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津湖大片想起新华社老记徐熊
文、曹喜蛙
从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大片,我想起新华社老记徐熊。
也正是从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国人终于知道了当年的朝鲜战争之惨烈,知道了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华社先后派出陈伯坚等50多名记者、编辑赴朝,组建了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及其分支机构。这是新华社历史上首次向国外大规模派出记者采访报道。朝鲜战争的新闻报道,其实也是一个特殊的战场。
抗美援朝时期新华社前线记者与空军英雄张积慧的合影,前排右起为苏群、谢芝麟、张积慧、曾思明、刘紫池、殷步实;二排右起为丁德润、崔佳山;三排右起为阎吾、徐熊、朱承修
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部分记者在朝鲜战地合影。前排右起:普金、高向明、何友、陈伯坚、于逢源、朱承修、刘尔宁、何日红;后排右起:崔佳山、刘紫池、殷步实、戴煌、苏群、李方诗、王玉章、成一、徐熊、纪兆璞、曾思明、谢芝麟、丁德润、路云、李翼振。
新华社记者徐熊
1950年11月,新华社派了第二批以林麟为组长,李耐因、徐熊任记者的九兵团记者组随军入朝,并在冰天雪地和战火纷飞中采写了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的通讯报道,正是这第二批记者负责报道了这个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所属三个军——20军、26军、27军。其中,林麟带电台坐镇兵团指挥部,负责综发战报和接转前线来稿。徐熊负责跟随26军采访,26军一开始是这次战役的预备队。李耐因负责到20军随军采访,20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打的比较好。
后来李耐因,担任过瞭望周刊社总编辑,新华社高级编辑。李耐因原名张宝业,1926年生于山东禹城,1944年参加革命,曾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争的报道。1958~197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后,曾先后担任新华社国内部文教组组长,国内部副主任,瞭望周刊社总编辑。2015年5月25日晨,有着近50年新闻生涯的李耐因同志在京辞世,享年89岁。
自11月27日战斗开始,到12月12日美军从水门桥全部撤退。围歼陆战一师已经变得不可能。此时9兵团的20、27两军已经精疲力尽,虽然竭尽全力围追堵截为26军争取时间,但是26军的主力一直没有到达指定为止。26军,这支当年围歼过张灵甫,追击过杜聿明的解放军王牌,就此饮恨长津湖。
作为此次战役的预备队,26军一样遭遇了严寒、大雪的困扰。行军速度一直无法达到要求。26军的装备在志愿军中属于精良,有很多重装备,在这种需要急行军而道路不通的情况下,这些重装备反而成了“累赘”。加上美军的空中优势导致26军根本不敢走大路,大雪中穿山越岭不仅增加了行军路程也是延缓了进军速度,更是严重了阻碍了26军的速度。在极限困难的环境下,身背7天干粮的26军,衣着单薄,身体早已达到了极限。在此情况下还要跟美军的坦克、汽车比速度。实在是太为难志愿军了。
不过,此后知耻而后勇,26军此后战果累累,在抱川、涟川激战三十八昼夜,歼敌1万;在五圣山、新岱里、平康坚守11个月,大小战斗565次,歼敌2万余。在1952年6月,26军从朝鲜回国时,共歼敌3.8万,居参战全军第5位。但是,回国后军团领导追究26军在长津湖的指挥责任,从军长、政委,到各个级别,都给予撤职,甚至撤掉军队番号。
徐熊(右二)跟新华社一帮老哥
徐熊在美国
26军的随军记者、新华社记者徐熊,在朝鲜战争期间传染上斑疹伤寒,病倒于战地,在志愿军战地医院抢救下获生,但有半个多月时间他一直处于昏迷中,在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向后方医院转运,回国休养一段时期之后,他再次入朝参加前线报道工作,一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才回到国内。
随军的新华社记者,经常是随机到各个部队采访,接到采访任务立刻就走,从这个师跑到那个师、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那是常事,一位新华社同事,后来写到“当时和我一起去完成战场采访任务的,是新华社的老记者徐熊,我们要在下碣隅里战场一线沿途采访拍摄,而后徐要转去76师采访此次下碣隅里战斗的英雄事迹,我要转去78师随队采访,该师正在追击美陆战一师的残部,向五老里成兴方向穿插。”另一个新华社记者后来也写到,1951年冬从朝鲜北部前往开城,在崎岖的山路间遭遇敌机轰炸,“躲闪中,车被卡在一个巨大的弹坑中动弹不得,我猛一踩油门,汽车腾空而起,继续猛跑,呼啸的弹片在火光里乱飞,爆炸的气浪在开阔的地上翻滚。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只有闯过去,中途还不忘拍几张照片。”
