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与阀之变(1月5日)


伐与阀之变(1月5日

 

有个词叫“征伐”。在古代汉语中,征是褒义词,一般指上进攻下,有道进攻无道。伐是中性词,指一种正式的战争,应师出有名,大张旗鼓,以示自己的行动是公开的。后来征、伐不分了。侵指金鼓不鸣,直截了当地进行军事进犯

在古代军事战争,讨伐需要师出有名,需要有正规的“檄文”,这就是把发动军事战争和意识形态,甚至舆论传播结合,到后来,甚至讲究计谋战术“袭之”所谓的指不宣而战,搞突然袭击,当然,师出有名才是正义之师,偷袭仅仅是出奇招而致胜,难免胜之不武

 

伐本义指用武器击杀,泛指砍断、征讨,又引申指对他人武力上的征讨或言辞上的诛责。又假借为自我夸耀,如伐善。在字形上“伐”是会意字。由“人”和兵器“”组成,许慎《说文解字》认为“伐”的构型像人执戈。但从小篆字形看,人是背对着戈的,商代甲骨文、金文就更明确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戈刃部分与“人”的头部明显有穿插。“伐”的本义其实是用戈割人的脖子。至于人手持戈,一般认为是“”字。

“伐”的字形演变历史上,我们看到商代金文左部添了一只执戈行刑的刽子手的“手”的字形,戈刃还是架到“人”的脖子上,以示砍杀之意。商代甲骨文所见或省去表示戈柄的部分,只留下表戈刃的部分在人的头部,是伐的简化形体。西周金文中,“伐”字也还保持了甲骨文的戈架人颈的形体;但戈柄已渐往右弯,戈的脚叉已变成短斜线了。秦代的小篆,字的构形依然是“人”和“戈”。但值得注意的是“戈”和“人”已离开,戈口已不再架在人的脖子上,这样,就再也不能使人望文知义,从字的构形上看出砍杀之意了。隶书和楷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由这个“伐”字,我们习惯性地想到另一个字,那就是“阀”。

“阀”在古代指有权势的家庭,比如门阀。封建时代指有功勋、有权势的世家。也称“伐阅”指在某一方面有支配势力,形成特殊地位的人物、家族或集团从字形上看,所谓“阀”是指门里边的一群人。比如军阀,财阀,文阀和宗阀

军阀的核心优势在于武力,通常都拥有军事实力和强制性的国家机器,但其需要资金的支持,不管是经济技术研发还是武器研发与投入使用列装,还有人吃马喂的各项挑费,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就势必需要和财阀之间形成联盟。

财阀虽然没有枪炮武器,但有财力支撑,相当于美国的共和党以及国共战争中的国民党所发挥的角色,但财阀政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于自己的利益,趋利避害

美国历史上的总统,只要出身共和党,基本都会注重财阀的利益,而犹太人也会得到重视,所以拜登政府才会打出反垄断的旗帜,去“劫富济贫”。而历任韩国总统、泰国总理之类的上台,总是会以贪污腐败为名,去革上一代元首的“命”,轻则政治生命,重则这条肉身,都会被终结,当然,同时也同样会被继任者革命,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循环往复,不再断绝。

文阀政府通常都注重和平,所以文阀更多的是注重理论和知识,更多的是寄生于财阀,军阀的体制之下,当个顾问还行,做不了枭雄,充其量做傀儡,就如南宋政权一样,经不起战争的炮火。

宗阀以宗教信仰为核心,有强大的渗透性,虽然比较柔软,但是却同时有柔韧性和渗透性,特别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就更是信仰强大,却由于缺乏武力与经济支撑,所以难以在争霸的环境中生存当然政教合一的政权,在很多时候都是既有宗教在思想上的统一,又有财阀提供经济支撑,同时又将经济支撑去强兵,可以做到内向型的合力,同时又以宗教为核心,去做跨国联盟。

所以,明确自身的定位,巩固自己的生存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资源整合,不仅是在商场中的生存与发展思路,当在某方面有了势力,自然要把自身的核心优势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横向资源的整合。在军事上、政治上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甚至通婚都会因“门当户对”而做到资源整合,莫不如此。

 

贾春宝

2022年1月5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