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国寺遇见苏东坡(一)


 在安国寺遇见苏东坡(一)

20231119

昨晚下午离开道观河,来到黄冈,就住在遗爱湖边。几年前来过一次黄冈,参观了“东坡赤壁”。那时候,安国寺还在重建中。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在这里生活了四年(10801084)。这四年,是苏东坡作为文学家的高光时刻。在此期间他给历史留下的不仅有流传千古的诗文,还有东坡肉等佳肴。

苏东坡在黄州生活或者游历过的地方,我从阅读他的诗文及传记而了解的,有东坡、雪堂、赤壁、承天寺、定惠院、临皋亭、遗爱湖、安国寺……今天能确定位置并保存遗迹的不多,主要是东坡赤壁和安国寺。

安国寺在黄冈市区南边,距离长江不远。地图上看,东坡赤壁、定惠院、临皋亭和安国寺都相距不远。苏轼初到黄冈,被安置在定惠院,临皋亭和安国寺是他经常去的地方。现在安国寺重建快完工,可以接待参观,临皋亭和定惠院只是确定了遗址,只是立了遗址碑。

地图上,安国寺附近有青云塔,是黄冈的名胜之一。

远远就看到一座白色古塔,顶上有棵树,这就是青云塔。在最近的历史上,安国寺衰落了,名气不如青云塔。城市规划中,有宝塔大道,双向六车道,而安国寺路只是一条小道。安国寺就位于宝塔大道与安国寺路之间。

青云塔是一座明代砖塔,始建于1574年,有四百多年历史。宝塔七层八面,高42米。每面都有佛龛,神像不见。一层有八道拱券门,以八卦命名。青云塔近来成为网红景点,因为塔顶有一株三米多高的朴树,有126年的树龄。实在是大自然的造化。塔顶无土无水,硬是从鸟粪中长出一棵树;若是人为,或许永远不可能,人可不会三百多年间持续做一件希望渺茫的事情。青云塔紧挨着安国寺,隔着木栅栏。

安国寺始建于唐代,历史上多次毁建。历史上与安国寺有关的名人,一是唐代名相韩琦(10081075),他哥哥曾经任黄州刺史,他来投奔哥哥,在安国市读过书;二是苏东坡,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情郁闷,经常到安国寺找和尚聊天,参禅,顺便洗浴,吃饭。苏东坡为安国寺留下过很多诗文。

安国寺坐北朝南,山门是重檐歇山顶,檐下的“安国禅寺”匾是赵朴初先生题写。斗拱结构简洁朴素,应该是宋代的风格。檐下有四根盘龙石柱,门前有两尊头发蓬起的石狮。

右次间开门。进门,门厅左右各有一尊石像,应该是“哼哈二将”。显然是机器制作,缺乏古意。脚掌又短又厚,几乎是牛蹄的样子。

山门前广场在铺地砖,不能通行。正前方的天王殿快完工了,神像已经立起来,匾额还没有挂上。

场院的西边有鼓楼,三重檐十字歇山顶,虽是新建,却古朴而庄重。场院的东边,也就是与鼓楼相对的位置没有钟楼。似乎是青云塔填补了钟楼的位置,这倒是一个独特而巧妙的设计。

山门西侧有廊道。对着鼓楼有一间屋子门开着,门外立着个木架,上面有红纸,写着“东坡展览馆”。大门两侧有楹联“有僧皆佛印心舆流源无俗累,无客不东坡耳如幻跡有禅缘”。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每当想起笑意就在心头浮现。

只是想到安国寺寻访一下苏东坡的足迹,不想才进寺院就遇到了苏东坡。意外之喜。

进门,有三间屋子。正面有供桌,供奉着苏东坡石刻画像的拓本,两边有对联“贤者所为固自殊,世人岂能尽相合”。供桌烛台上点着蜡烛,还供了一盏酒。

西侧的展室,一位着红色民族服饰的年轻女子,似乎是管理员,在陪着几位游客,给他们讲解,介绍,还帮忙拍照。热情洋溢,开朗大方,笑声朗朗。几位客人离开,还推荐他们去看古寺,推荐中午在寺里吃斋饭。

我们先在东室参观。有好几排书架,大多是研究苏东坡的著作、文献集、资料丛书,各种版本的苏东坡诗文集;又有玻璃展示柜,陈设有历代出版的苏东坡诗文集,其中有元代和明代的著作;墙上还有关于苏东坡故事的国画立轴,还有《寒食帖》的拓片。

有一个书架展示的是研究苏东坡的著作,各个版本的苏东坡传记,其中有康震解读苏东坡诗词的著作,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打八折出售。我很想买一本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可惜没有。

东展室有多个展示木架,有竖排的苏东坡关于安国寺的诗文,属于书法作品。边上有低音喇叭在唱诵诗文内容,应该用的是古音,很有韵味。

《安国寺记》是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应安国寺主持继连和尚邀请写的一篇文字,讲到安国寺的历史,苏轼与安国寺的渊源,与继连和尚的交往等等。安国寺始建于唐代,原名护国寺,宋嘉佑年间更名“安国寺”。安国寺是在继连和尚努力下得以振兴的。苏东坡初到黄州,郁闷而孤独,经常到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间一、二日辄往”,“旦往而暮还”。与继连和尚的交往,让他学到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对他人生境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安国寺浴》中有这样的诗句,“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一个月才洗一次澡,可见苏大学士也不是那么讲究的人。一个月洗一次澡,而且是洗热水澡,应该是冬天的事情。夏秋季节的江汉平原,一天不洗几次澡是过不了的。苏东坡之所以要到安国寺洗澡,一个重要原因是寺庙里柴火充足,热水充足。苏东坡家贫如此,自己烧水洗澡都不是那么容易。

