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班里的恋爱对象逐渐多起来了,崔河本来和王绒谈着朋友,后来又移情别恋到班里的另一位女生林聪身上,惹来了大家不少争议,大家每个人好像都在忙,忙“专升本”考试备考,忙自学考试复习,忙着谈恋爱,忙着跳舞打桌球。六月底“专升本”考试的成绩就下来了,王政、王峰还有李立他们三个都考上了本科,王政将要去延安大学读历史本科专业了,王峰和李立在本校政法系读本科。王昭武和崔河落榜了,梁月和他一样以几分之差没有考上“专升本”。但王昭武自己也没有太多失望,可能也是寄希望于早点毕业减轻家人的经济负担吧,而且他的自考本科课程也马上快要考完了,所以继续读“专升本”的想法已经变淡了。
大三开学之前,系里组织班级同学一起去了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少林寺、嵩阳书院、和牡丹公园参观游玩。班级同学一起游玩期间,梁月向王昭武提出分手,因为那年暑假她回家之后身体一直很虚弱,状态不是很好,也不想再继续谈恋爱。王昭武内心很复杂,但坚决不同意分手。回到学校后,因为有部分同学读本科班了,班级宿舍也打乱重新分配,王峰和李立他们的课程编排和王昭武岔开了,大家相聚再也不是那么方便了,王政也去了延安大学,大家都在忙着各自的学业。
十月下旬的时候,专科班的同学开始到各地实习了,但实习之前却传来一个好消息,省里“专升本”还有一些补录名额,王昭武和梁月都有一次补录机会。填报志愿的时候,他问梁月希望自己报考本校和她在一起,还是报考外地的,梁月说随便了。王昭武说那我就填写外校的,梁月半开玩笑说两个人不在一起也好,于是王昭武就想,那就换个环境再彼此处处看吧。其实他本来就不打算报考本校,一是本校刚刚升为本科院校,知名度不高也不利于找工作,二是本校专升本学费太贵了,一学年就要六千元学费,而且取消了师范生补助。而去外地的本科院校还可以拿到名字响亮一点的大学毕业证,学费也便宜。但学校领导许诺只要本校学生补录第一志愿填写本校就优先录取,况且本校补录名额也多,报考外校的补录名额就不敢保证了,王昭武想想家中艰辛的父母,拮据的家庭经济现状,最终决定报考了陕西理工学院,选择去塞外沙城------陕西理工学院榆北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点,开始他剩下的一年半大学生活。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们还是参加了当年专科班的实习工作,王昭武的哥哥王昭文帮他联系到渭阴市铁路中学实习,他带了高二的政治课程实习了一个月,带他的辅导老师是老一届的陕西师大政教系毕业的优秀教师,辅导老师叫高博,是个教学经验很丰富女教师,她个子很高,身材也好,为人和蔼可亲又有气质,很有为人师表的风范。实习结束前高老师还送了他一张一百元的IC电话卡,自己所带的学生们也给他开了欢送会,同学们都在欢送会上表演了各自的才艺,那一幕让王昭武很难忘,也很感动。
梁月他们去县城下面的乡镇上实习,乡下的孩子更重感情,老师们实习结束临告别的时候,同学们都哭了,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实习老师走,而实习老师们也很难过,面对着相处两个月的孩子们,真情告别的场景让好多实习的女同学都哭了,梁月回到学校讲到这一段的时候,王昭武不由的想起了他上小学时候,来学校带他们班实习的老师,是县师范学校的一个叫黄秋霞老师,记得黄老师人长得很漂亮,右下巴尖有一颗美人志,讲着一口让农村孩子羡慕不已的普通话,她所带过的那节课王昭武脑海里一直记忆犹新,就是那篇有关描写伽利略实验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离开母校的时候,王昭武把两人之间交往时的物品给了梁月,包括他们俩一张合影的大相框,还有一副羽毛球拍和毛毯,两个小的音箱盒和磁带等。他对她说:“如果有一天这些东西影响到你的幸福生活了,那你可以找一个地方,挖个土坑把它们埋了吧,让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毕竟它们见证过我们曾经共同走过的那么一段路,经历过那么一段让人难忘的感情。”两人分手的那个晚上,王昭武和梁月在一起,他给梁月唱起张学友的那首《祝福》,唱着唱着自己就哭了,到后来就实在唱不下去了……
