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夷水如何变成了“妫水河”?


  在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大海陀山前之黄龙潭发源的河水,据清光绪七年《延庆州志》载,向西南流经龙湾、香孙营、北老君堂、连家营、曹家营、临河、莲花池、南辛堡、崇阜屯、王化营、长里营、卓家营、张老营、纸房屯、解家庄、火烧营等村庄,过延庆城南,越怀来城后,向西南流五十多里,最终注入桑干河这条水(今注入官厅水库),讹称“妫水河”,地图上印之曰“妫水”。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原来叫什么名称,更不知道它为了什么事,又冒名顶替地改名称作“妫水”?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这个原因。因为,不说清这个事,有好多人就会因为它现在的名称而曲解唐尧、虞舜时期的历史。

  这条河水,在战国时代及其以前叫“沮水”,唯其如此,古上谷郡城因为地在此水北岸,水北为阳,城名就叫“沮阳”。郡址又正好处在“落马洪”峡谷的上头,所以就称作“上谷郡”。其郡城遗址,在现在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村北一公里多的地方。此后,汉朝时候在今延庆县东北沮水北面的一个古城置“夷舆县”,这条水就又改称“清夷水”了。《水经注·水》载:“水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水称“清夷”,建在此水注入水之前经过的最后一座水北之城,就因水得名“清夷城”,唐朝在此驻军,守于居庸关之北,城名就又加上了一个“军”字,曰“清夷军城”;虞舜时候的国都潘城,北齐时置为“北燕州”;隋朝时,于此城置怀戎县,属涿郡所辖,郡治在今北京;唐武德七年(624年)唐军剿灭了在此造反称王的高开道后,又复置“北燕州”。贞观八年(634年),取唐尧、虞舜历史典故,按潘城潘泉流出的妫水,改州名曰“妫州”其下辖的怀戎县治所与妫州治所同在古潘城中。李泰的《括地志》一书,写作完成于贞观十六年(642年)所以,它记载妫州怀戎县的阪泉、黄帝泉、涿鹿故城等历史遗址、地名、地理位置、距妫州、怀戎县城的里数,其坐标都是贞观年间的妫州怀戎县城,也就是现在河北省涿鹿县的保岱镇。到了武则天的长安二年(702年),为着军事防御上的需要,就将妫州和怀戎县治所,一并东移一百多里到清夷军城,这就是被官厅水库蓄水淹没之前的旧怀来城。贞观年间的妫州怀戎县辖地,相当于现在张家口市的怀安、万全、宣化、赤城、涿鹿、怀来、以及北京市的延庆县等广大地域。但唐朝后期便逐步划分为小县,而辽代以来的怀来县,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怀来县域。元朝的右丞相脱脱组织人马撰述《辽史》,不详历史沿革,就将《括地志》等书记载的贞观年间妫州、怀戎县历史地名、遗址,全部抄录到了怀来县条下,如此解释历史地名就出现了很多错误之说。

  唐尧虞舜,国泰民安,选贤禅让,唐尧下嫁娥皇女英与虞舜,住于妫汭等,都是历史美谈。于是,人们就很自然地要依妫州得名于妫水的典故,在旧怀来城找“妫水”。旧怀来城中流不出这么一条水来,于是人们便称怀来城城南流过的清夷水为“妫水”了。

  其实,史志书籍对此都说得很明白:

  《旧唐书·地理志》记:“妫州,隋涿郡之怀戎县,武德七年讨平高开道,置北燕州,复北齐旧名。贞观八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长安二年,移治旧清夷军城。天宝元年改名妫州郡,乾元元年复为妫州,旧领县一。”

  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六·山川下》载:“妫河,《畿辅通志》:‘在延庆州南半里,怀来县南一里,自延庆发源,西流历延庆州、怀来县境,又西南流五十里入桑干河。本古清夷水,今讹曰妫河也’。”

  光绪八年《怀来县志·卷三·山川》言:“妫河,源出延庆州永宁之黄龙潭,西南流迳州城南,白塔寺水入焉。入怀来界,西南流迳火烧营、东、西马圈子,迂县城东南,迳段家庄、定州营、趋西南至合和口燕尾河会。《通志》:‘本古清夷水,今讹为妫河也’。”

  史志虽然记载明确,说妫水为讹称,但人们照样称它为“妫水河”,出版的各种地图还是标其曰“妫水”,该打的笔墨官司还照样打,照样依这种讹称为据而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