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那么,这“雷泽”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呢?人们对此亦同样是争论不休的.,传之为“雷泽”的地方,至少有两个:
一个,是山东省菏泽市的“雷泽”。
《括地志》载:“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北郭外西北。《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龙首人头,鼓其腹则雷’。”康熙十年的《曹州志》说:“雷泽,在州东北六十里。《地理志》:‘在济阴郡成阳县西北’……《史记》:‘渔于雷泽’即此。今涸。”
成阳县,在濮州东南九十一里,周武王曾封其季弟载于郕,其后,又迁于城之阳,故称之曰“城阳”,而人们书写则变成了“成阳”。隋朝,曾因雷夏泽之名,改成阳县曰“雷泽县”,到了金代又省去此县,其故治在今鄄城县的东南。
山东菏泽市的所谓“雷泽”,事实上是依据附会而有的“历山”进行再附会所生的产物,其最初叫做“历山泽”,后来变称“雷夏泽”,最后又变为“雷泽”,它是巨野泽的一部分,也就是宋朝时候“水泊梁山”的一部分。按照古九州行政区划,它已经到了青州的最南端,甚至已是徐州之地了,生活在冀地的姚重华,本是一介平民百姓,他如何能够跨越九州区划去劳动呢?
第二个,是山西省永济市的“雷泽”。
康熙二十一年的《山西通志》说:“虞原在州南三十里历山东段千木旧隐地。雷泽在州西南首阳山下,即舜所渔处,其水南流入河。”此所说的“雷泽”本无沼泽可言,而是向南流注于黄河的一个小水流。
真正的“雷泽”在哪里?其实,这是一个古地理变化引起地名变化,而地名则联系到了文字之造与变化的历史问题。所以,是人们由于不知文字之变,而纷纷猜测的一个古地名用字的文字之谜:所谓“雷泽”,实际上就是泽。它在古水流域。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从构造地质变化、人类生存发展、文明发祥地必需的重要条件、地名与古文字的关系、古地名变化引起地名在地望上的猜测等方面,作一个叙述:
(一)水流域是黄色人种的摇篮
人类是由古猿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进化而来,而在阳光照射强弱不同的地域中形成,就又是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的由来。水流域就是黄色人种形成与发展的一个摇篮;
当喜马拉雅运动逼着古猿向人类进化,又把一部分送进中国这一独立进化的地理单元之中后,也早已给黄色人种的成长准备下了一个很好的摇篮——水流域的山间断陷盆地。这一地域,因为正处于燕山运动、加里东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应力结合与转换的地带上,来自三个不同方向的强力挤压、扭曲,使得地层纷纷断裂,一些断块被挤压得下陷,一些断块又被挤压得抬升,这就“造成了断陷盆地与地垒山地相间隔的地貌格局”①,如串珠式的盆地分布。如:广灵、灵丘、大同、阳原、蔚县、怀来、怀安、张家口、宣化、涿鹿、矾山、延庆诸盆地。———————————
① 夏正楷、刘锡清:《泥河湾层古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四卷第三期。
盆地的形成,控制了区域内的水系发育,使多数盆地充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淡水古湖。这些古湖泊又有的互相沟通形成串珠式的互联大湖。冀西北山间断陷盆地的中央“镶嵌着地垒山地——熊耳山”①,将一个巨大三角形盆地分隔成呈“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古湖:熊耳山以北的“张家口古湖”,横跨河北、山西两省,面积包括了今张家口市、宣化、万全、怀安、天镇、阳高诸县地域;熊耳山东南的“涿鹿古湖”横跨河北省与北京市,其水面包括了涿鹿县、矾山镇、官厅镇、怀来县、延庆县等地域;熊耳山西南的“大同古湖”也同样“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包括今山西省的大同市,以及大同、怀仁、山阴、应县、朔县、浑源、阳高、广灵、和河北省的阳原、蔚县的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达九千多平方公里”②。这些古湖形成后,“过了很长时间,地球上才出现人类”。是时,这些湖边生活着“第三纪残留下来的三趾马和蹄兔;也有第四纪的标准属,如野牛、三门马、纳玛象、步氏大角鹿、巨骆驼、四不象鹿、板齿犀;还有刺猬、短耳兔、丁氏鼢鼠、直隶狼、狸、熊、肿颚貂、桑氏水獭、獾、中国鬣狗、泥河湾剑齿虎、新猎豹、李氏野猪、角麂、翁氏转角羚羊、山东绵羊等。湖里生活着泥河湾多刺鱼和鲤鱼。湖的浅水域栖息着大量的丽蚌、蚬、螺等软体动物”③。“当时这一带的植物种类有:冷杉、云杉、松、雪松、铁杉、落叶松、榆、柳、榛、木犀科、麻黄、蒿、葎草、唐松
