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村镇记6


  第二章

  一九九一年九月份,王发录和王玉香的大儿子王昭文高考考上了陕西财经学院。这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尧山村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女儿王昭芳没有考上县师范学校,王玉香腿骨折了之后,一直还在家静养,家里也急需人来照顾,这样王昭芳只能放弃继续读高中的机会,回来在家里做饭,并照顾伤病的母亲王玉香。有一天,王玉香听二队队长王西书说村办的尧山煤矿上打算招几个女孩子,去附近镇上的国有工农煤矿学习开绞车,学完回来就可以在村办的尧山煤矿上开绞车挣工资了,她就下床拄着双拐去找队长说情,让王昭武的姐姐王昭芳去学开绞车。队长不答应,说王玉香现在拄着拐杖行动不方便,还是让王昭芳在家里照顾她妈。

  王玉香坚持说:“小红达(注:小红是王西书的女儿),你看,我自己能独立照顾好自己,你就让我娃去矿上学开绞车吧!”队长说:“是这,你先看你一个人在家里行不行,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同时大队上也再慎重考虑一下。”从第二天一大早开始,王玉香一个人就在家里拄着拐杖进行锻炼,锻炼结束后,她又开始用两只手握着一个小凳子,在家里练习着挪来挪去。不一会儿,豆大的汗珠就开始从她额头上淌了下来。最终队长王西书还是被王昭芳她妈说服了,同意让她和村里几个初中毕业的女娃一起去煤矿学习开绞车。

  王发录继续在外面给人做木工活赚钱,王玉香一人在家里艰难的生活着,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艰难的熬着往前走。有一天王玉香在家里蒸馍,和好面后发酵的面盆太沉,她一个人无法把面盆从小桌子挪到案板上,拄着双拐的王玉香站到家门口,伸出头来回张望着看是否有村里的熟人路过,可以帮她挪一下面盆。大中午炎热的天气里,门前来往的人很少,王玉香只看到一个和自己家一直都不来往的王增运站在自家门前。

  这王增运看到昭芳她妈一个人在门前拄着双拐伸着头望了半天没有回去,便主动过来走过来说:

  “昭文他妈,你是不是有啥事呀,需要帮忙的话吭个声呀。”

  “好我的增运叔哩,娃他达不在家,我在家里一个人,想着给我昭武蒸些馍,结果这和好的面盆端不上案板呀,哎!你说我这个病病腿也使不上劲。” 王玉香赶紧接过话来:

  “这事简单,走,叫我给你把面盆端上去就行咧。”热心的王增运帮王玉香把面盆挪到了案板上,王玉香这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嘴上不停的说:“亏大你了,增运叔,看把你麻烦哩”。王增运这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边往门外走,边摆摆手手说:“一村的人,咱都不客气了,以后再要帮啥忙应个声就来了”。

  上了初中一年级,王昭武住在了东林乡他大姑王西梅家,初中一开始他的学习成绩一直还不错,尤其是语文成绩一直都是全年级第一名,其他课的考试成绩也不错,唯有数学因为眼睛看不见黑板上老师所写的板书和讲解时的解题思路,成绩一直比较差。

  哥哥王昭文上大学了,写给家里的第一封来信中提到:“在大学校园里,看着那些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同学的时候,我就不由的想起了我的妹妹。此刻,我的妹妹却在农村的乡镇企业尧山煤矿上,八小时昼夜三班倒着开绞车,以此来帮家中父母分担家庭经济负担,但却因此失去了继续读书的人生大好时机……”,王玉香读着儿子的来信,内心非常难过,但那有什么办法呢?不让女儿昭芳回来挣钱,靠着王发录一个人出门做木工活,实在是无法供三个娃同时到学校念书了,后来这件事成了王玉香一辈子心里说不出的痛。

  这一年尧山村的村办企业尧山煤矿,迎来了一位外来的福建投资人刘宏江。尧山村在地理属于渭北高原的“渭北黑腰带”中部,之前经省煤炭局做地质勘探确认,地下有大量的煤炭可以开采,在一九八四年尧山煤矿就开始建井,但是到了一九九零年因为资金问题就处在停建状态。面对尧山煤矿资金的短缺,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整个煤炭行业难以生存的不利局面,刘宏江以投资者的身份投入到已经下马的尧山煤矿。他和尧山村村委会商定,以合资方的身份来共同打造尧山煤矿,从此开始了尧山煤矿的二次启动,刘宏江担任矿长。

