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政调查监测之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监测伴随着林政历程,牵动着资源保护管理、发展规划、生态修复、工程管理等多条战线。林政调查监测是对生态空间资源分布、数量、质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等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调查”与“监测”在时间跨度上长短结合、在采集内容上粗细搭配、在分析评价上相辅相成。

  调查——查清长周期的宏观现状,分为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基础调查以国土三调为底图,查清生态空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分布、范围、面积、权属性质,融合形成“一张图”;专项调查是查清生态空间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及生态功能等多维度信息,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退化林调查、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等。

  监测——掌握短周期的具体动态,包括常规监测、专题监测和应急监测。常规监测是定期开展的全覆盖动态遥感监测,及时掌握年度变化等信息,支撑基础调查成果年度更新,也服务年度督察执法以及林长制考核工作等,主要指以图斑监测为主的“一张图”年度更新。专题监测是对某一区域、某一类型生态资源特征指标进行动态跟踪,掌握地表覆盖及资源数量、质量等变化情况,如沙化荒漠化监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普查等;应急监测主要指对森林草原火灾、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第一时间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支撑。

  进入新时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通过林政调查监测,获取生态空间治理数据,为生态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林长制督查考核、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也是全面推行林长制、推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基工程。回顾林政调查监测之路,主要发生了以下五个重要变化:

  阵地之变:从森林资源扩展到生态空间。早期的林政调查监测主要是森林资源,1950年代,在东北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林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1973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年,农业部门开展草原调查;1994年至1999年,分别启动荒漠化沙化监测和湿地资源调查,此外还陆续开展了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退化林等专项调查。新一轮机构改革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自然保护地统一归集林业部门管理,从体制机制上缝合为一体,林业调查监测阵地也从单一的森林逐步拓展到广阔生态空间。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开展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将以往林、草、湿多个条线调查监测业务归并为“综合监测”统一体系,将固定样地抽样调查和图斑监测合二为一,与国土三调成果数据对接融合,查清各类资源储量及其质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等,并基于图斑、样地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评价林草湿荒资源状况,生态系统格局、质量、生物量和碳储量等生态状况以及生态服务功能效益。

  定位之变:从技术工作到制度安排。1973年,全国林业调查工作会议将林业调查分为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调查)、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调查)3类。林业调查 “爬山涉水搞调查、目测脚量干监测”,获取了长周期的海量数据,形成多个条线,目的不同、方法不同、时点不一,面临无法衔接、数据打架的尴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2019年,新修订的《森林法》对森林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作出明确规定。2020年,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全面安排。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将“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监测监管”作为十项任务之一,列入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目标责任。2022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和统一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制度,由自然资源部门和林草部门共同组建工作专班。至此,实现了“调查”与“监测”的全面融合,形成了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底图、统一发布的制度体系。

  技术之变:从目测踏查到天空地一体化。我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经历了目测踏查、航空目测调查、以小班为基础的抽样调查、以地形图为基础的小班调查、以高分卫星遥感图像为基础的小班调查、天空地一体化调查监测6个阶段。1950年至1951年,东北林区成立了450多名调查队员组成的全国第一支森林调查队伍,以目测踏查为主开展了区域性、探索性的森林资源调查。1950年代中期,在大兴安岭开展了森林航空调查,采用航拍照片勾绘小班。1973年,首次开展固定样地抽样方法的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每5年一轮,一直延续至第九次(2018年)。197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国有林区为主的第一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以地形图为底图,通过对坡勾绘区划林班、小班,之后每10年开展一次。1977年,首次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2000年,引入QuickBird(0.61m)、SPOT5(2.5m)等高分辨率影像资源。2010年后,国产资源三号、高分系列卫星陆续升空,高分辨率影像(最优达0.3m)广泛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提升。2016年,广西率先开展了机载激光雷达(ALS)森林资源调查应用试验并在全境推广,完成了全区二类资源调查。随后各地不断探索,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小班属性识别,以激光雷达自动提取小班环境和管理属性因子,辅以人工样地调查建立森林参数估测模型,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逐步应用于各类尺度和精度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

