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家训(《我的叔曾祖父严复》之六十三)
严孝潜
,,严复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生活处世中,在封封家书中,不时以言传身教影响自己的孩子,使自己一生恪守的信条,春雨润物般渗透到子孙的血脉之中,即使人生多艰也不改其志。
1921年10月3日,严复因喘咳加剧“恐不能久”,遂在病中疾力勉为书写了《遗嘱》。
严复在《遗嘱》中写道:“民国十年,岁次辛酉,十月三日,瘉壄老人喻家人诸儿女知悉:吾自戊午年以来,肺疾日甚,虽复带病延年,而揆之人理,恐不能久,是以及今尚有精力,勉为身后传家遗嘱如左。非曰无此汝曹或至于争,但有此一纸亲笔书,他日有所率循而己。汝曹务知此意。吾毕生不贵苟得,故晚年积储,恩固亦无几,然亦可分。今为汝曹,分俵。……
嗟呼!吾受生严氏,天秉至高。徒以中年攸忽,一误再误,致所成就,不过如此,其负天地父母生成之德,至矣!耳顺以后,生老病死,倏然相随而来,故本吾自阅历,赠言汝等,其谛听之。
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
须勤思,而加条理。
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事遇群已对待之时,须念已轻群重,更切毋造孽。
审能如是,自能安平度世。即不富贵,亦当不贫贱。贫贱诚苦,吾亦
不欲汝曹傲之也。余则前哲嘉言懿行,载在典策,可自择之,吾不能覙缕尔。
瘉壄老人力疾书”
严复在遗嘱中,围绕勤学勤思、敬业乐生、学贯中西、爱国奉公等严氏子孙共同拥有和遵守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严氏的家风、家教,通过大量事例渐次展现优良家风对一个家族的深远影响。他一生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遗训中仍将国家之事摆在第一位,他要儿女们时刻牢记中国人当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规范为根本,以国家为先,以群体为重;他一生为哮喘、肺病所累,深知健康之重要,要儿女们谨记身体健康乃人生第一要义;他一生勤于学习与思考,深知学习的重要性,要子女们珍惜时日、把握机会,勤业勤思;他一生奉公爱国,为民族、为国家的命运殚精竭虑、东奔西跑,直到晚年才回归故土,深知人生难得圆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因此不要子孙追求大富大贵,但求一份平安,对人生缺憾之事淡然处之。这份充满智慧的遗训,是沉淀在严氏后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拓宽严氏家族成员生命广度与深度的基石。
严复遗训的精神与严复平时的家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孩子的学习上,他虽是将西学介绍到中国的先驱,却始终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他们规划了"先中后西"的成才之路;在为人处世上,他为孩子订立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勤谨"。在严复看来,"勤"代表了恒心与毅力,是求学立业所应具有的基本态度。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他在家书中提醒三子严琥当勤勉好学。"谨"为专心,这在严复看来是治学做事的关键。他在书信中告诫孩子们,要做到"谨",必须耐得寂寞,守得孤独,以无所畏惧之心,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一点一点朝目标前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当四子严璿提出要利用暑假时间到西湖游览时,他用"甚以为然"四字表达了自己的赞赏之情。他鼓励儿子说,观览名胜,不但可以陶冶情操,排遣烦闷,而且能够增进人生阅历和学问,更可以激发志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他也告诫儿子,如果仅是走马观花,则丧失了旅行的意义,一定要将游与学融为一体,并在出游前"预备多种学识":第一,历史知识。"古人生长经由,用兵形势得失,以及土地、产物、人情、风俗",均应了解。唯有如此,才能在身游此地时,有凭吊之思,或济时之意。第二,地学知识。"苟通此学,则一水一石,遇之皆能彰往察来,并知地下所藏,当为何物。"第三,摄影技术。"以摄影记载,则旅行雅游,成一绝大事业。"既掌历史以品人文之韵,又懂地学以享自然之美,更摄美影以增旅行之雅,多有诗情画意!
中国历来重视家教和门风。严氏家风的缔造与传承,是历代家族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严复的言传身教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正是在他的带动下,严氏家族愈加绵延昌盛、繁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