还有一位新华社记者后来写到,接到回新华社九兵团记者组的指示,经过两天奔波,回到九兵团部。从1950 年11月21日夜,随志愿军东线兵团跨过鸭绿江入朝,到12月25日回到兵团部,经历了东线兵团入朝第一仗——长津湖战役的全过程,历时1个月零4天。
这一天,记者们是在距三八线并不太远的、一个朝鲜山村的热炕头上过的。新华社东线记者组的全班人马——组长林麟,组员徐熊、李耐因,外加一个通讯员,围坐在热炕上,一杯浑浊的玉米酒庆祝胜利,庆祝他们3个记者都小显身手,按兵团宣传部长张景华的说法:“任务完成得很好。” 他们记者组也只相聚了几天,徐熊就奉命再次出征,以后他就没有再回东线,匆匆总结一下长津湖战役报道,写成文字发往总社,他们就开始准备下次战役的报道工作,尤其徐熊一直负责报道到朝鲜战争谈判最后结束。
徐熊著作《鸭绿江凯歌》
徐熊《鸭绿江凯歌》目录
徐熊《鸭绿江凯歌》中的《忆长津湖畔》
徐熊,著名新闻人,江苏滨海县人,1927年7月生,1944年8月参加工作,1945年春至同年8月在华中建设大学学习,1946年春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学习,1957年9月至1959年10月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新华社外语训练班学习。1946年4月在《新华日报》华中版、华中新华社任记者,作为军事记者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还击战,作为政治时事记者长期负责中南海的中央政务活动,历任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导师,《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国外分支)编审,《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编委兼编辑部副主任,《中国实用新闻大辞典》编委,《中国当代高科技人才系列词典》编委,《中国报界著名编辑记者辞典》顾问,《世界名人录·中国卷》(香港)特约顾问编委,《中国英才大典》特约编委。
徐熊著作等身,多篇作品入选大学、中学教材等,先后出版有《进步的旗帜》《为了祖国、和平、胜利》《鸭绿江凯歌》《记者生活散记》《生命的火花》《新闻报道艺术钩探》《徐熊军事通讯报告选》《风云雷电——徐熊诗选》《红圣坛搜秘记》《看大爆炸下的美国传媒》《美国饮食文化趣谈》《保健健康新视点》《让生命之树常青——人类DNA研究揭秘》《解体前的苏联》《话说美国》《新闻选择探微》《X怎么了》《梦断惊涛》《美国浮世绘摭拾》等数十部著作。
徐熊 著《为了和平,祖国,胜利》
徐熊 《为了和平,祖国,胜利》目录
徐熊只有一个女儿,在美国工作,1990年代我刚到北京,那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年都到美国去,他家在北京只有一个从江苏来的保姆,那时我经常去他家去看他,他给我讲过以前的采访轶事,包括他第一次在家乡看见解放军的事,在朝鲜期间的大病,三八线的谈判结束后在邮局门口激动的写了一篇文章发电给总部,第二天就发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个整版,中学课本、大学课本都选过他的文章且都是采访朝鲜战争的文章,其中关于朝鲜战争他就出版过两本专著《为了祖国、和平、胜利》《鸭绿江凯歌》。徐熊后来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导师,因为跟他的交往,受他的教诲,对我后来在34岁转入媒体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徐熊 著《解体前的苏联》
徐熊 著《解体前的苏联》目录
曹喜蛙为徐熊书作的序
徐熊是大个子,看他跟以前的同事合影,他都在后排站着,一直笔耕不追,他身体一向都非常好,我曾经陪他一起散步,每次都会快走很远,他说他的新闻都是跑出来的,他到前线搞采访也是主动跑,然后坐下来或蹲在地上,蹲在哪个角落一会就完稿,我后来写稿子快就是受他的影响。后来去美国看女儿,几乎去一次回国后就出一本书,也不受什么题材约束,他写过美国的传媒,写过美国饮食,写过DNA,都不是小文章,都是一写一本书。
记得有一次,徐熊老突然给我说他要出本书,是关于前苏联解体的《解体前的苏联》,我就帮他看了下书稿,我看完他问怎么样,我说不错,他问怎么不错,我就说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你说的不错,就让我写篇文章,后来他就把我那篇文章用作那本书的序,后来书出来他还非给我稿费。
在网上我看见他们一个93岁的老哥们一张照片,我觉得他肯定也还健在,一向他的身体就不错,我算了一下,他也该是95岁的老人了……
2022年2月7日于北京月牙殿
备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很多新华社记者的回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