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的1935年,崇山峻岭间的川盐古道上,运送美酒的人和马在默默行走。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回荡着悠远的马铃声。
靠着人拉马驮,茅台前身烧房展品从赤水河畔出发,翻山越岭来到天府之国成都,在“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上荣获特等奖,演绎了一段铭刻岁月但又沉寂历史的茅台故事。
至此,茅台酒与1935这个特殊的年份,结下了不解之缘。
87年后的今天,茅台酒穿越历史时空,与“1935”再次相遇——1月18日,茅台1935在中国酒文化城正式发布,传承文化经典、再现茅台记忆。
茅台1935,见证了一个民族品牌的成长。这是一段书写不尽的传奇和叙述不尽的故事,时间沉积下来的,是荣誉,是辉煌,更是矢志不渝的坚守。
如果说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开创了中国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先河,那么1935年在“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荣获特等奖,则标志着茅台酒踏上开拓全国市场的征程。
“与历史相逢,尽显文化厚重。”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茅台酒股份公司董事长丁雄军说,无论是汉武帝称赞“甘美之”,还是“秦商聚茅台”,无论是1915年智夺“金奖”,还是1935年荣获“特等奖”,茅台酒都是中国酒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生之作。茅台1935的推出,就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重逢、文化探寻之旅。
1935,对茅台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发布会上详细讲解了不平凡的1935年,让在场嘉宾对“茅台1935”酒的文化脉络与历史传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935年对于大西南来说,一个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在这一年,分裂了20多年的大西南开始统一。”雷颐说,随之而来形成了统一的大西南市场,这意义重大,因为此前西南地区各自为政,形成了贸易的壁垒,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1935年,西南统一市场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展览会这种推介商品、加强商品流通新形式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在这一年举办了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茅台前身烧房获得特等奖,销售量逐渐增大,辐射到整个长江流域。雷颐认为,1935年是大西南地区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茅台酒发展的重要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