王昭武即将要去读书的榆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是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它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这里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也是能源矿产资源聚集地。在榆北这个地方,相比西京和关中地区而言,远离了繁华与喧闹。王昭武过去读本科时,西京刚刚通火车到榆北,以前都是依靠长途卧铺车,大概要睡一个晚上经过十个多小时才可以到达。坐火车过去的时候,一路上荒凉与偏僻交织,山坡上祖孙三代看着火车开过是常见的风景,这里好多人以前都从没有见过火车。
王昭武考上的陕西理工学院政法系把专升本的学生放到榆北高等专科学校,是因为榆北高等专科学校也在计划 “升本”工作,计划升为本科院校,所以要拿他们这些“专升本”的学生练练手,学校里陕北的学生多,皮肤都有些黑,女孩子在四五月份都带着帽子,因为春季刮风后沙尘暴比较厉害。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城市,寒冷的冬天过后会直接过渡到炎热的夏季,校园里没有绿色植被和花朵。学校里的教学制度和氛围古板又僵化,跟高中一个模式,晚自习都必须要上,系上老师还要检查人数,每个班里都有个班主任。
老师对学校各项政策及制度的执行都是“暗箱操作”,国家给的贫困补助都会经过老师的手落到一些生活不是很贫困的学生手中,老师上课讲着陕北县域的方言,短时间根本听不懂他讲的什么意思,上课就是抄笔记念教材。每学期末考试前,学生干部都要组织本班同学用缴纳的班费给任课老师送礼,系主任都是明目张胆索要礼品,而且会大言不惭的公开讲“学生送礼给老师就是尊师重教的表现”,由于距离西京比较遥远,远离现代社会的学风与文明,高校监管制度缺位。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但这里读书的学生早已习惯如此了,他们认为这一切再正常不过了。学校食堂环境实在不敢恭维,好多炒菜的小饭馆都是只用猪油炒菜,王昭武自己实在无法忍受。
但到了新的环境里,他还是认识了不少新的朋友,有个和他同县的女孩子叫尚可丽,她原来是在陕西理工学院本部读大专,结果升了本科之后竟然跑到榆北来了,尚可丽身高有一米六五,人也长得漂亮,她和王昭武一样喜欢跳舞,性格直爽而不做作。还有个榆北本校的女孩子叫刘清,个子不高但身材很苗条,瓜子型脸蛋上,一双丹凤眼长得很漂亮。她的老家在横山县,在教室时王昭武经常去她身边的座位上坐着,和她海阔天空的闲聊一会儿,但周末晚上王昭武请她出去跳舞时却经常遭遇拒绝。他便和尚可丽经常去校外的“红太阳”歌舞厅跳舞,再剩下的时间还是比较枯燥和难以打发,节假日期间,几个谈得来的同学一起去了学校周边的道教胜地佳县白云山、镇北台、红石峡以及尤家峁水库闲逛。榆北的昼夜温差大, 夏夜晚上很是凉爽.但正午太阳太晒,让人不敢外出。
王昭武最喜欢榆北的酸奶店,盛夏的季节里和同学一起走进街边小店里去吃一碗酸奶,美味又爽口。酸奶成粥样块状,老酸奶里面还有冰碴子,店老板在每个座椅的桌面上放一碗白砂糖,想加多少依自己的口味来。他也常常喜欢一个人逛逛市区的南街,古老的建筑和路边林立的商铺小店以及旧时漠北城镇的风情,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再经过一条狭窄而又漫长的街道,穿过钟楼和鼓楼.不觉然间就逛到了城外的边上。
