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之国”在哪里?


  按中国的古代典籍记载、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考古研究发现,我们认为:在轩辕黄帝战蚩尤、战炎帝、逐荤粥、建立区域较广、制度较为健全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前,中华大地上曾存在过一种由掠夺性战争引起并逐步形成的、具有某些国家性质的部落方国。轩辕黄帝正是在通过战争的军事手段,实行了一系列兼并之后,才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国家的雏型。但是,由于历史上受文字发展情况等诸种条件的限制,未能留下来更为原始的文字性记载资料,使我们无法了解到那一历史时期关于部落方国方面的确切历史情况。《山海经》成书年代较早,亦记述了不少古史地方面的内容,如古国名及地理方位等,但由于它属古代大祭山川所用的按图作解的注释性著作,当出于巫家之手。故神巫鬼怪色彩很浓,为治学审慎严谨的史家所不用。但我发现,透过其某些故作神秘怪异的神巫色彩,其所记一些古代史地内容倒还是大体上比较准确的。在这方面,《山海经》的记载倒远比汉以来一些杂家著作可靠得多。《山海经》一书的《西山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中,都有关于“轩辕之丘”、“轩辕之国”的记述。“轩辕之丘”即古史书所言的“涿鹿之阿”,为轩辕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之国”即是轩辕未经“涿鹿奋战”以建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国家之前所领导的部落方国,或即其出生所属的“有熊”国。

  袁珂先生说轩辕黄帝是“一个大神”、“是中央的天帝”,黄帝所建的国家是“神国”,他所在的国度当然更是“半天云里的神国”了。袁先生新编历史为神话的主要依据就是《山海经》。那么,我们就依《山海经》所载,看一看黄帝所在的神国在哪里?

  先看《海外西经》的记述。《海外西经》是由南往北而行记述的。其顺序为:灭蒙鸟夏后启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女祭女戚骛鸟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之国白氏国肃慎国。其记述“轩辕之国”的经文曰:

  轩辕之国……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此诸天(沃)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龙鱼陵居其北……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两千岁。肃慎之国,在白民北。

  肃慎,即春秋时期的山戎,世居我国东北。秦以前被称作肃慎,汉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之际称靺鞨,辽时称女真,曾建立金王国,自努尔哈赤改称满,即今天的满族,曾建立我国最后一个封建政权——清王朝。肃慎国者,即肃慎之族所居地域。

  按《山海经》所记,在“肃慎之国”的南面,即“白民之国”。白民,即春秋时期的白狄,约居于陕西,山西北部地区,其中包括鲜虞、肥、鼓等部。白民之称,系因其民喜穿白衣而得。郭璞注云:“言其人体洞白”。高诱在《淮南子·坠形训》注曰;“白民白身,民被发”。被发者,披发也。按《山海经》所载,白民之国有乘黄,则也可证“白民国”的大致地理位置。

  何谓“乘黄”?乘黄者,盖即人能骑乘之黄色皮毛之畜也。“其背上有角”者,非骨质之“角”,而为肉峰之描绘。乘黄即是北方草原的骆驼。至于骑乘了骆驼就可以得寿至两千岁,不是巫家的少见多怪,便是故弄玄虚而蒙人了。

  以上这段经文,证明“白民之国”以南的“轩辕之国”,其地理位置是在今山西,河北两省之地。对此,《山海经·大荒西经》之载,也可与之相印证。《大荒西经》的记述顺序为:不周负子(即不周山)淑士栗广之野石夷白氏之国长胫之国西周之国先民之国北狄之国芒山桂山榣山丰沮玉门灵山有沃之野轩辕之台,……直至昆仑之丘。这个顺序是先从青海之北顺内蒙古草原地带往东北大兴安岭方向记述。自“北狄之国”其经文曰:“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此处“北狄”者,是指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鲜卑族。所谓“北狄之国”,即鲜卑族所居地域,即今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对此,有两个方面可证:一是史料,二是考古发现。

  一、《魏书·帝纪序》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

  此段史料说明三个问题:一是黄帝之孙、昌意(嫘祖所生)之少子受封于北地,因鲜卑山为号而有鲜卑族的名称;二是鲜卑族中拓跋一姓本由纪事而得,其意即黄帝的后代;三是载明黄帝的后代至始均,重又入仕于唐尧。

