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市场经济的中心,即货币政策如此,货币政策的成败,关乎经济的盛衰,市场经济从最本质上看是由资本驱动的,这就与金融的关系更加密切,货币政策决定市场经济周期。
随着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人们意识到单纯的依靠市场本身的力量无法维持市场的健康发展,在看不见的手之外,需要通过看得见的手为此保驾护航。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被普遍接受,因为它契合交易乃人之本性。纵观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除去依靠资本运转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引擎,那就是政府。
资本和政府作为引擎共同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这两种引擎有机结合的程度,形成一个清晰的谱系,从纯资本驱动的自由市场经济,到完全由政府控制的非市场经济,只有资本和政府这两种引擎结合适当,才能够促使市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提高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市场经济如万事万物,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经济活动当中,总有相反的两种力量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着推动经济活动的发展,试举两例。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应该具有独立性,以美联储为蓝本,认为货币政策应该独立于政府的财政政策,维护货币政策的中立性和公正性,避免受到政府财政政策的影响,从而造成币值的不稳定,影响货币的价值。
他们认为,如果中央银行没有独立性,受制于政府的财政政策,就会造成对普通大众的剥削,掠夺人民的财产,满足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
他们极力主张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金融领域的专家成立委员会,给予委员会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
事实上,美联储从它成立以来,他就特别钟情于货币紧缩,造成货币流动性不足,而这正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一大诱因。
弗里德曼认为,1929年资本主义大萧条即是美联储极力推行货币通缩造成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上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时期美国经济陷入持续衰退,也是沃尔克主导的美联储不能与里根政府推行的财政政策互相配合所致,沃尔克推行高利率,里根政府推行高赤字,这两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美国经济的持续衰退。
一些经济学家由此反思,美联储是否需要维持它的独立性,是不是应该向欧洲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将中央银行置于财政部之下,配合财政政策,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结合,推行更加稳健的经济政策,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谁对谁错没有一定的答案,但是它也恰恰说明,货币政策在维持货币独立性上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它需要与财政政策找到结合点。伯南克制定紧盯就业率的通胀目标制,应该是两种政策特别出色、成功的结合,因此之故,美国走出零八年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自由化
人们普遍认为利率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不应该人为的设定利率的上限和下限,认为这样操作,金融业利益高利差获得丰厚的利润,让银行业掠夺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底层民众遭受经济的损失,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所有者手中,社会就会陷入崩溃,所以利率不应该控制在这些人手中,应该有市场的力量来决定,这样才是科学的。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沃尔克按照货币主义的原则,紧盯M1,放松对利率的管控,无法达成目标,在美国推行高利率,通过利率控制M1。
但适得其反,利率和信贷都飙升的很高,虽然增加了借贷成本,却控制不了信贷的扩张,只能继续提升利率,窒息经济,造成了深刻的衰退。
所以,不应该单纯的由市场来决定利率,也无法通过M1来调控利率,货币并不存在必然的稳定性。
为了抑制通胀,提高利率,提升人们的借贷成本,本应该可以减少信贷,但事实相反,利率的高企使得资本收益超过了劳动收益,人们受到预期利率进一步提升的激励增加借贷,期待由此获得更高的收益。
那么,到底是信贷促使利率提升还是利率提升影响信贷?
这并不由单纯的一种力量来决定,并不是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它是由相反作用的两种力量共同来决定的。所以,单纯的让利率浮动,减少人为的控制往往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完全由资本驱动,或者完全没有资本驱动,都是有害无益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无论资本还是政府,它都是一种引擎,必须遵循、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让市场经济真正的提升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就业水平,让更多的人获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缺乏政府适当的财政政策,资本驱动将引起资本集中在资本所有者手中。
如果经济完全由政府驱动,社会就存在大量的寻租空间,就会把财富集中在权力所有者手中,就会形成权贵资本主义,那么这两种结果都造成社会财富向富人集中,造成贫富差距扩大,那么在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下,市场经济不会获得持续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