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进的信念发现,我们在日常的质量管理中,经常会以“员工质量意识不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差”等理由来解释所出现的质量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员工的质量意识问题似乎成了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借口。那么事实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于员工质量意识的问题。
质量意识是质量理念在员工思想中的表现形式,包括对质量的认知、质量态度和相关质量知识。质量意识具有对质量行为的控制作用,是一种超我意识。
质量意识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01
对质量的认知
需加强质量教育
所谓对质量的认知,就是对事物质量属性的认识和了解。任何事物都有质量属性,这种属性只有通过接触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把握。
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先接触事物的数量属性,例如事物的大小、多少,然后才可能接触事物的质量属性。质量相对于数量,可能更难把握。
通常情况下,数量可能是事物的现象,而质量可能涉及到事物的本质。要认知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番艰苦的过程,往往是不行的。
因此,对质量的认知过程可能比对数量的认知过程更长,也更难一些。从这个角度看,对质量的认知更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来强化。
对员工来说,对他们认知产品质量特性、认知质量的重要性,仅仅通过他们自发的、盲目的、放任自流的实践过程可能是很不够的。因此,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教育培训很有必要。
02
对质量的态度
质量认知是形成质量态度的基础
这也是质量意识中最关键的。质量认知是形成质量态度的基础,但仅仅有质量认知往往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较高的质量意志,也不一定就能产生对质量的情感。也就是说,质量认知还不能起到控制人的质量行为的作用。
事实证明: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技术,而是落后的质量观念和对待质量的态度。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技术含量最高、全部自动化的新品牌撒旦分部集团,生产一个系列的各种汽车,希望实现一流质量一流效益,结果发现撒旦分部并没有明显优于其他分部。
由此可见日美企业在质量观念上的差别。态度不同则效果不同。
在美国有一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使用同一条生产线同时为美国一家汽车公司和一家日本在美企业供应零部件,这家企业采用了控制图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结果发现,为日本企业生产的时候产品的质量波动范围明显小于为美国企业生产时的质量波动范围。
徐进的信念发现,类似的例子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凡是给国外客户或者重点客户生产产品时,所有的生产过程都精益求精,质量稳定,大家都在努力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
国内客户产品就不一样,质量控制没有那么严格,小的质量问题不少,大的质量问题也经常会出现,大家整体的感觉就比较松弛。
以上例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员工从内心认为日本企业和其它国外产品质量要求严格因而不敢大意、工作认真、注意力集中,可见质量观念和态度的重要。
03
质量知识知多少?
知识多,易认知,质量信念更坚定
所谓质量知识,包括产品质量知识、质量管理知识、质量法制知识等等。一般说来,质量知识越丰富,对质量的认知也就越容易,对质量也越容易产生坚定的信念。
质量知识丰富,也能够提升员工的质量能力,从而使其产生成就感,增强对质量的感情。可以说,质量知识是员工质量意识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但是,质量知识的多少、质量意识的强弱并不一定成正比。
为什么出现质量问题时,我们总要强调员工的质量意识问题呢?
这是因为如果员工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特别是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有深刻的认识,对质量工作抱有肯定态度,就会乐意参加质量管理,重视工作质量;
相反,质量意识淡薄,态度不端正,就会反感质量管理活动,忽视工作质量,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