—————————
① 夏正楷、刘锡清:《泥河湾层古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四卷第三期。
② ③ 卫奇、张畅耕、解廷琦:《“大同湖”——雁北历史上的一个湖泊》,载《地理知识》1997年第八期。
草、莎草、禾本科、菊科、藜科、毛茛科、伞形科、蓼科、唇
形科、石竹科、牛儿苗科、川续断科、水龙骨科等”①,其植物种属极其繁多。
进化中的类人猿,被喜马拉雅山分隔于斯山之北后,他们自然是不会知道天地感应所产生的地质建造运动给他们在桑干河流域准备好了一个生存、繁衍的好地方的。他们是在盲无目的的四散迁徙过程中,接受无情的自然选择:当他们迁徙到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生存的地域中后,就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抗争,或艰难地生存,或继续迁徙。那些走不出困境者,便逐渐因死亡而减少,乃至灭绝;而那些走出困境,遇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域者,便继续繁衍、发展,走漫长的历史进化与发展之路。
构造运动是地球物理作用与天体物理运动相互感应而产生的,是引起地质建造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而使地貌及自然环境产生重要的变化。造成中国华北地质、地貌不断产生变化的有元古代的阜平运动、五台运动、吕梁运动,元古代末、古生代初期的蓟县运动、中期的加里东运动,中生代的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新生代的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不仅对古猿向人类进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是对中国地形、地貌形成影响最大的地质运动。因此,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使得最初的人类在那里根本无法生存;而中国的南方,则又由于比较接近于赤道及南部海洋,不仅气候炎热,而且在暖湿气流的作用下,雨量充沛,到处是湖泽,因而蚊蝇肆虐,瘴疠横行,风暴频繁,早期人类在那里亦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北亚及“中国的北部比较寒冷,内蒙古等地又比较干————————————
① 卫奇:《“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载《山西文物》1982年第三期。
燥;西部地势高亢,且距海洋甚远,既寒冷又干燥”①,都不是早期人类生存的理想地方。只有古水流域的山间断陷盆地中,才是自然条件最理想的地方:其时,串珠式的盆地内充水为湖,气候温和,各种动植物种属繁多,既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又可依山生存而避免水害,当古人类一经迁徙到此,便得到了较为顺利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这一地域也就成为世界人类发展史上一个著名的母体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地域。
近一百年来,中外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发掘研究,将古水,也就是现在的桑干河流域含有大量第四纪动物、植物、古人类生存、进化信息的沉积地层,命名为“泥河湾层”,是世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和早更新世石器时代的遗址,是黄色人种的起源地。
这一地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从老到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进化序列。例如:
有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遗址、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嘴、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78万年的有马梁、雀儿沟遗址;12万年的有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2.8万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万年的有虎头梁、油房、西沟、西白马营遗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马坊、榆条沟等;3000年的有丁家堡、垒泥泉等,总共达130多处。