  手段之变:从围尺测绳到云平台。调查工具、监测手段升级换代,经先后历了“机械时代”“电子时代”和“数字时代”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调查工具以围尺、测绳为主,逐渐使用森林罗盘仪、经纬仪等。1956年,引进角规和机械求积仪,使调查精度大幅度提高。1984年,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时开始应用电子计算器进行数据求算。1990年初,引入手持GPS导航定位仪,简便精准进行小班定位,标志着森林资源调查真正进入“电子时代”。进入2000年后,“3S”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引入林业并推广,GPS能准确获取具体定位信息,RS能迅速获取大范围信息, GIS对RS和GPS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管理,建立生长、预测、经营、决策等模型。2005年启动的二类资源调查全面应用“3S”技术,开启了“数字时代”。2020年后,随着5G网络的应用,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利用感知化、智能化的云平台进行实时采集、数据共享、分析汇总、高效应用,全面迈入“数字时代”。

  底图之变:从无图、多图到一张图。新中国成立之初,技术手段有限,处于“无图作业”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测绘部门陆续生产5万分之一地形图、万分之一地形图,提供纸质底图。2009年,全国形成第一张基于二类调查的矢量化底图。2010年,以二类调查为基础,编制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将林地落界作为主要内容,历时一年多建成林地资源图。从2016年起每年更新调查,形成动态更新的“一张图”。2020年完成了国土三调,形成国土空间“统一底版”。2021年,国家林草局明确要求,依据“三调”成果“统一底版”,开展“一张图”对接融合,解决地类交叉重叠问题,融合林地、草地、湿地等资源信息,形成与“三调”无缝衔接、数据精准的“一张图”“一套数”。2022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意见》明确“四统一”,即统一工作部署、统一分类标准、统一调查底图、统一成果发布,由自然资源部门和林草部门共同组建工作专班,林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构建了“一张图”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并成为四大陆地生态系统,也是林政调查监测的“生命共同体”。高质量开展林政调查监测工作,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一张网”,形成“一张图”,融入“一个平台”,为全面推进生态空间治理、提升生态空间产能、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作出贡献。(一)要构建严密高效的“一张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履行“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职能,按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建立健全统筹组织、部门协同、标准统一、数据衔接、成果共享、务实高效的调查监测组织协调机制,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稳定调查监测队伍,任务到单位、责任到人,形成严密有序的林政调查监测工作组织网络体系。(二)要形成高质量的“一张图”。以国土“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统筹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沙化监测,统一时点、统一采集、统一处理,调查队伍,建立统一完善调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组织开展数据模型、算法与数据库建设标准研究,生态空间“一张图”与国土空间“一张图”衔接统一,生态空间林地、草地、湿地数据要相互衔接,形成全省高质量的生态空间“一张图”。(三)要汇聚开放共享的“一个平台”。要充分探索和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库、遥感数据库、林草数据库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平台系统,依托生态云平台,整合静态调查与动态监测成果数据,实现生态空间资源数据集中管理、协同高效,为统筹推进生态空间系统治理、构建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服务林长制督查考核、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重点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阅读链接:陕西林政调查监测

  陕西处在全国生态C位,林政经略2.2亿亩生态空间,秦岭、黄河、长江,每一寸生态空间都非同凡响。“五大阵地”“六条战线”“五项保障”需要调查监测数据支撑。陕西已经初步构建了省级统筹指导、市级协调组织、县级负责承担的三级调查监测组织体系,并将各级林长、护林员纳入体系,建构完备的调查监测体系。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担纲林政调查监测工作,负责调查监测方案编制、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和汇总分析。1950年,陕西成立林业勘查队,之后几经调整,先后有陕西省林业调查队、陕西省农林牧工作大队、陕西林业厅调查设计院、陕西省林业设计院、陕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之名。2003年加挂陕西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牌子,2022年授牌“生态空间数据中心”。在职214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教授级高工14人、高级工程师70人。近年来,规划院聚焦林政调查监测、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生态云平台及数据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初步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陕西已开展多轮不同类别调查监测,其中森林资源清查从1975-1976年起,先后开展九次清查工作。2004年开展全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2010年调查工作基本结束。2011年开展林地年度变更调查,2016年固定为每年1次变更调查。1994年开启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已连续开展6次。开展两次湿地资源调查,第一次2000年完成,第二次2012年完成。1984年农业部门开展了草地资源调查,2020年启动草原资源基况监测与评价工作。

  2021年,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要求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工作。选取1133个固定样地和138个遥感判读变化样地、386个草地样地、25个湿地样地进行实测,将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对上年度林地一张图数据进行变更,对全省国家级公益林进行优化,形成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数据库、林地年度变更数据库和国家级公益林优化成果库。

  注:本文为林政之变系列之一。呼海涛、邓小明、杨君为本文成品做出重要贡献。林政体系广大而精微。“兴林草兴生态”是中国林政之变的主题。我们甘做绿色愚公,向绿向美,锲而不舍,驰而不息。2022年5月15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