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身就是苦難→一切生命都是苦難→一切存在都是苦難。這就是哲學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的宗旨在於透過“修行”來實現“了生死、滅苦悲”的目的。
所謂“了生死”,是要自覺地了悟生死的真相:有生必死;再者就是要積極的面對本體的生與死,建立生死一體的觀念;進而在精神上超越生死,進入無生無死的狀態。
所謂“滅苦悲”,也就是要通過善知識的學習和精進的“修行”在思想意志上消除掉人生是苦難的這一種悲觀情緒,以積極的態度“活在當下”,將現實之真實與永恆之真實結合一體,建立“當下即永恆”的時空觀,並以此來指導當下的生活。
其實,人比較早的經受一些生活上苦難,對生命可能是一件幸事。我16歲下鄉,經過那種吃糠咽菜的生活之後,我再也沒有感覺到物質生活是苦的;在男少時經歷一些委屈,幾十年背鍋,然後偶然得以澄清這樣一些事情,所以,幾十年的工作中,為大局計而背鍋的事也時有發生,但我從來不以為這有什麼特別的接受不了。
這些都是因為我較早的接近了“人生是苦”這樣一個觀念,所以,把承受苦難看成了生命之中的“有常”。
在所有的苦當中,我認為,無知最苦,因為他在經歷苦難時,不知道為什麼受苦;更在於在不知道為什麼的同時,又製造著更多的痛苦或苦難。
2021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