线,为热爱的事业“拼命”才能成就优秀。人生和创业都需要“多多拼”,建立创业者的心力,拼出人生的术力、道力、念力、潜力,拼出局部的压倒性优势,人生和创业才能更加精彩。

  掌控情绪,向内观照,探寻心力航标。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结果不如意,不要把失败归咎于外因,而要从自身找原因。遇事找内因,每年不一样;遇事总找外因,10年一个样。人世间最好的修行,不是向外追寻,而是向内观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准确地认识自己,建立强大的心力。

  ▲《自适力》吴世春著,2022年11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03 认知,决定创业进化的高度

  对创业者来说,创业是一次次对未知领域、未知事业的挑战,同时也是不断看见自己、战胜自己、提升自适力的过程。之所以有人能冲破迷雾,摘得最终的胜利果实,关键原因之一便是他们拥有高于常人的认知。从这个角度讲,认知决定了事业的高度。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人的一生,包括创业,都在为认知买单。其背后的逻辑是,强大的认知能够让创业者在一定程度上比竞争对手更容易看清市场,进而提升自适力去适应市场,完成创业进化。认知自我是一个艰难的开始,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对着他人的毛病和不足指指点点,从来意识不到自身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人在剖析自我、向内认知之后,如何把结果付诸实践的选择与行动,则是其人生另一个更加困难的攀登过程。

  群体进化,提升认知的绝佳通道。群体进化,就是一群具有相同目标、方向的人,在前行的路上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相互分享、共同创造,从而有机会补上自己的“短板”,走向成功。认知决定成败,群体进化则决定了创业者认知的高度、全面性和客观性。对创业者来说,完成群体进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打造优质交际圈。我们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消除恐惧感,努力扩大认知圆圈,成为对方眼中有价值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拿到认知层次更高的交际圈“门票”。

  终身学习,打破认知之墙。人性中存在四个局限性,分别是“夏虫不可语冰”的时间局限性、“井蛙不可语海”的空间局限性、“盲人不可语光”的认知局限性、“凡夫不可语道”的三观局限性。这四个局限性如同四面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困在某个狭小天地里。打破认知之墙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终身学习,并与行业内拥有顶尖认知或最新认知的人去交流,见识更大的世界,抓住更多机会,全力破解。

  只有认知市场,才能适应市场。创业,就是创业者带领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做一件未知的事情。创业自始至终都在与不确定性为伍。其成功概率之小,远远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如何在未知之中看见已知,在不确定性中发现确定性,是对创业者最大的考验,也是创业者最大的责任。换句话说,创业者只有对市场拥有宏观的准确认知,才能适应市场形势和变化。

  在我看来,这场考验开始于赛道的选择和对所选赛道的理解,这体现了创业者对市场的整体认知,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选择正确的方向,才能在发展过程中适应市场。同时,身为企业的领头人,创业者需要从更全面、更宏观的角度,培养更有建设性的市场认知。唯有培养宏观认知能力,提升自适力,方能与趋势为伍,乘风破浪。

  04 格局:锚定创业进化的广度

  创业过程是一条时高时低的曲线,如果创业者没有全局的视野和格局,就可能在低谷时绝望,在高点时自负,而绝望和自负都会将创业者引向失败的悬崖。“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想走好脚下的这一步,就要提前规划好接下来的十步、百步。

  格局=人生信念+志向高度。做人、做事,格局很重要,对创业者来说,尤其如此。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格局就是他的人生信念和志向高度之和。其中,人生信念决定了创业者以何种姿态去对待自身遭遇的事情,而志向高度则决定了创业者最终可以到达哪里。唯有二者合而为一作用到一个人身上,才能培养出积极的、不在意一时得失的大格局。

  格局决定人生成长的天花板。很多时候,眼光决定成败,格局关乎胜负。如果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格局不足,在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时就会“鼠目寸光”,看不到长远的机会和可能,企业也就难以有长足的发展。所以,虽然有些创业项目很有前景,我却没有投资,就是因为创业者在介绍项目、分析问题的时候,很少能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见解,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也没有有说服力的规划,即格局不够大。这是很多创始人和创始团队的致命伤。

  俗话说,“饼再大,也大不过烙饼的锅”。我之所以强调创业者的格局决定了其人生和企业天花板的高度,就是因为格局的大小决定着“锅”的大小。格局大的创业者,可以看到并抓住有潜力、有前景的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格局的三种境界:蘑菇、大象、火鸡。“蘑菇”境界,是指企业处在成长初期积累能量、积累势能的阶段。一朵蘑菇在真正成长起来之前,通常“躲在”阴暗的角落,既得不到充足的阳光,也不会有人来浇水、施肥,只能自生自灭。创业者应该如何看待这段暗无天日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出头的蓄势期呢?唯有打开格局,把头低下去,以破土而出为目标,慢慢地积累能量,完成从蓄势期到破土而出的跨越。