  这,证明《山海经》此处经文所记“黄帝之孙日始均,始均生北狄”是正确的.只不过,“黄帝之孙”的“孙”字,不能解释为“孙子”,而是后代子孙之意。

  二、《魏书·礼志》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敝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再往后即载“祝文”。1980年,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的米文平等同志,经多次反复调查,终于在同年的7月30日,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的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找到了《魏书》所载的鲜卑族祖庙——鲜卑石室。并于洞壁发现了祝文刻石,取了拓片。其刻石祝文与《魏书·礼志》所载,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字句,《魏书》记载时略有删减。同时,米文平等同志还在鲜卑族的这个祖庙中发现了一些文物。

  《大荒西经》的经文在记述完大兴安岭一带的“北狄之国”后,转而由北向南记述芒山、桂山、榣山及丰沮玉门后,至灵山,再折而向西记述,一直记述到今青海湖以西为止。其从灵山起的经文为: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爱有甘华、甘祖、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歼、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再往后的经文又记述芒山、桂山、轩辕之国等。

  以上,我们依《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文记经述,按“肃慎之国”、“白民之国”、“北狄之国”的地望已知来确定“灵山”、“轩辕之丘”(同轩辕之台)、“诸夭之野”(同沃之野)的地望,证实都在一处,即在今河北省西北部。

  灵山,即令河北省涿鹿县南之灵山。灵山是其总称,有东灵山,其主峰海拔2303米,有西灵山,主峰海拔2420米。“百药爰在”是为至确。郭璞注“十巫从此升降”云:

  “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对。古巫者又为医;

  《大荒西经》的“有沃之国”、“沃之野”,正是《海外西经》的“有夭之野”。“夭”即“沃”字的简误。不论是“诸夭之野”、“夭野”也好,还是“沃之野”、“有沃之国”也罢,乃是一地多称,盖指“涿鹿之野”的土地肥沃。是处,为桑干河谷的断陷盆地,海拔500至700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西来桑干河与北注之洋河冲积而成。历史上,桑干河与洋河汇合处为一片湖泽,因北有鸡鸣山而得名“鸣泽”,又称“浊漉”。盆地四周环山,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桑干河、洋河汇合处,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仍有大片水泽、草滩,百鸟栖居,一窝窝生卵;鱼虾、兽类亦多。民皆往往擓筐拣鸟卵、张网捕鱼虾以为副业。现在,10万亩土地平均亩产粮食年年超千斤;矿产有铁、煤、锰、硫、磷、钼、铜、银等。银矿,古时采炼,铁、煤、锰、硫、磷等现在仍在开采,故《山海经》所载不虚;

  “轩辕之丘”及《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涿鹿之阿”实为一地,都是指早在北魏之时就已颓废的古涿鹿城遗址,其地在今涿鹿县东南矾山镇三堡村北。“辕轩之丘”确实是一个大土丘。辕轩之丘中,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很多,如石刀、石斧、石锛、石杵、陶鼎,陶豆、陶纺轮等。《晋太康地理记》、《魏土地记》、《水经注》等记载,都与《山海经》的记述一致,《水经注·水》篇在记述水经下洛城南后,南汇温泉水,北合于延水,尔后,“过涿鹿县北。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播陆也。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

  以上,我们按《山海经·海外西经》及《大荒西经》的记述,结合《水经注》等地理著作,确定出“辕轩之丘”即轩辕黄帝所居之涿鹿之阿。其故址即古涿鹿城遗址所在的高大土丘。

  再按“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及轩辕之国人皆“人面蛇身”之述,证之以《北山经》之经文记述:“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陡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及“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经文记述中,在‘洹山’之后漏记一‘空桑之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我们便可大体确定出“轩辕之国”的地理范围是:东至渤海,西至吕梁山,南至黄河,北至燕山,相当于古冀州地域。

  至于《山海经》中所记的“轩辕之丘”为什么会是方形?“轩辕之丘”为什么又有“四蛇相绕”?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