每天下午,王昭武总是很期待那段固定去水房打开水的时段,每次都在内心深处期望自己可以碰到那个自己心仪已久的同班女孩刘清.但结局往往都是无缘相遇而备感失落。可真的偶尔迎面相遇了,却装做不经意的打个招呼,便和她擦肩而过,就像那电影里拍的情形一样.在擦肩而过的瞬间,几丝甜蜜总会涌上自己的心间。
和梁月也时常通电话,暑假的时候王昭武回到母校看她,他向她提出了分手的意思,梁月不同意,说毕业了大家就自然不在一起了,王昭武又装作无意中提及她和自己第一次发生男女关系的时候,是不是根本就不是她的第一次。梁月坚决的否认了王昭武的说法,并且第一次破天荒用脏话骂了他,这是他们从认识到现在以来她第一次骂他。王昭武觉得有些郁闷,但也觉得是自己讲的话是有些对不住她,虽然这只是因为他们之前第一次发生关系的时候,他当时没有看到她见红。本来跟她承诺分手的事情不讲给别人,后来王昭武在一次闲聊中无意间向同班的陈莹说他们俩分手了,梁月知道了之后非常生气,专门打电话质问他。
这一年,尧山村已经五十五岁的“老三”王万录已经从三队队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的小儿子王占宏又通过所谓的“村民选举”继续当三队的队长。不过,王占宏的行事风格比王万录要强多了,年轻人懂得做事的方式,也赢得了三队一部分村民的拥护。二队队长王西书也退下来了,五十二岁的王发录在大队书记贺顺民的支持下,通过组织二队群众参加尧山庙会十一社接送的群众娱乐活动中,顺利走上了二队队长的位置。 尧山庙会在清明前两天就开始了。主持庙会的社家会在人们到来之前就搭好戏台,等人一到先演三出安神大戏。戏目不定,但内容须以福禄寿为主。三处安神戏演完后,其余社家和私人争相继续请戏班演出。这时,戏的内容比较随便。有时同唱几台戏,锣鼓喧天,十分热闹。晚上,除继续唱戏外,还有施放各种烟花、杆花火,一时间,夜空交织成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壮丽图景。商贾遍布山野,有卖小吃的、卖杂货的、卖药的、算命的,还有自远处来卖艺的,无所不有。
说起这有名的“尧山十一社”接社活动,兴起于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蒲北县令王佐申请将尧山庙载入祀典,把周围数百个村庄编为十一个社,山南六社,山北五社,占蒲城行政区域的三分之一。每年清明节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尧山庙会十一社"轮流娱神,主持社事。十一社分别为:延兴社、池阳社、陶池社、山杨社、泰睦村社、罕井社、庙台社、南坡社、桥西社、东觉社。正月十五日,各社长聚集尧山上议当年社事。王发录他们尧山村和兴光村就属于南坡社。
依照习俗,尧山上每年都轮流举办庙会,其间以抬神、接神为主,有打社火助兴。为期三至五天。清明节以在山上活动为主。这一天,从凌晨开始,人流愈来愈多,到午时,山上山下,人山人海,高达十万之多,昔日的圣母大殿,两边“神棍”林立,威武森严,保佑着朝拜者依序上香跪拜。
清明期间,在村间活动的时间按各社的大小、实际情况而定。十一年轮一次,今年的 “尧山庙会十一社”刚好轮到南坡社主持社事。尧山村和兴光村所有的人们都紧抓机遇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皆参加。
王发录负责组织尧山村二队女性穿着红色秧歌服跳着走起来,她们是尧山村的秧歌队。秧歌队里每人手上都拿着一把扇子,扭着秧歌边走边跳,阵容不时地变化着,翻腾跳跃,大开大合,时而呈方队时而呈圆圈,不断变化着队形,引来村里其他群众驻足观看。尧山村一队是负责组织高跷队和大头娃娃组,三队负责组织神棍队、鼓乐和花杆队,四队和五队负责组织训练八仙板、斗子旗表演和尧山大鼓,六七队负责撑船组、赶毛驴和花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