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随记是就偶尔看到的如下视频随手写下的随记。因此,开始阅读之前最好听听这两首孩子唱作的作品。
我当然不是音乐人,但是也喜欢究研美学哲学。前几天偶尔刷到以前电视节目中的一场唱作赛事,有些感慨。随手写下如下一小段小文字。
从孩子唱作所展现的天赋看教育与人才培育。…这是一位二十三岁的天才创作女孩(唱作人)前几年的参赛的作品。难度技巧都很高,重要是唱作人词曲及声音技巧都非常富有灵性。更令人惊讶的是,在12小时比赛规则内又创作了一首同样富有灵性与创意十足的歌曲《萤火虫》。文字上虽然并不完美,但已经完全具有融合神魂意,以神传意引起共鸣的能力。特别是穿透灵性的那束光的穿越,将一切整合恰到好处。当然奔往更高境界的也许是中国历史文化所言的以神启道、以道传神,它正是人类灵性智慧所要探索体察的无穷尽的空间……。这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是不太容易看到的。尤其在传统习惯性的选拔标准上,未获得天赋自由且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前,该女孩在多项的人为指标或许在第一轮就会被淘汰或屏蔽。
该女孩体现出一代人的不同。不同之处,是这一代孩子已开始用灵魂生活,以用灵魂寻找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来追求一种真实的体悟,满足心灵的诉求。它是打开了天份兴趣的潜能与展现自身优势通往理想那扇窗的钥匙。这是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而这种创作及其所体悟到的高度在传统教育中是被拒绝。因而绝大多数孩子一生难以找到与体验到,天赋被封闭在低层空间。…如果说传统教育方式所发挥的最大基础作用是提供温饱阶段的一种制度保障,或者说在获取某项稳定职业的选择层次中发挥作用,那么,这种用灵魂与世界相处,用灵性体悟兴趣来启发灵性驰骋时空的教育,它不仅仅使孩子寻找并体悟到人类灵魂与世界相处一种永恒与最优的方式,这对孩子与社会来说也是一种更奔向高层次文明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是触及并打开同世界与宇宙对话的一种方式,是孩子最大潜能的发挥方式,。
历史上佛家等主流信仰始终认为灵魂不灭,也为当代科学所触及并论证。每个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是场阅历的旅行与宇宙感知的历练,他们本应用灵魂接触并体悟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包括,以前、现在与未来,构成,规则与未知…,以及触及所有灵魂的感动、颤动与共鸣…,补足思想与灵魂体验中的不足与缺陷。这也是这场旅行的目的。但多数生命到来后忘记了灵魂与思想的使命,直接进入尘世规则的捆缚中,捆束于物质与尘土中的争夺。而近代为工业化所改造的工具化教育遵从了这个规则,最终使失去灵魂忘记使命的生命连同所有物质的获取一起化作尘埃。。因而,教育模式与成长方式的不同,使两者在创造力的高度上已不可同日尔。
后者这种新出现的孩子,灵商极高。历史上他们往往会隐藏在庸庸大众中被埋没、被纠正,被捆束,绝大多数一生不能获得灵魂飞升的条件养分与环境。
还有一点,即这些孩子往往是非常单纯,心地洁白善良。如,该小唱作人看到自己获得的评分即将晋级,会与同台的竞争的伙伴分道扬镳,是世间人为规则的分离。她会难过哭啼,不愿意上台接受这份殊荣。在我的理解中,因为名誉与荣誉的获取规则造成的分离,在这样孩子眼里是不具备“意义”的,因为在这种意识中它不够珍贵来替代那些真情快乐所感受到与体悟到的价值。世俗规则中,在多数人眼里的实力、成功与幸运的标志,在有拥有天赋、善良单纯的孩子心理,也许却不是!这种纯净的灵魂不容易也不愿意理解——为何名誉金钱财富的获取是以淘汰伙伴共同间建立的快乐与体悟的幸福及理解的友谊作为代价?!这也许对于天赋洁白与善良是种亵渎,而世俗中的善良是不忍,这已非常接近上帝的慈悲。这些世俗的生存规则根本不在天才孩子灵魂所需要体悟灵感或感动之列。这样的天赋儿童在现代恶性竞争中往往是率先被牺牲掉或淘汰掉的群体。
这时会有一问:难道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培养天地宇宙一体,共感天人合一,传递宇宙和谐共生的大美与感动?!这正是我国历史先贤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因而,中国历史曾经始终拥有高度文明的哲学思想,但是,工业化将其断了脉传。
如,中国历史上儿童的启蒙读物从《千字文》《三字经》……都有培养了孩子宇宙观,天人合一观,体悟世界与认识宇宙规律的视界。…如流传至今的《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千字文》诞生在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周兴嗣集王羲之书法编篡而成,即兼顾了文字音律美学又兼有宇宙大美观念。开始的时候在皇宫中流传,后来流入民间,从隋朝开始即作为乡塾的通用教材,一直流传到今天,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其在中国历史上儿童启蒙教育中的地位,让近代教育所有的价值观值得深思!我国历史上的蒙学专著有100多种,早一点的,有秦汉时期的《仓颇篇》、《凡将篇》、《急就篇》,晚一点的有清朝的《弟子规》《幼学琼林》等,但流传最广,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大概就属“三百千”了。
清末有一部小说叫《老残游记》,里面讲到:有一次老残到书店里闲逛,问伙计什么书最畅销。伙计回答说:“三百千”。老残就问了:“什么叫三百千”?伙计解释说:“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与《千家诗》”。这四本书,将识字、传授知识、人品教育与文学素养的训练结合起来,是一套非常好的蒙学教材。
四书五经为儒学学子研究世界宇宙与社会的必读的知识结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四书五经皆来自对“天地人”三道的认识。
《礼记》。《礼记》中《礼记·天地之道》记载;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
《易经》。“易经乃大道之源”。即《易经》是以观测宇宙天象的规律作为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因为没有了宇宙天象星群做参考坐标,世界万物运动就无法描述和记录。这是儒家学子必备的基础哲学素养。
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换星移之间寻找乾坤变化、万物始终的规律。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样的思想视界与格局启蒙下的孩子,同工具化教育形成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对人类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贡献会何其不同尔?!
…那么,“乐”虽已失传,但其重要地位在我国人文哲学认识论体系中不可替代。“乐”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十二律的观念,其对人文哲学认识论思想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作为自然规律的反应
古文有:十二律者,天地之气,十二乐之声也,循环无穷,自然恒数。(《乐书要录》)(天地指阴阳,十二月指自然现象,用十二律类比十个月,即亦为自然现象。)
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国语·周语下》)(三:三分损益;六:十二律;天之道也:自然规律的产物。)
其二,作为音乐实践的应用
古文中: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周礼·春官》)(十二律:抽象的;十二声:具体应用。)
其三,作为具体音高的标准
古文有: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六律:十二律。)
其四,作为旋宫转调的需要
古文有: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礼记·礼运》)(五声:音阶;六律:十二律;十二管:由十二律固化成的管‘律管’。
…………
…近期,教育一系列的改革是可喜的一大进步,把世界还给孩子们。…人类文明更高级方向的进化,…也许会消除人类灾难,如战争,人道灾难…。这或许正是我们祖先流传下的历史人文哲学思想的先进之处?也许正是华夏文明的未来价值与担负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