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廷君
摘要:在面对全球产业变革、科技革命与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强调的“人才是第一资源”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指示精神。切实把人才工作置于日常管理工作的首位,着重在人才开发、培养、挖掘、引进和利用上,跳出传统的用人藩蓠,构建和完善良好的人才机制,夯实“人才强国”战略基础,不断提高我们在人才开发、培养、引进与利用上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因为国家与民族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进步,其核心的关键是人才。只要在人才开发、培养、引进与利用上做得扎实,抓得好、抓出成效,就能使国家、地区与企业兴旺发达,基业长青;就能迅速迈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而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国家与民族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进步,其核心的关键是人才。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或企业,只要在人才开发、培养、引进与利用上做得扎实,抓得好、抓出成效,就能使国家、地区与企业兴旺发达,基业长青;就能迅速迈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而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建国70多年以来,党和政府对人才工作一直都十分重视,特别是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刚开始的十多年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这三个重要发展节点上,中央核心领导层在对人才开发、培养、引进和利用上,均是亲力亲为。使我国迅速拥现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1)、“中国桥梁之父”、“中国数学之父”、“中国水稻杂交之父”、“中国量子通信之父”(2)等著名科学家和从事经济与公共管理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优秀干部。彻底改写了我国过去那种积弱贫瘠、受人欺凌的苦痛局面,为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在面对全球产业变革、科技革命与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求各部门、各地方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切实把人才工作置于日常管理工作的首位,把中央的“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旨在要求各部门、各地方党政负责人在人才开发、培养、挖掘、引进和利用上,跳出传统的用人藩蓠,构建和完善良好的人才机制,着重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上深度开发、培养和利用创新性人才,夯实“人才强国”战略基础,不断提高党管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诚然,新时代的竞争,要实施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人才的真正内涵,古今中外的社会实践充分证明,真正的人才,那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及良好的社会责任。并在社会实际工作中,能在本行业、本岗位上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改善生产关系干出一番可喜的成就。才是国家、民族、各区域、各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并非片面强调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论”。
一、强化人才意识 精准开发和培养人才 为各城乡区域、企业创新发展输入不竭动力
唯有强烈的人才意识,才是落实“人才强国”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3),“必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放眼全球,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在为自身的发展竭尽全力地开发、培养和利用各类专业人才。从竞争大势与发展上来看,当今我国的发展将从加快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其创新驱动的本质就是人才驱动,在我国经济社会管理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发展节点上,其核心的关键是靠一大批真才实学的人才队伍来支撑。
据权威人士披露,我国在发展上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真才实学的人才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国际性尖端人才匮乏。人才开发与培养机制欠科学,用人机制不完善,导致我国大量人才流落民间或被世界发达国家所利用。显然,由于人才资源配置低效,极大地制约着各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空间与积极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进行完善,补足人才发展上的短板,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来落实中央“人才强国”战略举措。
而今,在各城乡区域公共管理、科技创新、城乡产业、品牌与企业发展等方面上,我们应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尽最大努力,紧紧抓住“人才强国”战略这个“牛鼻子”。特别在普通高校基础教育上,应从“封闭式”教育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转变,精准开发和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切实让各城乡区域在公共管理、科技创新、产业、品牌提升等重大发展问题上,真正形成人才与城乡区域发展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良好格局。不断提高各类专业人才在各城乡区域管理与产业发展上的匹配度,准确把握好各类人才在公共管理、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乡区域品牌提升等工作上的实战能力。
量体裁衣,精准施策。在人才开发和培养上,应聚焦我国“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城乡新旧产业、品牌协同发展等重要环节。以精准发力为首要原则,大力为国家及各城乡区域长远发展开发和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队伍。迅速提升和推动各类专业人才在管理、科技创新、品牌经营创新上与各城乡区域、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共生共荣。一切从各城乡区域发展实情出发,杜绝某些照搬照抄,搞形势、走过场、喊口号的事情出现。聚焦人才需求目标,精准开发,精心培养,为各城乡区域精准开发和培养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急需的紧缺人才。真正实现人才开发、培养与各城乡区域管理、产业、品牌提升与发展互为一体,不断提高人才开发与培养的精准度。为国家及各城乡区域发展持续不断地输送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各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各城乡区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 以求贤若渴之心 及时发现和引进人才 为城乡区域经济、企业蓄足发展动力
在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伟大复兴,其焦点就是如何及时发现、引进和利用人才。因此,凡从事各城乡区域管理及国有企业负责人,应以高度责任心和时代的紧迫感,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4)立足时代发展前沿,紧紧围绕各城乡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亲力亲为地构建与完善在人才发现、引进与利用上的管理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把流落在民间及国内外的那些爱国爱民的各类专人才,引为自身城乡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
“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在人才发现与人才引进工作上,要大力弘扬“伯乐相马”、“文王访贤”、“三顾茅芦”的精神。向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标看齐;向任正非、董明珠等优秀企业家学习。率先垂范,切实做好人才发现、引进这篇大文章。重点抓住各城乡区域、企业在科技创新、品牌经营创新与公共管理创新上的人才发现与人才引进工作,及时发现和大力引进流落在民间与国外的各类专业人才。不断提升各城乡区域、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各城乡区域、企业在科技创新、品牌经营创新、公共管理与服务上的能力和水平,减少改革成本,提高各城乡区域、企业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
