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扬中医药深邃文化底蕴,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中医药事业营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以《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框架的中医药体系,继承了中华炎黄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智慧、中国实践的生命科学体系。
发掘阐扬中医药蕴含的深邃文化底蕴,对于增进中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中医药人使命当担,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拓展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中医药彰显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与智慧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脱胎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学理论,系统诠释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致中和”等中华文明思想,遵循自然规律、以人为本、认知生命,身心合一,未病先防,防治并重的动态观、整体观、和谐观。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论。
中医药学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的生命科学,融自然科学、哲学、社会学内容,吸取天文、地理、军事、历法、物候、农学、数学、等多学科技术成果交叉渗透,彰显中华民族文化魅力与民族生存智慧,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智慧、中国实践的东方生命科学体系。
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对传染病的发病规律以及预测、防治手段与措施至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提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结合气候周期节律变化预测其发生及规模、病性、病位,提出“三虚致疫”以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预防学思想。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经方,药简效宏,历代传承,生生不息。早在唐代,我国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专著《新修本草》。
中医临床注重“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在治法上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中医临床强调用药如用兵,急则治标、缓则图本,标本兼治,“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有重剂起沉疴的“截断扭转”“直捣黄龙”的“霸道”,也有和缓、灵动、“徐徐图之”“四两拨千斤”的“王道”之治。更有权衡脏腑相关,或“婴城自守”或“围魏救赵”的兵法思维。治法上灵活多样,有“提壶揭盖”通调水道以利小便,“增水行舟”以行生津润肠通便之法。
《易传·彖传下》言“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中医药学注重事物或疾病的规律性提炼总结,采取“取类比象”等古人求知的思维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指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 注重“司外揣内”,倡导“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中医注重治未病,强调“未病救萌”“见微知著”,以防微杜渐,对病情发展作出精准预判,《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落实到治法上,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举措。
“儒知礼义,医知损益, 礼义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损益之不分, 害生民之命” ,中医主张调和阴阳要知损益,“七损八益”为动态调和阴阳之大法,把握时机,善于“抓先机”。遵循“生长化收藏”规律,把握“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和动态的五行系统的生克和谐原则。
20世纪30年代,龙砂医派杰出医家、针灸巨擘承淡安先生客观比较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后,提出“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
2、中医药承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生存理念
中医药文化具有独到的内涵特质、思辨哲理,充分彰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内在生存理念。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中医药学践行的天人合一观,遵循自然规律的智慧,以自然为中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调摄上要“必先岁气,勿伐天和”。注重顺应节气时令,《黄帝内经》强调“谨候其时,病可与期”“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基于对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集中于农、医、天、算四大学科,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四大贡献。
2016年科技部、中宣部印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础》提出“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2017年0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致辞提出“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2019年5月15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天人合一”的科学基础是基于宇宙自然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黄帝内经》强调“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强调“与天地相应,与四时 相副,人参天地”。
阴阳五行除了具有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哲学诠释,更是古人对宇宙自然万物盛衰节律变化的两种状态的表达。由衰到盛为阳,由盛到衰为阴。
五行是自然万物生、长、化、收、长五种动态变化的“取类比象”化描述,他们是中华先民的智慧生存理念,《黄帝内经》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不可不通。”从中医语境理解这些术语,他们的科学属性十分明显。
《中庸》有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华文化注重中庸之道,中医药临床注重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强调“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注重五行生克制化,六气胜复淫盛的自我调稳机制,“燮理阴阳”“以平为期”。《黄帝内经》体现儒家之“中庸”思想,致病观上强调“生病起于过用”,治病讲求阴阳动态平衡,“阴平阳秘”,《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药注重“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寻求和把握自然的基本规律。“法则天地”,“淳德全道”,遵守天地自然的基本法则来达到理想境界。正因为以天人相应、五藏六府为核心理论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学才能辉煌至今。
3、中医药文化体现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医药学注重以人为本,弘扬“大医精诚”“仁者爱人”的精神, 蕴含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等核心思想理念,与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
汉儒贾谊说: “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北宋名相范仲更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名言。唐代医家孙思邈《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此事难知》言:“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程钟龄《医学心悟》指出,“医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历代医家“以儒通医”,援儒入医,博史通经‚格物致知,在医德修养,孝亲尊师‚著述立说,传道解惑、甘为人梯。践行儒家“仁”“孝”,知医孝亲,“仁心仁术”, 形成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体系。
《论语·子路篇》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医学在发展中注重“和而不同”,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观点独到的学术流派与地方医学流派,如金元四大家,新安医学、龙砂医派,他们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丰富了中医药学内涵。
中医药学中还蕴含深层的管理学道理,《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千金要方》指出:“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黄帝内经》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体禀赋不同,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为阴阳二十五人,不同人性格、行为存在差异,体现在管理学中,可因人而用。此外,《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六腑“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论述与为人为事之理相通。
4、传扬中医药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注重实效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辩证取舍,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注重用现代科学语言对其解读,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讲清楚、说明白中医药文化内涵、特色优势,以中医药文化作为重切入点,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融入中国学派建设体系,为当代中医药人的重要使命。中医药事业要与中国学派建设同频共振,发挥智慧渊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知识体系,并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西医并重的生命科学、疾病防治、卫生健康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大潮与中国学派建设中有位有为。
《周易·贲卦》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阐扬中医药深邃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公民逻辑认知能力、哲学素养与思辨能力。传承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种下中华文化自信的种子,思辨哲学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命脉传承有序、生生不息,意义重大。发挥中医药文化载体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启民智、育民知,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永不枯竭的文化动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党的二十大作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仅是传播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技术,也不是仅仅是着眼于中医人才培养。在普及卫生健康基本知识,弘扬中华养生文化精髓,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同时,更是传承一种民族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明,一种中华先民在维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激发的民族智慧,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如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好中医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代代赓续,开枝散叶,值得研索与推广。
传承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要注重实效、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思想,探索传播方式,展示形式、做到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长河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以其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食疗、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等,有的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每一个传统、习俗的背后,都蕴含丰富的理论基础,要结合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工作以及非遗传承项目等,多点展开,避免空洞理论,曲高和寡,影响传播效果。
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多元价值功能,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相契合,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价值和作用,是新时代赋予中医药人的使命与担当。
作为当代中医药人,应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站在新的起点,踔厉奋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陶国水,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