—————————
① 严文明:《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载王俊义、黄爱平主编的《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
(二)文化发达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
社会历史变革与文化进步,同古人类所处地域中的自然环境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若更加简短截说,道破这个历史的秘密:这就是天、地相引,而造成极其重大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人类在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为了适应这种自然条件的剧烈变化,不得不进行自我调整,进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重大社会变革,以适应变化了的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变化引起自然条件产生变化。引起地形变化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构造运动。在不同的地域,因为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不同,其地形、地貌、及自然条件的形成和变化也就不同。例如,在中国的云南贵州一带,所受到的是印度陆地板块向北推移而引发出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单一应力控制,所以,所造成的地形变化就是横断山脉那样很有规律的南北向条状褶皱带。山脉的这种有规律的节理状形成,又控制了水系的节理状发育,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都规规矩矩地由北向南流,而且连支流都没有;在中国的新疆等西北地区,则同时受到来自西北的加里东运动和西南的喜马拉雅运动夹击式影响,受其运动应力作用所致,岩层褶皱带便呈现出“人”字形分布,如崑崙山、阿尔金山、阿尔泰山和天山;而在古水流域,由于其地理位置正处于燕山运动、加里东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应力结合与转换地带。燕山运动推挤力由东北来,加里东运动应力自西北来,而喜马拉雅运动的挤压力则又从西南方向来,如此,就将这一地域的地层挤压、扭曲成了一个横跨山西、河北、北京的两省、三市、一十六县地的大三角形山间断陷与抬升地带:断陷下去的地方形成了盆地,抬升起来的岩层就变成了盆地四周的高山和盆地中央隆起的地垒山地。“地垒山地与断陷盆地是统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在山地中间同样可以找到地貌分异的证据。阳原盆地和北部的怀安盆地之间,镶嵌着地垒山地——熊耳山。山地南北两坡因受断层控制,十分陡峭,而山体中却保留着古老和缓的地貌形态……在熊耳山中有三个哑口状分水岭(称达沟、辛窑子、李家沟)。它们皆是上新世古河道,而后成为分水岭,其形成和地貌分异息息相关。”①地形的形成控制该地域的水系发育,就形成为以熊耳山为中心的“品”字形内陆淡水古湖,考古学中所称的“泥河湾层”。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动物、植物种类繁多,气候温和,对于刚刚学会了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类来说,这水流域就是理想的生存栖息地。
正是由于在这里繁衍、发展的古人类,食物来源是以猎获动物为主,而不是以采集植物果实挖掘其根茎为主。所以,这就引发出几个促进黄种人进化步伐极为重要的问题:
其一,是促进水流域中进化的古人类智力发展较快。因为,植物果实、根茎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静止性,而任何动物的活动性和猎获难度,都是挖植物根茎和采摘野果所难以与之相比的智力性劳动。在这种客观的实际生产生活,就逼迫着古人类得动脑子,这有利于原始人类加快从蒙昧时代向智人方向的发展进程。
其二,采摘植物果实,挖掘植物块茎的工具,所需的是较大型的石器和木棍之类,用不着作多么精细的加工。而以动物肉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其石器制造技术上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和——————————
① 夏正楷、刘锡清:《泥河湾层古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四卷第三册。