  刘宏江的到来,无疑给尧山村的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整个村庄更是以山里人的热情善待了刘宏江一家人的到来。刚刚上台新的大队书记贺顺民明白,面对尧山村这样一个贫穷、封闭、需要开发的村集体,要彻底改变尧山村落后面貌,摆脱贫困的关键支撑点就在这个煤矿上。

  一九八八年之前,国家对类似尧山煤矿这样的乡镇企业还是全面放开的一个支持态度,允许农民个体或村集体联合经商办企业,推动“四轮驱动”,并提出与国营企业一视同仁。到了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之前这三年里,国家又在宏观层面对乡镇企业发展采取了紧缩政策,所有的像尧山煤矿这样的乡镇企业都处于调整和治理阶段。国家也对乡镇企业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减少,乡镇企业资金先后都出现了紧张局面,所以尧山煤矿也没能幸免。

  等到一九九一年底,政策开始慢慢出现松动的迹象,中央层面开始高度肯定乡镇企业的市场先导作用,乡镇企业即将处于全面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二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会议都高度的肯定了乡镇企业的作用,国务院层面要求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尧山村的能人贺顺民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他通过认真的考虑尧山村的村情,给全村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走出大山,对外招商引进刘宏江合作建矿。

  这刘宏江说来也是有点创业者的传奇色彩,在一九八二年,当刘宏江的儿子刘建飞生下来不久,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刘宏江就带着全家人以沿海人的胆识走出家门,踏上改革开放的列车。他先是在陕西黄陵县店头,蒲北县工农煤矿当包工头,一家人也曾睡过地铺,吃过咸菜,在颠簸流离的工作中有了一定的积蓄。敢吃螃蟹的刘宏江注定不会安分守己。他用打工积累了一定财富的同时,又把这些积蓄毅然的投入到尧山煤矿的开发中。渭北大地的尧山村,终于在此刻迎来了历史上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这一年,王发录的女儿王昭芳也在初中毕业后,由大队安排走进了尧山煤矿上班,开始负责开绞车工作。

  一九九一年农历十二月,王昭武也在东林乡初中考完了第一次期末考试,从学校开完期末总结大会,王昭武就手里拿着学校给发的奖状一路走着往家里赶。刚进家门,就看到村里的闲人王联首正在冬天的院子里,和他达王发录晒着太阳聊天中。天气一冷,找木工匠人干活的人就少了,王发录蹲在院子里端着一簸箕从地里软枣树上打的软枣,此刻正在择上面的软枣把儿。王联首一看这王昭武手里拿着学校发的奖状回来了,就大声嚷道:“哎呀,发录呀,我看伙计你这木工手艺是传不到你儿子手中了!”王昭武他达发录高兴的接了一句:“传不成手艺就不传了,谁还一辈子爱干这当木匠的活呀。”

  王昭武走到里屋的房子里一看,家里新买了一台十八英寸的如意牌黑白电视机,他高兴的跳起来,虽然村里有钱的几户人家都有了彩色电视机,但只要有电视机可以看,王昭武已经非常知足了。这王玉香其实正因为王发录没有和他商量,就借了嫁到罕井镇她姐姐王兰香几百块钱,买了台电视机和新自行车回来而生他的闷气呢。这会儿看到小儿子考试拿了奖状回来,心里又高兴起来。

  王发录送走了谝闲传的王联首之后,走进来给她解释说:“媳妇你看,昭文娃已经上大学了,过几天放寒假就要回来了,咱娃都大了,晚上三个娃再跑到娃他伯万录家去看电视多不好,咱买上电视了娃娃就能在自己屋里看电视了,这不是个好事么?”王玉香听了之后不在吭声了。新买的自行车是给女儿王昭芳每天去煤矿上来回上班用的,王昭武伸手摸着他达刚买回来放在桌面的电视机,高兴的拿着遥控板对着电视机换来换去,轮流看着不同频道上的电视内容。

  上了初中的王昭武,每逢周六和周日学校放假了,他依然要去山上放羊。光阴似箭,一转眼就到了一九九二年。这一年春天,国家领导人了巡视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路发表一系列的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谈话,呼吁要进行经济改革。并提出:“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农村的经济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就比如王发录再也不用去外村干木匠活了,尧山煤矿要发展,矿区的房屋要修建,井下巷道里的各种支撑的板材和柱子都要木匠来处理和供应,这王发录就带上蟠桃大队王玉香她几个姨的孩子,还有兴光村从部队回来在农村务农的王玉香的弟弟王宇国,大家一起在煤矿上干土工和木工活来挣工资,也不用跑的太远,农忙收种粮食的时节,还可以请假干完家里的农活,再接着到煤矿上上班挣钱。

