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零售终端如何应对“疫”外生枝?(上)


 医药零售终端如何应对“疫”外生枝?(上)

      前两天去湖北一家中型医药批发企业调研,这家企业的总经理是笔者的老朋友了,明显感觉其身心俱疲,直言今年生意难做。交流中他透露今年一季度销售下降近四成,究其原因四个字“电商冲击”。平台电商、垂直电商与互联网医院抢走了他们的传统渠道份额,以为“疫后重生”,哪知道遭遇“下雪效应:下雪不冷化雪冷,2021年第一季度就遭遇了当头一棒的“倒春寒”。
从这家医药批发企业出来,笔者本来约好了当天下午去拜访全国排名前3的一家上市医药连锁湖北区老总,他中午就打电话把时间推后,一连串的说:兄弟,太不好意思啊,下午有个视频会议,这几天差点被老板骂死,再完不成任务就要走人了。我不禁感慨多多,唏嘘不已。
看来今年的医药行情的确遭遇到了从去年到现在的持续困难。无独有偶,就在大街上遇到一个深耕湖北第三终端十余年的药厂驻鄂办事处负责人。谈起当前医药现状,他说他有几个以前生意特别好的县乡镇门诊客户,以前一天的门诊接待量有一百多人,现在一天不足50人。门诊量下降意味着销售额下降,生意难做。
医药行业作为世人公认的朝阳行业,在面对2020年“疫情”冲击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同比下降16.1%,医院同比下降17.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比下降13.8%。诊疗人数的下降必然带来药品销售的下降,网上公布数据反映2020年医药市场药品下降8.55%,基层医疗终端药品销售下跌10.9%。
药品是刚需,那么问题来了。这批药品刚需人群去哪里了?除去医院和基层医疗诊所想购买药品要么到药店(线下零售终端)、要么通过线上购药,这成了唯二选项;网上公布的数据佐证了这一点:2020年药品零售线下销售额为4316亿元,同期对比增长6%;线上(医药电商)药品销售1593亿元,比上年增加591亿元,增长59%,线上增量的绝对值约是线下2.4倍!毫无疑问,“疫情改变了公众购药习惯,线上终端在疫情期间异军突起,成为不容忽视的新增长极。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甚至将线上销售称谓改成继医院、药店、诊所外的药品销售第四终端!
现实果然如此,线下实体药店纷纷把眼光盯在线上销售板块,纷纷在各电商平台开发自己线上药房,低价销售、甚至负毛利销售成了实体药店抢夺线上客流的唯一手段。药品价格线上“竞低”让老百姓得了实惠,互联网敲开了一部分自主定价药企的大门。部分药企开始“集权管控”药品价格,签署“维价协议、加大零售价格违约处罚。不早不晚,就在今年3、4月间,相关部门对扬子江药业的垄断行为开出天价罚单的新闻不早不晚地“曝光了”……医药市场开始变得复杂而吊诡。   
混乱的市场价格急哭了OTC医药代表,他们的工作考核有一项KPI指标:产品维价。有的企业对线上线下乱价药房所在市场负责人开出了一天一千到两千的罚款,但维价收效甚微,参与网络低价及实体药店降价打折的药店越来越多。让给消费者的价格让实体药店的利润持续走低,但这笔“费用成本”又被“店大欺客”的连锁企业向上游生产企业索要了去,工业企业不给零售商“补足利润”就是不想活了。数据显示仅2020年中成药制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跌幅均超过了5%,不要小看这利润跌幅的5%,这差不多是医药制造企业利润率的一半了!由此可见,药企向零售商低头已经是既成事实,不能不感慨:这都是互联网干的“好事”。
当然,这种网络乱价的背后就是线下实体药店不顾后果的一种“求生”表现!网络电商的冲击波无疑已经波及到传统药品销售渠道和终端,据统计阿里与京东前两百家网店仅处方药一项月均销售额已经突破5亿,如果处方药的口子再开大一点,加上医院与基层医疗终端的萎缩,以及“医保控费”、“集采限价”政策因素的叠加,毫无疑问线上电商销售额的上升值还会继续攀高!实体药店不可避免遭遇电商的强烈冲击,2021年能否闯关冲隘恢复增长,无疑成为最重要的考验年!
线下实体药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销售额降了,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药品市场销售额同比降2%,线下市场降5.4%,疫情对中国医药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疫情是否会冲击“医药行业永远的朝阳行业”这一认知呢?而当下现实是:实体药房的数量却在稳步增加,截止2020年低,全国药店总数突破了53万家,一句话总结:药店已经比粮油米店还要多了。零售终端依靠什么“疫后重生”?笔者后续将根据某品牌联袂零售药房开展连锁会员“互联合作”实现市场突围的案例,期待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思路的破局,且听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