改进。切割器和尖状器的制造和使用,不是以大为好,而是以锋利为妙。不然,就不足以肢解兽体,切割皮肉,刮削骨架。这就注定了小形石叶细石器文化必然要得到发展。因为刮削器、切割器等在制造材料上,需要的是坚硬的石英岩、火成岩、玛瑙、玉石、燧石等。而坚硬石料要加工出大形工具是很难的,倒是用打击石料、剥离出薄石片的方法,再加工出各式刮削器、切割器、石钻之类尖状器,就要省事得多;古水流域的细石器,多以燧石为原料,如距今一百三十六万年的小长梁遗址中,以燧石为原料的石器,就占全部石器的98%。这不仅因为它石质坚硬,制造出的工具其打击泡、放射纹,非常清晰。加之燧石质的岩石,所含成分不同,不仅具有半透明的特点,而且颜色鲜艳,黑、绿、褐、黄兼俱,十分美观。这又反映出这一地域古人类的审美观。唯其如此,古水流域的细石器文化,正是著名的中国玉器文化的先声。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制礼器,就是直接脱胎于此前所常用的生产工具刀、斧、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环、镯等,红山文化就是很好的证明。这就是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古人类,远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创造出了令今天的考古学家们都“感到惊奇”的先进文化的客观历史原因;
其三,由于长期以兽肉为主要食物,门齿在撕肉、啃骨之中也就比较发育,在漫长的发达、积累、遗传性继承过程中,这又形成了黄色人种上铲形门齿的显著特点。
古水域既然是燕山、加里东、喜马拉雅运动应力结合与转换地带,由此而使这一地域的地下岩石层因扭曲、挤压、断裂,而产生移位、下陷、抬升,形成了串珠式的山间断陷盆地,并充水形成以地垒山地熊耳山为中心的“品”字形三大内陆淡水古湖,造成了山地湖边植物种属繁多,动物争相繁殖,给古人类繁衍、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理想的“摇篮”。同时它也就存在着重大灾变的必然性因素,这同样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首先,水流域是一个大陆上火山分布较多且活动频繁的地方。如著名的察哈尔火山区,其熔岩形成的台地,面积约4400多平方公里。仅在大同市东南三十至五十公里的桑干河盆地中,就有二十多座第四纪火山。“东部的七个火山在中更新世开始喷发活动,大约距今三十至四十万年。在地区西部,火山熔岩覆于离石黄土之上,而又为马兰黄土覆盖。因此,这里的九个火山是在晚更新世时期,距今大约十五万年时开始活动,而在距今六至七万年时结束”;①
其次,这里是大地震多发区。大约在距今三万年左右,由于构造运动而引发的大地震,使得恒山大断裂,“大同古湖”、“张家口古湖”、“涿鹿古湖”门栏处相连薄弱的山体大断裂,三个古湖的湖水同时外泄,这正是古籍中所载的伏牺、女娲时代冀州发生大洪水的史事。至距今一万五千年左右,古水才形成。同时,晚更新世冰期降温也随之出现,这就给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科学测定表明其“年代在B·P·10000~27000年之间”②。此后,到了距今八千年前后,才气候转暖,温度又比现在高2~5度。为了生存,人们从生产到生活方式,都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在冰期降临之后,古水流域原来的许多植物、特别是草——————————
① 裴静娴:《大同地区火山岩流烘烤沉积物的发光年龄测定》,载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第556页。
② 周延儒、张兰生、李华章:《华北更新世最后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本类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这在古地层中的孢粉种属、数量上都有极为悬殊的变化显示,这就又给很多食草类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困难,从而数量大为减少。动物的锐减又给人类的狩猎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人们面临着食物来源的危机。而这一时期由于三个内陆古湖的湖水外泄,古湖沿岸因退水就形成了不少的小浅水湾。这就又给那个时候的人们捕捞湖中的鱼、蚌之类充饥物创造了绝好的条件:《周易·系辞》中说,伏牺氏时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就记载的是这类史事。那个时代没有金属斧锯可以切割粗大木材以做舟船,在深水域,在江、河、湖、海中捕捞是根本做不到的事。然“大同古湖”等因门栏处山体断裂,湖水外泄,在持续不断的湖面收缩过程中,沿湖岸就会不断出现因退水而造成的浅水湾,这就使古人类捕捞鱼蚌之类水生动物成为可能。《离》卦的卦画“”就如绳线织成的网孔,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网孔漏水与网绳捕鱼,正是哲学上的阴阳互补,对立统一。