  当一朵蘑菇成长到一定的高度,就能接收更多的阳光雨露,创业者也是如此。然而,企业与蘑菇也有不同之处,阳光雨露自然存在,只要蘑菇能够突破环境的阻碍,就一定能够感受到。但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机会,却需要创业者脚踏实地去耕耘才能获得,这便是“大象”境界对创业者的要求。

  火鸡理论则认为,征服他人依靠的从来都不是自认为的高人一等,而是让他人只能仰视的强大实力。优秀的人才都是心高气傲的“高大火鸡”,想要他们心服,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更加优秀。创始人对于团队的作用和意义,其优秀大都体现在格局上。创始人的大格局能够让人才看到更高、更远的发展空间,转而将更多的能量用以追求未来更大的可能性,这反过来也一定会推动企业的进步、进化,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而双赢的起点,正是创业者具备更大的格局。

  05 连接:拓宽创业者圈层

       创业,是一个持续建立资源要素连接并实现优化整合,从而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者连接创业导师、内部团队、市场环境、品牌与消费者,以及时代趋势等相关资源要素,以此拓宽自己的圈层,提升自适力,完成进化。其中,人是最为特殊的资源要素。

  互惠互利,建立真实有效的连接。斯坦福研究中心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要点,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为你和你的企业带来价值。当然,要想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赏识,自己也要成为优秀的人,如此才能跻身优秀的圈子,与其中的人建立真实有效的连接。事实上,真实有效的人际关系才能激发共享的热情,减少惰怠,刺激创新,并进一步连接更多价值。

  在利他基础上,建立成功大厦。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是人的本性;换位思考,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却是一种人生智慧。“自利则生,利他则久”,利他,是一种大格局。

  在我的认知里,投资机构对于创业者的帮助并不局限于资金,也有对他们思维、经验、能力等方面的赋能。因此,梅花创投在投资了一家企业之后,一般会扮演三种角色:肩膀、桥梁、眼睛

  首先是肩膀,在被投企业遇到困难时,如果梅花创投有能力、有经验,就会毫不犹豫、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其次是桥梁,如果梅花创投没有办法直接帮助被投企业,就会帮助他们找到专业的人士或机构。最后是眼睛,梅花创投以及我本人,会帮助创业者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找寻赛道内存在的趋势和机会。

  我时常告诫自己,坐在投资机构的位子上,人的价值和作用至关重要,而且一定要培养长线思维,不能一味追求短期回报。对于被投企业,帮得上是价值创造;对于不进行投资的企业,一句善意的点拨和建议,或许就能帮助创业者开启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现在为他人点一盏灯,他日就能照亮自己一段路。

  06 成长:创业进化的最终追求

       初创企业的成长,本质上就是创业者的成长,反之也是如此。创业者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还要学会构筑能量“补给站”,帮助自己和团队提升心理能量。此外,在正视风险、驾驭风险中完成正向循环等。更重要的是,创业是生活的一部分,追求成长创业者应该让物质丰盛与精神愉悦和谐共存,相互促进。

  构筑能量“补给站”。初创企业的成长、进化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它不仅考验创业者的认知力、心力、格局、战略能力等综合素质,也不断考验创业者及其团队的心理能量和自适能力。能量低,事倍功半;反之则事半功倍。因此我对许多创业者都强调过这个概念,鼓励他们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也要学会构筑能量“补给站”,帮助自己和团队提升心理能量。

  创业进化,归根结底是创业者个人的成长与进化。因此,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创业者都应当构筑一个能够支撑自己的能量“补给站”,帮助自己成长,提升自适力,完成自我进化。

  正视风险,驾驭风险。商业市场中从来都不缺乏新机会,关键在于创业者能否看到、捕捉到。正所谓“祸福相倚”,机会往往与风险并存。面对风险,创业者应该保持一种中性的态度,既不要盲目忽略,也不要畏缩不前。创业者要在风险中寻找稳定的收益,在稳定中寻找突破风险的机会,在不断的环境适应中调整自我。

  当然,能够理智面对机会并审慎地从中观察到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本身就是创业者认知力、心力、格局等强大自适力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正视风险,驾驭风险”可以很好地倒逼创业者不断提升自适力,完成自我成长、进化,进而形成一种正向增强的良性循环。

  相信直觉,警惕直觉。直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创业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直觉也是一种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能力,所以在相信直觉的同时,也需要警惕直觉。其中的逻辑在于,直觉是创业者自身市场经验、认知力、专业知识等内在素质的一种不自觉的综合性体现。也就是说,创业者通过直觉得到的结论,往往就是下意识判断的结果。

  模糊的判断和结论可以作为创业者认识、理解问题的参考,但不能作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的意见和支撑。在直觉的基础上,创业者还需要进一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和思考,进而制定合适、合理的战略或产品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直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