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以假乱真


 

谨防以假乱真

 

群里“催眠师月儿”网友在评论我对于佛教修行的一些观点时说“借假修真”。我觉得,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借假修真”,确实是诸多修行方式方法中的一种,这是世界多姿多彩的表现,我们应当允许这种多姿多彩,这才是世界本真。但是,在我看来,“借假修真”属于“剑走偏锋”,因为,毕竟其中有“假”,弄不好,会让人走偏路而不仅仅是剑走偏锋。

我觉得,当初,释迦牟尼之所以出家、削发,可能是为了自己更方便、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弘扬佛法工作中来,仅此而已,并不是说出家就是修行(佛)的方式。修行与弘扬佛法不是一码事。对于释迦牟尼来说,他可能把弘扬佛法当成了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职责,而对于普遍人来说,则只需要学习佛法的含义并在生活中去做、去实践、去践行即可。后人可能误以为,出家、削发才是修行的方式。再后来,新的演化不断出现,甚至层出不穷,比如,修建宏大阔气的庙宇、摆设栩栩如生的造像,设计各种仪式仪轨等,甚至一些信徒不惜抛弃亲人、事业,出家修行。出家修行正是佛教所反对的“执”“痴”。这就已经脱离了原来的修行轨道,走向了误区。

当然,人各有志,他人无权干涉。问题是,人不同于其他自然之物,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与自己的亲人之间,是有强烈的维系意识和感情、责任的,社会性是人成为人、成为类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性。所谓类,就是具有同一性的生物群体、社会群体。如果一个人只是一个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不社会之物,那么,其要干什么,他人无权干涉,问题是所有人都不仅仅是自然之物,还是社会之物、类之物、类之成员,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有感情纽带相互维系着的。因此,在我看来,出家修行不仅是对修行的误解,也是对人性的违背。这就是说,修行是重要的,但是,修行的方式同样重要。虽然我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反映内容。如果形式不正确,就可能让人们对内容产生误解。佛教本来提倡修行“无相”,人要在世间生活百态中修行,而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佛徒们相当重视“相”。这方面已与佛教教义相违背。 

有个毕业于北京中字头大学的女和尚,北方人,长相俊俏,家境殷实,能说会道,如果没有出家,在世俗社会也一定是个出类拔萃之人。我因工作跟她有接触,感觉她性格较为强势,绝对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她参加工作不久,因为男女感情原因,来到了远离家乡的山里寺庙,跟随某位大和尚出家了,大和尚在一山脚为其新建一庵,命其为住持。不过,此庵开始只其一人。不久,大和尚即去世,也给她留了些遗资。其初的几年里,可以说,这位女和尚相当孤寂。几年后,她在老家广为人知,并在当地一些年轻女性中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约七年前,她回老家,把一位十六岁、还在读书年龄的北京小女孩带到了自己的庵里,叫小女孩跟她修佛。一进庵里,小女孩就被削发,不能使用手机,不能跟家人等外界联系,只能跟女和尚诵读经书。而她自己则是手拿两部手机,跟我谈话时,还时不时地看手机。两年后,这个小女孩刚满十八岁,女和尚就为其削发剃度出家了。我们可以想想,这个小女孩的父母该有多思念这个小女孩。还好,前年,这个小女孩的父母不知怎么找来了,把这个小女孩带回家还俗了。

其实,所有出家修行的佛徒,都会对自己的家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因为,她或她,都是父母生、父母养的,父母都会牵挂她或他的,她或他出家,会让父母伤心;她或他都是父母的女或儿,都承受过父母的恩泽,做人要讲究知恩图报;她或他也许还是人妻或人夫,出家对于配偶的伤害也可能是巨大的;他或她也可能是他人的父母,而他或她却要弃子女而去,弃自己的责任与不顾,这也严重伤害了自己的子女。我曾听一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讲,要出家,必须得到父母亲人的同意,由父母亲人带来,当面同意才行。这个小女孩被带到庵中,是否得到父母的同意呢?

女和尚的小庵在一省级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周边都是山峦山丘,都有着茂密的天然林木。为了扩建寺庙,她花钱请建筑队硬生生地把庵围墙外离庵十多米的几十米高山丘的半边山体上的所有树木野草都砍光了,把这半边山体上的所有泥土都剥离了,露出了山的岩石胴体,她打算请人在这岩石胴体上雕刻巨大的佛像。这种作法,不知道让多少鸟儿失去家园,不知道伤害多少虫蚁生命。这哪符合“修佛之人怕踩死蚂蚁”的规训?据建筑队负责人讲,这个工程没有得到当时的土地、林业、景区等部门准许,一些部门打算进行处罚。为了逃避处罚,她安排庵内人员跟建筑队人员一道,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打点。后来,由于国家不允许在室外建高度超过规定的宗教造像,工程不得不停了下来。她个人倒是逃避了法律的惩罚,但是,她对大自然的伤害、对青山绿水风景的伤害却是巨大且永久性的、无法恢复的。

这个女和尚的行为,恐怕就是“借假修真”造成的。“借假修真”已成为一些所谓的出家人的世俗般的事业。他(她)们也想如俗人那样,努力展示自己辉煌形象,创造自己辉煌事业,甚至“倚菩萨讨米”“借菩萨生财”,形成了独特的财富生态。不明事理的人还以为那是弘扬佛法,其实那只是某人的创富产业。

我觉得,还是我们的孔夫子的儒家思想是符合人性的好思想。儒家思想教人在生活中修行,教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厚德载物”“天地国亲师”“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修课,也是能修课,能让我们保持舒坦的心情,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修行,不需要借什么“假”,而是直面生活的本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修行,这才是最应有的修行,也是最有效的修行。而佛教的出家修行,则完全违背了人性人伦。正因如此,佛教也在演化。许多高僧大德看到了旧佛教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决心提出自己的新主张,如,人有提倡“只须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修“人间佛”“生活禅”。但是,许多佛徒对此似乎置若罔闻,仍然要“借假修行”?为什么?我觉得,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这些人没有读懂、学好佛教新思想、新观点,另一方面,还可能是旧佛教所借的“假”形成的威严性、影响力更管用,更能体现其对信徒们的支配性,也更能体现他或她们光鲜亮丽的“外部性”和“业绩”。“假”成了敛聚或表演的工具导具。儒家也提倡“立德,立言,立业”。但是,显然,儒家所提倡的“立业”是大众事业,是所有的事业,而旧佛教的所谓“业绩”则可能仅仅是指寺庙越建越多、越建越豪华气派、摆放的鲜花、贡品等越来越丰富且华贵,从信徒那儿敛聚的钱财越来越多,而信徒们则可能因此的花费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堪承受、不堪其扰,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物质和文化产品、丰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显得动力不足。这哪里是什么“借假修行”,倒成了“以假乱真”!儒家何时敛聚过信徒的钱财?都是教人好好读书!在生活中好好修行!我常听人说“修佛的大多是愚昧无知的穷人,且只会使人越来越愚昧贫穷。”“要致富,莫修佛”“要幸福,莫修佛。”我觉得这些观点是有客观事实支撑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如果修法得当,也未尝不可。况且,信仰自由嘛。社会就是如此多元,不能用一元论对待社会。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借假修行”不可取。一家之言而已。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