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闹市中一座清净寺院徜徉的一个下午
2023年11月16日
今天下午天气很好,风和日丽,决定去宝通禅寺看一看。
三站地铁就到。出地铁口往回走几步就到宝通寺大门口,听到喇叭在循环播放,提请游客或路人不要听信算命的,看相的,卖药的,有人曾经在寺院门口吃亏上当。几年前学校保卫部发过通报,有退休教授在宝通寺门口听信骗子,一辈子几十万积蓄被掏光。我一路走过,倒是没见一个看相算命及卖药的,也没人纠缠。宝通寺周边安静祥和,秩序井然。
宝通寺山门非常显眼,在周边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中间,一座黄色墙面的寺院显得典雅、古朴而神秘。寺院坐北朝南,正对着主干道武珞路。山门是四柱三间三楼的结构,墙体是明黄色。大门是大红色,不开;两次间有红底金字的“庄严国土”和“情有利乐”。左右开小门,东边进出人,西边进出车。
宝通寺始建于南朝,初名东山寺。南宋年间,随州大洪山寺迁建于此,东山改名洪山。明朝年间,洪山寺更名为宝通禅寺。明朝成化年间,楚靖王大修大雄宝殿,宝通禅寺成为武汉地区唯一的皇家寺院。
从东边门洞进入。有女士从窗口伸出扫描仪,从我手机上扫去10元,这是门票。原先是在大门西侧墙上开了个饭盒大小的小洞来卖票的。
出通道,右侧墙上有“宝通素斋”的招贴画,边上就是素斋馆。二十多年前,老徐曾经请我们一帮朋友七八人到这里吃素斋。什么素鸡,素肉之类,都是用麦面或者豆腐做成各种肉食的样子,惟妙惟肖,甚至口味也有点像,很不便宜。据说素食的这种做法,是为了满足长期吃素的人对肉食的向往。我对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要吃就吃,不吃就不吃,这样既不吃又吃了,既吃了又没吃,算是怎么回事儿呢?
宝通寺依山势营建,从南到北,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是:山门-圣僧桥(放生池)-钟楼和鼓楼-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左右两翼还有地藏殿和观音殿,有财神殿和祖师殿,有僧舍和念佛堂,还有武昌佛学院。山上还有洪山宝塔。从院内到处停着汽车来看,像是一个大的事业单位。
过山门,迎面有石拱桥“圣僧桥”,桥下是放生池。石拱桥应该是新建的,凿痕还是新的。过石拱桥,左右各有一白色石狮,是明代的遗物。明代的石狮很特别,前脚直立,屁股坐在地上,表情有些滑稽。石狮的后方,分别是鼓楼(西侧)和钟楼(东侧)。钟鼓楼是仿明清的建筑,三重檐,十字歇山顶,雕梁画栋,挺拔秀丽。鼓楼的一楼是财宝殿,供奉的是文财神赵公明;钟楼一楼是法物流通处。
往前上台阶,台基之上是弥勒殿。台基两侧有两尊白色石象,石质细腻,雕工精湛,神态生动。看起来是古物,不知其年代。
弥勒殿是单檐歇山顶,顶覆黄瓦,四角微翘,墙体红色。弥勒殿面阔三间,周有围廊。檐下斗拱纤细精巧,青绿彩绘,是典型的清代风格。正面供奉弥勒,两侧有四大天王。弥勒佛置于红木镶金的神龛中。奇怪的是背面的韦陀将军,其金刚杵是杵在地上的,这表明宝通寺自称为小寺院,不接受游方僧。宝通寺不是皇家寺院吗?
将近三点。橙黄的屋顶,明黄的墙面,绿色的古树,红色的廊道,安静的氛围,柔和的光线。许多人在拍照。有着大红大绿“拍摄服”的大妈,摆出各种夸张的姿势;有着唐装和汉服的青年男女,还配备了专门的摄影器材;有请了模特的专业的拍摄,更多是随意的拍摄。
过弥勒殿,上台阶,高台之上是大雄宝殿。台阶的中间有一组石雕,中间立着一指指天的童子,那是婴儿佛祖的等身像。
大雄宝殿是重檐歇山顶,黄瓦覆顶,四角微翘,墙体红色,檐下悬三匾,中间为“法入间法”,左右为“秀出千峰”,“明甲海内”。殿内供奉释迦摩尼佛,左右侍立着阿难和迦叶。左右两壁,半空平台上各有十尊神像,是普贤及文殊菩萨加上十八罗汉。
我到弥勒殿的时候,一阵风似的来了几群学生,还在台阶上合影,像是附近大学到此搞团建的。一阵风似的穿过弥勒殿,又穿过大雄宝殿,往山上看宝塔去了。在大殿附近拍照的人们,留在了后面。
大殿周边,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不少是来拜佛的。有单人的,几人的,最多是成双成对的。虔诚地叩拜,都安安静静的,只是嘴唇微微张合着。