以狩猎生产为生计的古人类,是会常常挨饿的。因为死兽肉无法长期保存是一个要命的问题。如此猎物多时,要造成很大的浪费,而遇上天气变化不能狩猎或猎获无物时,饿肚皮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两万多年以前生活在桑干河流域的人们,被大自然剧变逼得发明了以网捕鱼之后,就会从中受到启发,也用绳网捕活兽。久之,人们就会发现,有些禽兽是可以人工饲养的,这样,就解决了一个死兽肉难保存的大难题!于是,以“养牺牲以庖厨”①为特点的畜牧业生产时代,也就从此开始。大批饲养禽兽,饲料就又成了难题,于是人们就又在山坡、湖
——————————
①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岸人工种植饲草饲料,如此,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一些野生植物就得到了选育、定向培育和优化,这就为后来的进入农耕经济生产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水流域是古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域
水流域,不仅是黄色蒙古人种形成的摇篮,而且在数百万年的人类发展进化历史上,一直是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域:
⑴ 旧石器时代,古水流域的石器制造技术领先于其它地域数十万年。泥河湾地层发现于1921年,这里有着极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及各类古生物化石。1978年,汤英俊、尤玉柱、李毅,在属于下更新统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百多万年前的小长梁旧石器文化遗址,由于其石器制造技术非常先进,发掘报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和激烈争论。裴文中先生将小长梁石器同周口店石器作了比较,他说:“周口店第一地点最下层的石器,有许多个体说明是最早使用过的石器。其后,在每一地层中都有了变化,直到最上层已经成了将近晚期的式样。周口店石器进步这样快,泥河湾的石器早已开始使用。”他惊呼“〔这〕把周口店时期飞跃过去了”!因此,他认为报告写得“不恰当”,“不能令人信服”①。贾兰坡先生也同样“感到惊奇”,但他深信:“(既然)这些石器和古老的三趾马属发现于相同的层位中”就说明“人类创造工具历史比目前所知道的还要早”②。 在此之后,卫奇、孟浩、成盛泉于1981年又发现了与小长梁层位相同、距离很近的东谷坨旧石器遗址,掘得石制品1443件,“东谷坨旧石器地点发现的时候,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① 裴文中:《讨论》,载《中国第四纪研究》第五卷第一期。
② 贾兰坡:《讨论》,载《中国第四纪研究》第五卷第一期;。
的李华梅等正在泥河湾村一带采集古地磁测定岩石样品,他们对东谷坨地点的地层剖面进行了磁性年代学的研究,认为东谷坨旧石器的文化层形成在Jaramillo事件发生之前,估计其年代距今大约一百万年。”①现在,经国际专家对遗址的地磁测定,其年代距今为一百三十六万年。
⑵ 细石器文化,水流域领先于其它地域一万年左右。
中国的考古学细石器文化与国外考古学上的“中石器时代”有相类之处。在水流域,细石器文化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十万年前“许家窑人”时代。“许家窑文化遗址的石片一般都比较小,最小的只有一克重,绝大部分在30克以下”②。
世界性的考古学研究证明: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细石器文化有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是几何形细石器系统,它约
在一万八千年前,起源于地中海北岸,传播于欧洲、北非和西亚等地域;一个就是起源于水流域的华北石叶细石器系统,其特点是以长薄石片为主,用间接剥落法制造,为使用方便,常把带弯曲的一头或两头截去。棱柱状石核、锥形石核、楔形石核、扇形石核,是这个细石器系统的特点。这种典型的细石器,在水流域盛行于三万年前,尔后传向东亚、北亚、东北亚和北美洲地区。1922年,R·C·安德鲁斯率领的美国中亚考察队,“从张家口出发深入外蒙腹地达1600公里。纳尔逊标出这片区域在东经97°至115°之间,……在蒙古高原上发现了————————
