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枉则直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连续用六对矛盾相互转化的现象,表达了以退为进、不争而争的辩证思想,强调万物归一,即归于“道”,是自古以来的真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说委曲的可以求全,弯屈的能够伸直,低洼的可以充盈,破旧的能够更新,少取的反而多得,贪多的则会产生迷惑。老子例举的六种矛盾现象,都是人们所熟悉的,都蕴含了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曲、枉、洼、敝、少、多,转化为相反的方向就是全、直、盈、新、得、惑,即体现了矛盾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客观规律的作用。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说有“道”的人是始终把自己和“道”融为一体并坚守这一原则毫不动摇。不自我为大,所以才聪慧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傲,反而能长长久久。正因为有道的人善于谦让而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高低。伐,名词为功劳;自伐,自夸功劳;矜,本义矛柄,形容词引申为骄傲。
“古之所谓曲则全枉则直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是说古人所说的曲则全枉则直这些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万物归一实实在在的真理。归之,回归自然本性,回到自然法则上来。
老子在这里论述的重点,是不争而争,是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不争”才符合“道”的品质,正如在开篇讲到“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第二章讲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在第三章讲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七章讲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讲到“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十五章讲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些反复强调的观点,核心就是遵循自然法则,只管去做利人利他的事,而自己无私无欲善于谦让处下,因此,人要“为无为”,为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治理者要“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才能天下大治。
人怎样做才是“为无为”?用本章的话来说,就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见,不能只看见自己;不自是,不自以为是;不自伐,不自我夸耀;不自矜,不自尊自傲。用老子在前几章讲过的话,就是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就是“后其身、外其身”,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为腹不为目”、“以身为天下”、“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用后面章节老子讲的话,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反复强调治理者要“为无为”,要“无为而治”,反应了当时时代的迫切需要,至今也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与功成而弗居是首先要功成然后不居功、视有功为无功、再立新功一样,老子反复强调“无为”、“不争”,决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争,而是要以“无为”、“不争”为前提,去实现建大功立大业的“大为”、“大争”。“无为”是不主观妄为、不做违背大道的事,“不争”是不为个人争名夺利。要为,是按照自然法则去做利于万物发展的事;要争,是去争天下人的最大利益。根据“道”善于处下、虚心歉让的品质,所以才要“无为”、“不争”;按照“道”的法则去做,就有了把握方向明辨是非的定盘星,就有了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可能。
“道”囊括万象,其“无为、不争”的品质延用于社会之道、人生之道,人必须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物我两忘,功成不居,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才能在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有所“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