《安国寺寻春》中的一句让我忍俊不禁,“玉川先生真可怜,一生耽酒终无钱。”苏东坡只是小小团练副使,相当于派出所副所长,连八品芝麻官都算不上。可是他好酒,好朋友。他要亲自耕作,亲自下厨,仔细筹划每一文钱的使用,才能保证家庭用度。可他还是无酒不欢,无友不欢。他以“玉川先生”自嘲,其实也是自得其乐。

有《养生贵在去欲》,读起来颇有趣味。“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齿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知识分子有时候喜欢讲一些有一点颜色的笑话,看起来苏东坡他们也一样。

《应梦罗汉记》也很有趣。“元丰四年正月二十一日,予将往岐亭。宿于团封,梦一僧破面流血,若有所诉。明日至岐亭,过一庙,中有阿罗汉像,左龙右虎,仪制甚古,而面为人所坏,顾之惘然,庶几畴昔所见乎!遂载以归,完新而龛之,设于安国寺。”苏东坡就是这样的良善之人,连罗汉的受难都见不得,都要出手相救。或许,苏东坡修复的罗汉像就在古寺中,不知一会儿能不能见到。不过,即使见到,它不会跟我打招呼,我也不会认出它。

我正在观赏中,进来一位年轻人,问红衣的管理员,好像是关于青云塔与安国寺的关系。我凑过去听一听解释。青云塔是明代的,建立起来之后一直就在哪儿。安国寺始建于唐代,曾经是江淮地区一大丛林,不过近代是衰落了。老寺还在,但毁坏严重。新寺是在崇谛法师主持下重建的,现在已经基本完工,进入收尾阶段。

那位年轻人说,他是常州的,被外派到黄冈招商局工作,来了几年。东坡赤壁去过两次,安国寺还是第一次来。不过,安国寺对外开放,似乎也是最近的事情。

说起苏东坡在黄州的足迹,说到定惠院、临皋亭、遗爱亭、雪堂、承天寺等等,年轻人说定惠院和临皋亭他都去过,而且也不远,不过现在只是立了个遗址碑,没有别的遗迹。红衣女子说,遗爱亭的位置就在青云塔北边的湖里,亭子自然是早就不存了的。说到最近网络上很热的“承天寺”梗,说据民间爱好者考察,承天寺就在现在的十字街附近,在安国寺后面几百米的地方。

红衣女子接着给我们介绍展馆及展品。她说这个展馆的展品,材料,都是她师傅亲自收集整理的,还说他师傅是武汉大学国学院毕业的。我后来才知,她的师傅就是现在安国寺主持崇谛法师。

红衣女子又热情地播放阅读苏东坡诗文的古音给我们听,给我们介绍书架上的那些文献材料。不过看起来她还不是很熟悉。她说她原先是在黄梅戏院上班,到苏东坡纪念馆上班才十几天。她说她只看过介绍苏东坡的纪录片,对苏东坡了解还不多。还说她后面准备读一点有关苏东坡的书籍,第一本要读的书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还说,前几天遗爱湖苏东坡纪念馆举行一套苏东坡邮票的首发式,本来是邀请了戴建业老师来做讲座的,但戴老师出差了没来得成。她原先是想向戴老师请教该读什么书的。

转到西边展室。有一个游客参与的环节。他们制作了六个图章,使用彩色的印泥,顺序在一张白纸上盖印,可以出现一张与苏轼及安国寺有关的画片,相当于是自制的明信片。非常有意思。雨燕制作了一张,很漂亮。

红衣女子还展示了她从西安及眉山收集的一些与苏东坡为主题的文创作品。还展示了他们请人制作的以苏东坡为主题的书签、挂饰、书包。她只是热情地展示给我们看,没有一点推销的意思。实际上,我们也什么都没买。

还给我们展示了她师傅收集的宋代瓷片。我看到书架上有个黑色丝绒表面的盒子,就问管理员里面是什么,可不可以看。她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些碎的瓷片,是浅色彩的,上面还有图案。她还让我们拿在手上拍照。又给我们打开第二个盒子,是一些深色彩的,也有图案。她说她师傅很珍视这些瓷片,一般是不展示的。这时进入纪念馆的游人多起来,就赶紧将瓷片装好放好。第一次触摸到苏东坡时代的瓷片,感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最后,红衣女子还帮我们在中厅的苏东坡像前合影。又告诉我们可以去参观古寺,就在大雄宝殿后面;还说一会儿就可以去斋堂吃饭了。

在苏东坡纪念馆的这一个小时,读他的诗文,看他的墨迹,了解他的生活和文学,我好像是遇见了他,聆听了他,感受到了他的气息。我很感激管理员的热情,非常感谢崇谛法师为苏东坡所做的一切。

我相信崇谛法师为苏东坡所做的这一切,完全是出于兴趣,出于热爱,出于责任,而不会有任何现实的功利的目的。出于功利,是不可能如此之尽心如此之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