① 卫奇、孟浩、成盛泉:《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载《人类学学报》第四卷第三期。
② 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载《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极为丰富的石器时代遗存,共找到一百二十二处遗址”,都“大体上相当于华北细石叶传统发展的晚期阶段”的细石器;西伯利亚东部与华北风格一致的细石器,“与华北细石叶技术中期和晚期的发展阶段相当”;北美洲细石器“一直从阿拉斯加北端分布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哥伦比亚河流域”,“在阿拉斯加延续时间,大约为距今一万一千至八千年”;而日本北海道出土的早期细石器,经“水和法测定为距今一万七千年”①;从华北细石器文化带经青海向西藏发展,形成了青藏高原细石器文化带。现在发现的遗址有:拉乙亥、小柴达木湖畔、苏热、哈东淌、却得淌、珠洛勒、各听等,其时间大多在距今两万年至三千年之间;至于红山文化,实际上是细石器文化延续到仰韶文化时期在特定地域的一种发展体现。
⑶ 新石器时代,水流域的陶器生产比全国其它地域领先三、四千年。
陶器是进入农业经济生产时代的标志性器物。现在的考古发现证明,在全国各地,陶器的出现,一般是在八千年左右,而水流域发现最早的陶器残片,则生产于一万两千年前②。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又证明:水流域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器形,既有陕西半坡、河南庙底沟的特点,又有内蒙清水河白泥窑子、河北曲阳钓鱼台、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的特点,——————————
① 陈淳、王向前:《从细石核谈华北与东北亚及北美的史前文化联系》,原载美国《ARCTICANTHR OPOLOGY》1989年第二十六卷第二期,中译稿载《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② 泥河湾联合考察队:《泥河湾盆地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载《中国文物》1998年11月15日。
蔚县三关、庄窠、筛子绫罗出土文物都说明了这一点。其龙山文化层出土的木炭经测定,距今(1950年)为4260±120年①,这在时间上比陕西、河南、山东的龙山文化都早。由于在水流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主要在阳原县进行,也就是说,以熊耳山为中心的三个古湖沉积层中,只在大同古湖沉积层——泥河湾层的阳原县内重点进行,而“张家口古湖”、“涿鹿古湖”沉积层地域根本未进行过发掘研究,甚至连最基本的调查还未进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则只在蔚县发掘了三关、庄窠、筛子绫罗等几处遗址,其它地方未作任何发掘与研究。如此,考古学家们对水流域的仰韶、龙山文化遗物为什么既包含全国各地特点,又比全国各地存在早的实际历史问题难以解释。
原始社会的文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古人类的迁徙而造成的。发端于水流域的农业文化,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并向南转西发展,形成了磁山文化,裴李岗和大地湾文化。向南发展,形成了大汶口、青莲岗、河姆渡、马家浜、良渚诸文化。
安志敏说:“河北的磁山文化和甘肃、陕西的大地湾文化,在文化性质上与裴李岗文化比较接近,碳十四年代基本相等,甚至地层叠压关系也是一致的。这证明上述三种类型的新石器文化,构成了仰韶文化的先驱。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中的重要收获之一。”②仰韶文化向东发展,形成了后来的龙山文化,向黄河上游发展,形成了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南方文化则是从青莲岗沿海岸南下发展的结果。
—————————
① 张家口考古队:《1979年蔚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载1981年《考古》第2期。
② 安志敏:《碳十四断代和中国新石器时代》,载《考古》1984年第3期。
(四)水流域是上古重大史事集中的发生的地域
文化的高速度发展,是一种社会不断发生变革的结果,这种社会变革又必然是伴随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而发生。唯其如此,中国古史所记载、所传说的上古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发生在水流域,下面,我们还是按历史时期先后而述:
