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短熊长的A股拿什么挺起脊梁


 A股总是不争气,需要媒体专家出来打气,新年以后,股市连续调整,昨天沪深股市大跌,市值损失2.75万亿元,媒体再度出来打气提振市场信心。

最引人注目的是某家媒体发表的《挺起A股的脊梁》引发财经媒体巨大关注,成为财经界热议话题,从文章看,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是从网友评论来看,吐槽声音并不少,从股市反应来看,也是很难评价得与失。

截至收盘,上证综指上涨0.66%,成交3383亿元,深证成指上涨0.70%,成交4559亿元,创业板上涨0.72%,涨幅最大,成交2266亿元,但是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代表的科创50指数下跌0.05%,两市成交不到8000亿元,没有看到资金抢筹迹象,市场信心依然疲软,观望情绪十分浓厚,要说挺起脊梁恐怕不太客观。股指反弹,只不过是短期跌幅很大,资金出现惜售观望而已。从另一个角度看,沪深股市一度下跌颇大,之所以反弹,上证综指主要是券商在午后有大资金介入拉升,创业板则是宁德时代上涨。至于何方资金拉升券商,只有天晓得。回顾历史,在A股关键时刻,总是会有资金拉升护盘,出现一些权重板块上涨。

媒体喊话,专家呼吁,缘何对市场走势影响不大,在于喊话属于一种空头利好,而不是监管层释放的真金白银利好,没有能够化解市场某种忧虑。文章结尾“呼吁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担起引领价值投资的主体责任,主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持续发展的局面,挺起A股的脊梁来!”,这种呼吁不带有强制性的要求机构建仓或者不减持股份,只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诉求,机构减不减仓或者加不加仓,应该具有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而不会听从于这种呼吁,如果媒体呼吁就改变投资思维,这种机构是缺少专业素养的,也是缺少定力的,是不值得基民信赖的,毕竟这种呼吁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利好也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利空,也就无法改变股市运行轨迹。作为机构,第一要务就是给投资者赚钱,其他都是次要的,不把投资者利益放在心上,就别奢谈什么责任了。

这篇文章说到一个很值得玩味和研究的问题,那就是中美股市走势的背离,这也是笔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文章指出:“美国当地时间1月24日,美国股市开盘暴跌,但后半场逐步收窄跌幅,甚至以红盘报收。而25日开盘的A股却一路盘跌,三大股指跌幅均超过2.5%。在中国已实现的增长指标强于美国,保持进一步增长的条件明显优于美国的情况下,中美股市的这种反差实在令人深思。”

造成这种差异,根据文章观点,肯定不是经济和货币政策问题,美国经济增速远没有中国高,其次美国疫情控制非常的差,而中国疫情控制是世界上最好的,三是美国陷入了高通胀,通胀率创下几十年新高,而我国通胀较低,另外美国陷入了物流不顺畅的尴尬,制造业供应链不全弊端逐渐显现,中国则不同,物流通畅,制造业产业链完整,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不是货币政策问题,美联储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并启动加息,加息之后就是缩表,而我国央行不断的推动宽松货币政策,而且是方式多样化,梳理一下,去年年底降准释放1.2万亿元长线资金,接着央行引导一年期LPR利率下降5个基点,1月17日,MLF、逆回购两大重要政策利率超预期降低10个基点,并净投放2900亿元资金, 1月18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避免信贷塌方。1月20日,LPR一年期利率下行10个基点,五年期利率下行5个基点。

但是美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股市涨不停,次贷危机以后记不得有几次历史新高,就是新冠疫情以来,也是新高不断,A股虽然也是上涨,可是与美国股指相比,总显得很疲软,与历史高点相差甚远,实际上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但上证综指走势十多年来基本上就是原地踏步,与经济背离十分严重,根据文章观点,美国股指上涨是“主流投资机构凭借强大资金实力,出手护盘十分凌厉。”背后是不是有对国内机构恨铁不成钢,不得而知,不能妄加猜测。

那么为什么美国主流资金敢于护盘,美国属于典型的市场化操作,没有机构会要求主流投资机构护盘,买卖完全是自己决定的,美国投资机构敢于买进,说明看好后市而不是来自于某种呼吁和要求,是根据专业能力的自我判断。

笔者一直观点是美国投资者对股市判断远没有A股复杂,只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和经济数据就可以,没有必要担忧股市制度本身,美联储货币宽松可以带来流动性牛市,而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带来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可以推动股市上涨。

而A股则完全不同,不仅仅要关注经济数据和货币政策,还被股市各种消息困扰,各种担忧层出不穷,要担忧IPO 扩容带来的压力、再融资带来的股价突然暴跌、实际控制人被查更是黑天鹅、公司治理不透明带来的经营风险更是风险巨大、主要股东减持也会引发股价大跌甚至连续跌停、业绩黑天鹅也是到处飞舞防不胜防,投资者总是提心吊胆,担忧持股会不会成为黑天鹅,这样的股市,所谓长期投资就成为一个难点,从股市走势看,有牛市,但都是疯牛或者是短期牛市,过后就是跌不停。因此困扰A股走好的不是经济和货币政策,主要是股市制度本身带来的不确定性。

关于股市扩容对股市走势的影响,市场观点迥异,但是不管是IPO 、再融资、减持,都会抽离市场存量资金,资金抽离越多,新增资金要求越高,一旦新增资金增加与抽离资金不匹配,股市就会带来调整压力,新年以来新基金发行明显放缓,两融杠杆资金下滑,新增资金放缓,而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加上国际市场动荡,股市调整压力骤然增加。股市调整,投资者选择离场也是正常,部分基金要面临赎回压力,市场抛压骤然加大,这个时候要求基金不抛售股份,“发挥市场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是不现实 ,也是对基民的不负责任。但是在交易拥堵下,机构一旦抛售,就可能带来多杀多,造成股价大跌,这是我一直不认可机构抱团的一个因素。

股市挺起脊梁,出现长牛,是每个投资者都期盼的,依靠呼吁是挺不起脊梁的,需要对股市进行发自灵魂深处的改革,关键是让投资者普遍接受认可这种改革,而不是部分专家口是心非的认可赞美,资金自然就会鱼贯而来,种好梧桐树何愁金凤凰,那个时候就不需要媒体呼吁机构承担起责任了,机构也包括散户自然不会贸然抛售股份,而是长期持有享受长期收益,长牛也就可以期待。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美国三大股指总是在质疑中创新高,而A股总是在各种牛市声中下跌,今年也是在跨年牛市中迎来突如其来的大跌,需要媒体专家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