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思路探讨


陕西省“生态空间云”建设思路探讨

 

新一轮机构改革,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自然景观统一划归到新组建的林业部门管理,新林业部门直面“三大新变局”:即新空间、新归口、新飞跃,担负着生态空间之治重任。立足生态空间治理大局,必须将信息化手段贯穿“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六条战线的全过程、各板块,实现生态空间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建设生态空间云平台,是实现推动生态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强力驱动。

为了加快推动网络信息化建设,省林业局先后建立了林地资源管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古树名木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控等信息管理平台,在推进生态空间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各个平台独立封闭,形成了“信息孤岛”,远远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建设生态空间云平台,整合和完善生态空间资源数据和应用系统,打通和融合生态空间各个业务板块,逐步构建“平台共建、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安全高效”的生态空间管理体系,是生态空间治理的迫切需求,也是加快推进我省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一、坚持“四个建设原则

1、坚持统一管理原则。建设生态空间云平台,注重大数据、信息技术与生态空间五大阵地、六条战线及各个治理环节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的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技术标准以及管理制度等多维度切入,打造“一个平台、一个数据中心”。

2、坚持创新驱动原则。围绕生态空间治理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融合关键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与国家林草局同步的标准战略,加快实现向创新优势、高效优势的转换。通过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作用,推动生态空间治理高质量的发展。

3、坚持稳步推进原则。充分认识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的原则循序渐进推进,统筹“十四五”期间生态空间治理需求和现有平台建设基础,结合实际,讲求实效,优先推进森林资源“一张图”、生态卫士和视频会议系统等建设与应用,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

4、坚持安全高效原则。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建立数据标准规范和平台管理办法,构建健全高效的生态空间治理信息安全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网络等基础设施、数据和信息系统安全。

二、明晰近期目标和远期愿景

按照统筹谋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十四五”期间重点完成生态空间云数据中心、生态空间云服务平台、生态卫士平台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为各级部门提供生态空间资源精准数据和应用服务,为推进林长制提供平台支撑,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全省各级生态卫士精细化管理、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形成生态空间“一个体系”监测、“一套数”评价、“一张图”管理、“一个平台”服务。

围绕生态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到2035年,建成以生态空间资源数据为基础,面向生态空间五大阵地、六条战线的信息化体系,生态空间资源信息实现一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科学支撑“省--县”多级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智能化管理体系,基本实现生态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合理布局“三个框架”

(一)组织架构

陕西生态空间云由两级中心组成,即省级云中心和市级分中心。省级作为生态空间云的主体,市级分中心由11个设区市和森林资源管理局、5个保护区管理局共计17个分中心组成。省级云中心除承担业务应用部署、区域级部署任务外,还为本省级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应用部署提供服务,市级分中心主要承担业务市域范围内应用部署、任务部署,支撑市、县级业务。

(二)网络架构

根据服务对象和接入网络的性质,分别在互联网和专网上提供服务。部署基于专网的全省生态空间业务相关应用与数据库共享服务,提供统一的数字认证体系等公共服务。同时,部署基于互联网面向社会公众的业务应用与信息公开服务。

(三)技术架构

陕西省生态空间云平台技术框架为“1+1+N”,即一个云数据中心,一个云服务平台,多个应用子平台。

云数据中心通过利用“安可云”及已有的网络、计算、安全等基础设施环境,通过继承、整合、改造、升级、扩展的手段,形成生态空间云数据中心,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统一提供能支撑跨部门、跨层级的海量数据处理和业务应用的基础支撑环境。

云服务平台对陕西省已有的生态空间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处理,在统一空间基础、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本底、协调数据关系基础上,加强数据集成融合,形成统一的生态空间资源数据体系,通过业务不断深化、逐步扩展数据内容,逐步形成生态空间大数据,形成高效的数据资产,为生态空间业务应用提供信息支撑。在此基础上采用面向服务的技术架构,完善多终端统合的分布式大数据服务平台框架,形成具备数据管理、系统集成、应用支撑的生态空间云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应用、业务流程的一体无缝集成。

应用子平台基于生态空间云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森林资源监测应用平台、生态保护修复应用平台、灾害防治应用平台、政务服务应用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和指挥决策系统等,实现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草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动态监测与保护管理,提高森林火灾预防与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管理、林业行政审批与执法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并为各级领导指挥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构建面向生态空间资源监测评价、监管决策、政务服务的业务应用,推进生态空间业务之间的协同联动。

四、扎实落实“五项保障”

在组织领导方面,要组建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省、市、县三级生态空间云平台组织体系,负责各级“生态云”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制定《陕西省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技术指南》《陕西省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数据标准》和《陕西省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等,建立并完善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并在运行实践中不断优化。

在资金筹措方面,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要将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列入林业“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纳入财政年度预算或设立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在技术交流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强与兄弟省份林业部门和省内其他行业部门的合作交流,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态空间云建设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结合“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生态绿军建设,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加强面向基层单位、偏远林区等形式多样的生态空间云平台应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生态云平台建设水平和新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