主佛的背面是观音像。观音后面是海洋,漂着莲花。观音不是通常那样的坐在珞珈山上。宝通禅寺的隔壁不远就是现实的珞珈山,不过不是佛教上的那个海上的珞珈山。武汉大学所在这座山,原先叫“落架山”,是乱坟山。武汉大学建校之时,诗人闻一多给取了诗意的“珞珈山”。
大雄宝殿西边有廊道,应该是通往僧舍的,一排红色的廊柱颇有美感,一群游人在那里轮番拍照;先是一群大红大绿大黄服装的“大妈”,后面是几位着汉服的年轻女子,还使用专门的拍摄用具。几位着素装的女生,眼巴巴地等着空档。
与大殿并排,西边是伽蓝殿,厅堂正中是一座重檐十字顶的小型楼阁,里面供奉着手持《春秋》的关公。左边玻璃罩中手持元宝的大胡子财神,应该是赵公明吧。
穿过大雄宝殿,对面是藏经阁。重檐歇山顶,顶覆黄瓦,屋脊是绿色琉璃,正脊中央是黄色的法论。一楼是玉佛殿,供奉的是白玉的卧佛,置于玻璃罩中。灯光明灭,营造出神圣气氛。
从藏经阁西侧巷道上去,迎面是正在施工中的万佛殿。转到后面的平台,可以就近观察屋顶施工的情况。原来是用混凝土先浇筑出楼面,再往上面铺瓦。铺瓦的混凝土是在下面搅拌之后挑上去的。有挑混凝土的,铺瓦的,表面清洁的。所铺设的黄瓦分为凹面的平瓦和倒扣的筒瓦,都只在外露的部分涂上琉璃。
万佛殿往上,有石阶通往法界宫,也叫罗汉堂,正在维修中。
万佛殿后面高台往东有一座工棚,放置着一些佛像,应该是为万佛殿准备的。这些凌乱放置着的佛像,还没有显现出神圣和威严,登堂入室之后,就会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一位年轻的工匠在给一尊古代官员模样的神像上色,正在涂左眼的眉毛,右眼上还没有眉毛。整个的色彩都是很厚重的样子,不是那么的鲜艳和浮夸。画匠一边工作一边听收音机,播放的像是小说。
工棚前面的台地上,一片长得很肥壮的红菜苔。一位和尚在地头检查,扯一扯杂草,捡一捡垃圾。
从工棚一侧石阶往上,右侧山包上有华严洞,明晃晃黄色的墙壁,铁栅门关着。门前一株古树,叫“珊瑚朴”,根系露在外面,紧紧抓住下面的大石头。这株古树树龄有二百多年。
华严洞的上面,就是洪山宝塔。
洪山宝塔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291年),名为济灵塔,是为纪念开山祖师济灵慈忍大师而建。宝塔七面八级,砖石结构,楼阁式,通高约44米。内部有楼梯,可以登顶。目前铁门关着,不允许登塔。
宝塔在一小院中,前面有小屋,有守塔人,开个铺子,买饮料和零食之类。
我跟着一群年轻人围着塔顺时针转了三圈。注意到塔前有砂石的柱础,猜想以前可能有个塔檐。宝塔的每级每面都有神龛,供着佛像。一层的佛像都是金身的,显然是现代的作品。
宝塔东边有个菜园子,种满红菜苔,这就是著名的洪山菜薹的原产地。据说,洪山菜薹是供应过慈禧老太婆的,因此而名声大振。又有介绍牌讲,红菜苔自南北朝就开始栽种,已有1700年的历史,与宝通寺的历史相当。
继续往山上走。山脊上有一道四米多高的水泥墙,将寺院与外边隔离开来。山脊这边有水泥步道。一路看到很多野猫,不是小区里看到的那些宠物猫那样的肥硕,看起来生活水平不是很高,可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又见到塑料窝棚,猜想是流浪汉的住所。流浪汉怎么进来的呢?或许是寺院管事的僧人发善心吧。
走到山脊步道最西边,原来以为可以到隔壁公园的,却被围墙挡住。
于是返回。
到大雄宝殿,有几个年轻人还在廊下拍照。夕阳之下,风景无限美好。
游人渐渐减少,感觉很安静,很舒坦。我只是在大殿边上走走停停坐坐,享受夕阳下静谧的时光。
四点半,听到大殿后面传来响板声,我知道是要做什么仪式了。
一位着灰色僧袍的老和尚走进大殿,弓着腰,慈眉善目的样子,应该有七八十岁了。
看到大殿门边的日程表,这个时段要做的功课叫“焰口”,是为饿死鬼作超度的法事。
一位着灰色短袍的胖子,满脸横肉,脖子短得看不见,拎着响板,敲打着,从殿前走过,绕圈。响板的声音很大很清脆。
陆续有三三两两的和尚从容走进大殿,大多是青年和中年,老年人很少。
还有临时换上绛色袍服的善男信女。
僧人跪在东边,其他信徒跪在西边。
一排七人,共有六排。东边跪满了,有僧人就跪到西边。
有师傅带头念诵,然后大家齐声合唱。
我很喜欢听这种佛寺的唱诵,感觉很温暖,很享受。
听了二十来分钟,感觉肚子饿了,就离开。
宝通禅寺在武昌最热闹的街道口商圈边上,外面的喧嚣一点也没影响寺院的清净。我在这寺院徜徉一个下午,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