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人生”
2021-02-02
先前我对马东的“奇葩说”是嗤之以鼻的。将辩论娱乐化,就是在拉低辩论的品格,降低辩论的价值。我相信苏格拉底的观点,语言是用来描述事物,解释现象的。语言的功能是将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将现象的本质规律揭示出来。事物和现象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如果人们抱着真诚而客观的态度,其呈现就应该是一致的。即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视角不同,但讨论和辩论可以使人们的认识趋于一致。苏格拉底对他那个时代靠卖弄知识,贩卖知识谋生的“智者”嗤之以鼻,因为他们对待语言的态度既不真诚也不客观。他们善于修辞,玩弄词汇,将语言作为武器打败对手,用语言作为工具谋取利益。在我看来,“奇葩说”中大多数辩手的辩论就是这一套路,偷换概念,玩弄辞藻,混淆逻辑,耸人听闻,蛊惑人心。他们的辩论,目的只在于获胜,得到掌声,而不在乎事实。在他们眼里,事实如何一点都不重要,事实是可以适应需要而变化的。
疫情期间,很少出门,就什么节目乱看一气。看了几期“奇葩说”,发现有点意思,有些辩论甚至让人感到一点启蒙的意味。“奇葩说”选择的辩题,大多是来自生活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现象或者问题,有些很幼稚,有些很梦幻,有些很奇葩。我站在成人的角度,对某些辩题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立场,而且确信并笃定;如果辩论的最终结果不是支持我的立场,我会认为是辩手的观念或思维或立场出了问题。但是,在看辩论的过程中,与我本来所持立场相反的辩论居然能够说服我——但这种说服往往是短暂的——或者是另外的观点出现之后我的态度就会反转,或者是自己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反对观点存在的事实问题或逻辑问题。
不过,最终我还是认同马东这套节目的,我后来发现这种看起来奇葩的辩论其实是有价值的。苏格拉底对语言的认识是理想化的——语言能够呈现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本质或者规律具有唯一性,语言的呈现也就具有唯一性;否则,就是别有用心玩弄语言,混淆视听。实际上,即使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唯一性,人的主观认知却是不同的,或者是角度的不同,或者是层次的不同。即使排除玩弄语言的态度,人们的认识也会不一样。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认识到的是事物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辩论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抗和交流,让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认识充分交锋,深入辨析,最后可能达成一致;即使不能达成一致,相互交流也会使人们对事物或对象的认识趋近于本质性和规律性的层面。多元价值观是我们时代所缺乏的,也是最值得倡导的。说实在话,我们这个时代,太趋同,太内卷,太平庸,我们真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观,需要各种奇葩的观念。
最近看到奇葩说第四季的一场辩论,辩题是“如果可以给子女定制完美人生,父母是否应该给按下定制键?”
某嘉宾的说法有点意思,有些道理。
他说,关键是“定制”,是定制本身,定制的后果,而不是如何定制,也不是定制什么。“完美人生”可以任凭想象,如果可以定制,就一定能实现。
他举了个叫春的猫的例子。猫叫春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很让人烦。主人烦不过,就给猫做了生理手术。给子女定制人生,设计一个不变的人生模式,子女将失去人生的欲望,就像做了生理手术一样。
欲望对于人生而言是必要且重要的,它是生命的动力。欲望产生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是变化的,则欲望应该是变化的,成长的。但是,因为人生已经被定制,就不能适应欲望的成长,因此就只能抑制欲望,杀死欲望。这样,人既得不到成长,也得不到成长带来的幸福。
“定制”的人生是否可以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呢?逻辑上讲不能。定制如同计划,依据以前的信息制定出来。如果“定制”可以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随着新的信息的获得而修正,那就没有“定制”了。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学界掀起过一场关于计划经济是否可行的讨论。哈耶克有过一个精彩的解释。计划是依据过往信息制定的,反映的是过往人们的需求状况。可计划又是指导今后的生产的。要使计划可行,就得约束和规制人们的欲望。我们后来为了实施计划,采用了布票,粮票,油票,肉票,火柴票,煤油票等等,就是用来约束人们的欲望的。
关于人生是否可以定制或者设计的问题,我想到了经济学历史上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他的父亲詹姆斯·穆勒是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的学生,不仅坚信边沁的学说,还要实践边沁的学说。詹姆斯·穆勒为儿子“定制”了美好人生,要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哲学家。儿子一出生,就为他制定了完整的计划,并严格实施。三岁读希腊文,八岁读拉丁文,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但丁,亚当·斯密,李嘉图……二十岁时,约翰·穆勒终于成为他父亲期待的第一流的学者,但是他并不幸福。他发现他没有过童年,没有过玩伴,没有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于是他精神分裂了。
能否定制完美人生?这涉及到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人生就是人生,丰富而多彩,充满不确定性。有的富有,有的贫穷;有的健康,有的疾病;有的顺利,有的曲折;有的美满,有的残缺……就是这样的多样性,就是这样的不确定性,才构成了人生。什么样的人生都是人生,都是有意义的。约翰·穆勒是因为对生命意义的怀疑而陷入精神分裂的,之前他问过父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詹姆斯·穆勒不能回答儿子的问题,因为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假如他心中有上帝的话,他可以这样回答——我们没法理解生命的意义,因为这是上帝的秘密。设计人生这样的事情也属于上帝,而不是父母,或者我们自己。每个人只能做好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成长,丰富并美化自己的生活。
“定制”的目的之一,也许是为了克服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生命无常,生活艰难,当遭遇打击,挫折,磨难,不幸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定制”的冲动——早知如此,就不会如此。确实,如果能够定制的话,一切坏事都不会发生,因为它们早被排除。但是,如果能够定制的话,我们的人生将没有不确定性,一切都顺顺利利的,一切都稳稳当当的,一切都理所当然的,一切都顺理成章的。一切都已确定,没有失败的痛苦,就没有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人生顺风顺水,风平浪静,这样的人生还有何意义?
“一键定制”实际上是现今中国人普遍的功利主义心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实在是太功利,太现实。人们期待财富,期待成功,只是看重结果而已,过程似乎无足轻重。以这样的心理讨论人生问题注定是失败的,因为在讨论人生的时候,我们忘记了生活。
约翰·穆勒经过艰苦努力走出精神分裂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作一个满足的猪要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作一个满足的蠢人要好!那个不满足的人和不满足的苏格拉底,都是期待人生不确定性的人,他们都不会去一键定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