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节回乡见闻有感
深圳春节前两天疫情摘星,很多人两年未回家乡都改变计划赶回家乡过年,家里人也改变主意大年初一自驾回家乡一趟。
两三年未回老家乡下,变化还是比较明显。感受最深就是县城回乡道路路况明显变好,之前水泥路面破烂的情况基本没有了,单车道大多拓宽成双车道,大多数路面变成沥青路,尤其意外的是全程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路灯一通,城市化的感觉就出来了。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要全面打造各个村落,总感觉有点不划算。打造少量有特色的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是有市场的,也是保留乡村文化的必要。但是现在村落人口急剧减少,城市化的主流还是向集镇集中,向县城集中,向大城市集中。乡村机动车的普及,活动半径极大延伸,向集镇集中并不影响农村劳作,窝在日益没人气的小村落的选择越来越不现实。目前向集镇集中是农村较强烈的趋势,诸多集镇几年来的地价房价并不比县城低,如老家所在的新圩镇渔村大乡,如临近的浮山镇墟。到县城买房大多是有公职的人员,农民选择的并不多,就业和生活成本是重要考量因素。另一部分人是出外打工在城市安家,小孩在城市就读,基本不会回老家,甚至是要老家父母资助勉强在城市立足的打工阶层。这部分人也不少,是日子可能相对较艰辛的低学历城市人口。
向集镇集中,在于生活城市化提高品质,居民本身还是农民,一方面生活便利,购物和就医就读方便,另一方面农业种养不受影响,生活成本可控。对于提高生活品质,农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这次回去大家都提到集镇的环境优化问题,都期望能有规划方面的介入,优化交通、集市、卫生,尤其是集镇选点大多临近河道,雨污分流是个环境痛点。这方面对于集镇的规划没有上面的统一安排是不现实的。这次在聊天中有感觉,由于乡村人口的减少,大片农用地和山林地放荒,但是又难以集中加以利用,大家都感觉比较困惑。期间出现并村的想法,认为一方面管理人口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认为并村可以推动集体用地和山林的调整,有利于发展的规划调整。
通过这一趟回乡见闻,有点小感受小思考。对于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和进程,中国有些政策取向还是有探讨余地,本来我们就是在摸索中前进。对于城市化率已经65%多,要不要达到80%左右的极值,其实探讨没多大意义。中国要全面走向共同富裕,城市化就不能遗漏乡村城市化这一块。乡村城市化,不可能村村城市化,实际上美丽乡村特色村镇建设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延伸的极限,更重要的是集镇的城市化现代化和县城的现代化。县城的现代化,着力点应该在县域经济的打造和相匹配的城市化规模化改造;乡村城市化最有看点和最需要努力的是集镇的城市化现代化。做好集镇的规划和适当的村镇归并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动作。这一块是需要国家财力支持为主的。大城市的经营,有工商业支撑,逐步完善房产税后,可以各自走向自力更生,良性发展。国家转移支持更多应该在乡村城市化方面。对于转移支持,看到之前乡村撒胡椒面中的低效率和欺瞒行为,建议还是走项目立项申请为主,积极主动的地方,有到位规划的立项先行支持,并做好验收审计监查。国家也可以推动相应的专项规划,如以前的村村通电,村村通路,村村通邮,可以有镇镇亮灯计划,普及太阳能路灯;可以有镇镇城市化规划,出台集镇低成本污水分流标准,推动集镇全面城市化基础设施完善。
乡村通路、通电、通邮,用上自来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适当推动,乡村生活品质安排也基本到位,但是真正城市化,解决就读、就医等公共服务问题,实现商品化生活便利,必须有规模效应,只能走向集镇。下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着力点还是在于城市化,适当的集中,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并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水平。集镇的发展,可以借助商品楼房开发的力量,与人口匹配适度超前开展国有化征地规划,适当完善学校、医院、商业中心。
中国城市化比例多少,如果集镇没有实现城市化现代化,将这部分统计进去,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中国乡村的大改变还将持续。
202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