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正式打响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全国新一轮中心城市新消费竞争战。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培育具有重大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功能的重大引擎,是引领国内国际消费增长的城市典范,是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辐射带动源。

广州作为唯一入选的非直辖市,硬是凭借着“千年商都”“工业新贵”的实力和底气上榜,接下来,广州将围绕实施“尚品”“提质”“强能”“美誉”四大工程,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广州市今年5月发布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商贸中心功能,建设“五地”,即国际品牌聚集地、时尚潮流引领地、中国制造展示地、岭南文化传承地、消费创新策源地。

6月30日,武汉也发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宣布通过发力打造国际消费新地标、局记国际消费新资源、培育国际消费新业态、拓展国际消费新场景、营造国际消费新环境五大任务,聚力打造国际消费门户城市,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消费提质扩容,加快提升武汉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潮流引领度、政策引导度。到2025年,培育形成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商圈、10个以上知名夜间消费集聚区、10个以上智慧商圈、10个以上直播基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5000亿元;培育1—2个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87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60万人次。

天津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的“双中心”城市将围绕打响文旅品牌、促进商业繁荣、提升城市形象、做大产业规模、增强集散功能、畅达交通网络六个方面,逐步形成国际消费目的地、国际商品贸易港、国际化商业中心、辐射“三北”的商品集散中心、要素集聚的国际知名城市、交通畅达的流通枢纽城市。
首都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四心”定位决定了它毫无疑问位于中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第一梯队”。今年5月31日,北京市召开“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媒体通气会”,宣布北京市将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培育建设具有北京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十大专项行动”包括打造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建设新型消费圈;充分发挥“双机场”优势,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双枢纽”;试点建设“智慧街区”,丰富数字消费供给;全力打造数字消费标杆城市,试点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推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旅消费产品等。

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这“五型”经济,各方面条件在全国排名都是超前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得天独厚。近日发布实施的《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五大重点方向。一是更好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扩大高端消费供给。要进一步用好进博会大平台,推动更多国际知名高端品牌、新兴时尚品牌集聚,多渠道扩大特色优质产品进口。深化首发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各区打造集新品发布、展示、交易于一体的生态链。二是更好完善城市商业体系,打造世界级消费地标。要建设引领高品质生活和辐射长三角消费市场的五个新城商业中心。要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完善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是更好提升企业主体能级,打响一批本土消费品牌。四是更好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区域整合和协同创新,实现区域消费市场一体化发展。五是更好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动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向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培育形成一批老字号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打造100个左右上海网络新消费品牌。建设一批“商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打造1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数字商圈商街。加快优质直播平台培育,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直播活动,打造一批体现上海特色的潮流直播消费场景。加快消费领域新基建建设,促进电商物流,智慧末端配送等数字化供应链设施配套。发展“数字+生活服务”,加快促进生活服务业上线上云。

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五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紧扣新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环境、新供给、新模式精准发力,努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拔得头筹,抢占竞争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