  一九九二年的暑假,王国兴一个人从罕井镇矿务局医院检查身体回来,半路上经过尧山村的二女儿王玉香家。他这次感觉自己身体情况有些不好,搬个凳子坐在王玉香做饭的厨房里,手上拿着医院开的药瓶,递给正在给他和面做饭的二女儿王玉香说:“玉香,你给达看一下,达这眼神不好了,是不是这药瓶上说针对的病是癌症呀?”“达,你再不要听别人胡说呢,这药是治结肠炎和十二指肠炎的,不是治疗癌症的,你滴病能治好,你不要心里乱想……”“对咧,娃呀,达知道这次得的病不太好,你就不用再隐瞒达了,人人都要最终走这条路的……”下面的话王玉香接不下去了,她离开厨房,取下做饭的围裙来到院子里,避过王国兴直抹眼泪。病情发展很快,一个多月后王国兴病情出现恶化。八月下旬,六十三岁的王国兴病逝之后,就被兴光村的壮小伙子们,在滴滴呜呜的唢呐声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抬着棺材送进公坟地埋了。他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把剩下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照看自己剩下的老伴闫爱川身上了。

  暑假里,王昭文、王昭武和王昭芳兄妹三人挤在堂屋看电视剧,架在梧桐树树梢上的电视天线信号时好时坏,他们三人勉强将就着模糊的电视信号,看着非常流行的新加坡电视连续剧《春去春又回》,为剧中那个叫张来福的命运变幻而内心跌宕起伏着。黄昏后王昭武放羊回来,他达王发录早已把电视机挪到院子里了,王昭武看着电视上一个讲述大学生活的电视剧《金色青春》,迷恋于剧情中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在心里暗暗的下定决定:将来有一天自己一定要像哥哥王昭文一样考上大学。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增设了物理和化学课,王昭武视力已经急剧下降,再不配眼镜他就没有办法坚持下去了,刚好昭武的外婆闫爱川因为糖尿病的影响,视力也出现了问题,打算让王发录陪她去临近的白水县城里配一副老花镜。于是王发录在忙完农活的空隙,带着小儿子王昭武和丈母娘闫爱川去邻近的白水县配眼镜。医生测量了王昭武的视力后大吃一惊,因为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矫正视力就要戴三百度的近视镜视力才达到“1.0”。权衡了许久,医生决定先给他配了一副二百五十度的眼镜。白水县之行,让王昭武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达王发录在路旁的地摊上,给他买了一件红色的腈纶秋衣,这是他第一次穿秋衣,价格是十五元。王发录还花了一元钱买了一张讲解如何修剪苹果树的知识图卷。这一年尧山村的所有村民地里都栽种了苹果树,国家提倡农民发展果林产业,通过多种途径让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经济贫穷落后的局面。从白水县城回来后,昭武就把买来的这张知识图卷张贴在刚修好不久的苹果园埝上小房子里的土墙上。

  其实戴了二百五十度近视镜的王昭武,上课还是不能看清楚老师黑板上的板书,但家里的经济情况确实仍然很困难,哥哥王昭文在省城西京上大学要花不少钱,不仅仅是学费,每月生活费也要花掉一百五十元钱,他在东林乡上学时每星期也要花五元钱的生活费。王昭武是个极其敏感的娃,虽然自己知道眼镜度数不够,虽然还是看不清楚黑板上的板书,但他选择继续瞒着家人。

  上了初中的王昭武已经有了青春期的懵懂,他喜欢上了班里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叫乔小玲,乔小玲个子长的很高,皮肤像城里的姑娘一样白皙,衣着也比较时髦,乔小玲的爸爸在省城西京市阎良区的西飞公司工作。昭武爱好文学,平时最喜欢写作文。他喜欢阅读一些学校提倡个人订阅的文学期刊,但自己手头没钱又订不起。乔小玲订阅了一份《中学生课内外阅读》,杂志每期发下来王昭武就从她那儿抢着借过来看。

  而乔小玲这姑娘也暗暗地喜欢着王昭武。虽然王昭武个子不高,甚至皮肤有点黑,但总是一些说不清楚的方面一直吸引着她,她也喜欢上作文课时,班主任王忠午老师拿出王昭武写的作文,在课堂上作为范文来给大家阅读。王昭武还经常故意欺负她,用手捶着她的背闹腾着和她打闹。青春懵懂的少年也许都是在用一些让他们自己长大后回忆起来,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吧,后来王昭武大学毕业之后去北京工作时,他看到电视剧《血色浪漫》里的类似情节之后,更确信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