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振经济?


    一季度GDP增长4.8%,与全面经济增长目标5.5%有一定的距离,同时由于4月份的上海疫情,使得二季度稳增长的压力巨大,此时如何重振经济?

    我想首先要搞清楚哪些需求会出现萎缩?同时这种萎缩是我们主动要求调整的,还是疫情的冲击以及其它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只有先搞清楚这个问题,再分类施策。比如平台经济与房地产业是我们主动想调整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是否调整过度,有没有回旋的余地?我觉得平台经济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网约车之类,此类应该加强监管,规范其健康发展,对稳经济来说又是一支补充力量,而就房地产而言,我认为还是要顶住压力,坚持房住不炒,并满足改善型,刚需性住房需求,通过挖掘其它结构性潜能逐步摆脱房地产依赖。

   大家都知道拉动国民经济的三大马车即投资,消费与出口。出口是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下,解决产能过剩的一种通道,但出口的模式应该转变即不能依靠能源等原材料的输出来换取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虽然庞大的外汇储备是吸引跨国资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但外汇储备的投资效率常受人诟病,且常受制于美,好在外汇占款的增加有利于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

   在全球货币政策收缩下,出口变量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稳增长重任就落在了投资与消费两架马车上,比如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强全面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即新老基建同步,空间是巨大,但是资金怎么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特别是地方财政收支压力非常大,所以会议提出政府出资与社会资本结合,这与前些年的PPP模式比较相像,在我看来当下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市场投资都基本与当前经济水平匹配,关键要抓好投资后尽快投产,见成效以及投资结构,既有投资下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积极挖掘。

    我认为可挖掘的最大潜力就是消费以及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上海疫情持续一个月对全国经济的影响较大,这是一个宏观变量问题,但从微观角度看,不同企业的影响是不同,总体也是大企业影响大,对小企业影响轻微,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复工复产,小企业的损失基本可以弥补回来,但对个人来说,我认为一个月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的收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消费潜力大的基础。

   也就是说重振经济的核心要义就是重振消费,而且供给侧改革要适配,这样投资与消费的内循环才能良性运转,而我认为能够良性运转的核心变量就是价格,就是市场主体不能固守原来的价格,原来的利润率,更不能因弥补损失而漫天要价。我认为即使不是疫情,各市场主体都应该降低收益预期,把社会成本与价格降下来,但我们时常听到疫情期间没少租金以及宁愿租不出去关闭门面的报道,既然容忍价格可以涨上去,(其实这种涨还是炒作推高的),那么价格的回落本该是正常的,如果更多的市场主体降低收益预期,我想市场的活力会恢复。而想发补贴,消费券的方式,不仅华而不实,甚至会加大政府的支出负担,不如加强市场建设。

    在具体消费刺激上,汽车消费与促进旅游业复苏是要做的两件大事,比如汽车的购置税,新车的保险费等能不能下调一下,而旅游业则要扩大年卡的普及率,一方面降低出游者的经济负担,另外一方面激活各种存量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