强化政策性引导,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营造识才、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近几年,各城乡区域、企业均出台了人才引进新举措,不少地方还相继在落户、创业、科研、安居、就业等方面出台新政策,并给予各类人才多种优惠政策及福利补贴,这种可贵的精神值得发扬。但从多地“抢人大战”的背后不难看出,“年龄、身份、学历、职称”上的限制,依然是各地人才争夺的重头戏。这种人才引进模式,到底能否给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发挥多大作用,这可能要在社会实际工作中才会找出客观科学的答案。
不言自明,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与社会实践充分告诉我们,如片面强调“年龄、身份、学历、职称”的用人论,其结果可能是恰得其反。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曾照搬书本知识与“苏联模式”的王明、李德、博古等“大知识分子”及国外军事“专家”给中国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痛教训就是典型的教科书。可见,人才引进和利用应克服照本宣科,彻底破除“户籍、身份、学历、职称”及人事关系等方面上的传统桎梏。以英雄不问去处,只要爱党、爱国,具有一定专业(并非单纯的高学历、高职称)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能力,有良好的责任心与事业进取心,就要大力引进,大胆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各城乡区域、各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潜在的人才资源,把那些适应当地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利用起来,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向欠发展达地区的市、县、乡基层一线“下沉”,补足欠发达城乡区域人才严重缺失的短板。让这些真才实学的人才更好地为各城乡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及各行业企业服务,增强中西北部欠发达地区与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形成各城乡区域、农业农村在创新发展上的强大合力。
三、不苟格用人才 各城乡区域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面对这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机遇、新挑战,前所未有,各城乡区域要落实好“十四五”规划和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我们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在选人、用人上“不拘一格”,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用人方针,破除拘泥于传统的用人机制。在人才选拔、任用上,切实注重多渠道、多元化,大胆选用流落在民间的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解放用人思想,排除用人干扰,真正做到唯才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将国内外各类英才汇聚一起。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当前,各城乡区域、国有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新形势下,抢抓新机遇,寻求新突破、谋求新发展。笔者认为,我们唯有在选人用人管理机制上从以下几点改革创新,首先,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组织优势,加快转变公共管理及国有企业在选人用人上的“萧规曹随”, 改革与落实用人单位的自主权,不苟一格,唯才是用,真正做到选人用人管理机制科学化、法制化。
其次,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构建与完善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人才管理机制,切实在人才投入、保障、评价、流动、激励、引进和利用上客观科学。重点解决人才管理行政化、“官本位”等问题。在人才选用与评价上,打破唯“学历、年龄、出身、职称、论文”传统用人思维的纾困。从古到今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世上多少真才实学的杰出人才,绝大多数均不符合目前在公共管理与国有企业用人上的规定,但他们却干出了一番备受瞩目的成就。如夏朝未期,年过七旬的姜尚,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在访贤时,发现他具有天地经纬之才,特拜他为太师,协助姬昌开创周朝800年基业(5);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由于他对所发现的问题喜欢寻根刨底,在上学不到三个月时间,被老师以“低能儿”的名义撵出学校,后自学成才,成为世界电气工程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高中毕业从北京三建公司工人做起,其撰写的土木建筑理论被列入清华大学教科书,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杰出贡献;著名企业家董明珠高中毕业,36岁进入格力,从基层业务员到格力电器总经理、董事长,开创了中国白色家电的神话。以上事例,枚不胜举,充分见证当前的用人条框是对真才实学者构筑一座无法逾越的“围墙”。
另外,针对目前用人上的弊端,有必要把“人才是第一资源”列入各城乡区域、各部门、国有企业负责人日常管理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部门、企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关键取决于对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视与否。应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组织优势,加快建立与完善一把手主抓真才实学的人才引进和利用工作,彻底规避某些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从制度层面上一抓到底,改革公共管理、国有企业第一责任人的绩效考核内容,把人才管理工作列为一把手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埋没人才、妒嫉人才而造成人才流失,将追究其领导责任。这样,就能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彻底杜绝过去某些在用人上的“叶公好龙”与“圈子化”现象。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创新发展的中国,在选人用人上,我们应以“关门点将”向“开门纳贤”转变,大胆利用流落在民间与国外的贤人志士。这既是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负责,又能为各城乡区域、单位、国有企业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更能为各城乡区域、单位、国有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蓄足强大的内生动力,有力推动各城乡区域、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者系国内知名专家、企业经营战略顾问、亚洲经营智库首席研究员)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钱学森》地址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2%B1%E5%AD%A6%E6%A3%AE/26105
(2)、新华网科普中国:《潘建伟:在中国,人们称他“量子之父”》 地址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7-12/24/c_136844860.htm
(3)、人民网:《习近平人才观的核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地址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7/0629/c40531-29370538.html
(4)、新华网:《敬才求才用才育才习近平开时代之风》地址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06/c_129041667.htm
(5)、百度百科:《姜子牙》地址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7%9C%E5%AD%90%E7%89%99/131150?fromtitle=%E5%A7%9C%E5%B0%9A&fromid=131016&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