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天地對話
文字的使用之於歷史和文明。
文字的出現肇始文明的曙光。
文字的普及昭示歷史的存在。
文字之於數字,文之於數,含糊不清。數的本質都是一樣的,而文的本質卻是不一樣的,且是多樣的,具體有精神和含糊。文具有複雜性,捉摸不定。
正所謂:春秋責備賢者。
詩有九重門給人以邊緣的力量和身處風暴中心的平靜與從容。
詩何以梟雄,何以為家?
亞里士多德有《詩篇》。
孫悟空到天邊撒了一泡尿,俺乃齊天大聖是也。為將者,梟雄也!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林帥指揮遼瀋戰役期間,大冬天,零下二三十度,在撫順一個偏僻農村的熱炕頭上躺了一個月。
文也好,數也罷,都是字的定語,這未免膚淺有虞。字作為文明的先導被固化,反過來,文和數粉墨登場,變化無窮。而詩一網打盡,將相和,又現象學。
詩的結構類似物質的靈魂,也就是人的認知圖式,感知圖示和文化原則及其方式。
哈耶克:自由與奴隸之間沒有第三條路。詩卻不同,說話的寺廟,辯經的空間。只有說話的自由,沒有奴隸壓迫之分,也沒有迴避之廟堂。
從文字開始,到詩的狂熱。自由與奴役,無不與文字和詩歌有關。李白不屑文字遊戲,詩仙也。文字有限定性的文,更有限定性的數。而字的本質也都是一樣的,數字顯然是對數作為文化符號的尊重。
雷曼兄弟的銀行倒閉是因為衍生金融工具失去價值,經濟文化氾濫。文字,數字顯然也是這樣氾濫,好在有詩調節。但是,最終還是要走向文明。
現如今,我們不明白,文明無法阻止戰爭的突然爆發。數字和文字幹什麼去了?詩也破防了。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文明有什麼用?有沒有文明。自以為是。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以前我很喜歡討論這個問題。現在文明了,這種問題顯而易見了。不可見的是對未來預測的不確定性。這時候就發現詩的作用是確定的。
文字會消失的!雖然很遙遠,但是這是事物發展規律。我們不可能預測怎麼消失,是因為現在意識形態本身是以文字為載體。包括意識在內,也是人類長期發展的產物,再長期發展就必然異化自身。
囉哩囉嗦,這些東西與物質一起不斷文化與生產,它們在表述社會空間的互補性與生物性一起構成時間,即單一性。這似乎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得到它難以上青天。
詩充當天梯,與上帝對話 ,一切都能解決。
~~Chamheiquen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