⑴ 庖牺氏时期。《帝王世纪》曰:“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牺。”《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此等杂书虽将历史分期名称当作了具体的历史人名,但都说其出于“雷泽”。“雷泽”即“水”之泽。古籍中所载之“雷水应即水”①。
古水今名桑干河。依古籍所载,伏牺与女娲为“兄妹”,这应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之末女为“后”男为“帝”“双头领导
体制”的一种反映。古籍所载的伏牺、女娲时期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②,正是距今三万年左右恒山大断裂、大同、涿鹿、张家口三个古湖的石匣、鸡鸣、官厅三处“门栏”处山体断裂,引起古湖湖水下泄、洪水成灾的一种历史反映。
⑵ 神农氏时期。《遁甲开山图》、《春秋命历序》、《补史记·三皇本纪》、《太平御览·卷七十八》,俱言神农“兴于熊耳、龙门等山”,这与泥河湾考古的发现极为一致:泥河湾背依熊耳山,其东南即为龙门山。《管子·轻重》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
① 沈长云:《从周族的起源论及黄帝氏族的发祥地》载《先秦史研究》总第二十八期。
② 《淮南子·览冥训》。
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淇山,在河南辉县西北、林县东南,为太行山东麓的山地,正是磁山与裴李岗文化的连接处。考古研究上的发现同古文献记载如此一致,应该不是偶然的巧合。
⑶ 五帝时期。《山海经》、《孔子家语》、《竹书纪年》、《国语》、《史记》等书俱言: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败炎帝于阪泉之野,合符釜山,建都治国于涿鹿;唐尧受禅于唐,都于冀;虞舜为冀人,耕于历山,牧于潢阳,受四岳之举,得尧之禅,都于冀。
(五)字的创造、使用与遗忘
字,是专门为现在所称的桑干河量身定做而创造的一个字,这也是中国古文字发展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件事。“”字的构成要素就是“一水系三田”这“三田”正是在造字上对“张家口古湖”、“涿鹿古湖”、“大同古湖”退水后形成的三个“品”字形分布的山间断陷盆地中肥沃良田的极形象描绘;然后加水旁,表意此字与水有关,为水名专用字;再加个系字,既表达了一水连系三个盆地良田之义外,同时三田加系又是个“纍”字,由此形声“”字读音为“雷”。 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作“”①因为“系”字在甲骨文中作“”形,如此,粗心的人就会产生与繁体“湿”字混淆不清的情况,古人又有称水为“湿”水的。《说文解字》云:“水,出雁门阴馆絫头山,东入海。”段玉载注曰:“今直隶永定河即桑干河,即古水也。源出山西朔州马邑县洪涛山,会灰河,经马邑县、山阴县、应州、大同府、浑源州、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蔚州,入直——————————
① 《屯南》七六五。
隶界。经西宁县、怀安县、保安州、怀来县、昌平州、宛平县、良乡县、固安县、永清县、霸州、天津府、到大沽北入于海。……乃又伪湿也。”
水自南北朝后称之为桑干水、桑干河,所以,中国至今已有1400多年无水之名的实际使用,以至于现在的所有汉字字库中无有字。唯其如此,人们述史释地,便不知历史上曾有古文化相当进步、并且中华文明就起源于此的水流域了。也正是由此,人们在解释以同音而记的“雷泽”,就会联想到响雷、打闪方面去了。
历史研究是科学研究,它来不得半点虚假,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历史知识,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能做到少产生错误。假如不掌握通史知识而研究断代史,就会出问题。更不能搞相当然的附会。
舜所居住的姚字屯、耕耘的历山、牧牛的黄阳、以及其与娥皇、女英居住的妫汭、帝都潘城,都在水两岸。所以,史书上将舜捕鱼的泽,以同音记之为“雷泽”,实际就是历史上的水之泽,它在涿鹿县的黄阳山南面古水回水湾中,“独漉独漉,水深泥浊。泥浊尚可,水深杀我”①,形容的就是水之泽的情况,因为在古涿鹿境内,是古水许多支流的汇合之处。
关于中国的上古历史中,泽之载变“雷泽”是包涵着天文、地理、地名、文字等方面许多变化于一题中的历史谜题。要解开这样的历史之谜,我们就必须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充分运用多学科科学知识,进综合性的研究。
——————————
① 古诗《独漉篇》,见载于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