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九塞之崤函关


 华夏九塞之崤函关

 

中条山客

 

天下名关多矣!在冷兵器时期,各国各地无不利用其地理天险修关构隘,以比较低的成本保护其领土、财产与人民。尤其是进入春秋战国后,王权软弱,各路诸侯崛起,各国纷争不断,在华夏大地上凡是有险可据、有隘可用的地方无不修建了许多关隘。比较有名气的如函谷关、方城关、雁门关,居庸关、大汾关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名关的认识也不同,就如同我们今天对古关的看法,除了自然景色与历史文化外还有多少人认可它的军事作用呢?

因此,选列华夏九塞颇具争议。好在汉语中的“九”就有数量众多之意。最早出现“天下九塞”的是那本传奇古籍《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门客编写的奇书。《吕氏春秋·有始篇》中讲:“何谓九塞 ? 大汾、冥厄、荆阮、方城、崤函、井、令疵、句注、居庸。”

今天我们说说崤函关。

崤函关不是一座古隘,而是两座相互紧联、协同控制崤函古道的崤陵关(又称雁翎关)与函谷关的共称。崤山是横亘在西安与洛阳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在群山峻岭包裹中的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与宫前乡交界的险峻之处,就是崤陵关。常与它西边约80公里的灵宝市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把两关之间一段崎岖山道称为“崤函古道”。古道南边,群山峻岭,山路崎岖难行;古道北边即涛涛黄河,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明清季,一直是军事战略重地,是分陕扼秦的咽喉,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而著称。

公元前627(春秋时代)晋国军队曾经在崤陵关与秦穆公派去东征的秦军大战,秦国全军覆没,晋军把被俘的秦国军队全部坑杀在崤底(雁翎关东的谷底)。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秦晋崤之战”。

崤陵关的北侧山岗上,有一座圆丘状古墓是夏的第十五代君王夏侯皋。那时,部落间战争频繁,夏侯皋是在率部同敌对部落作战中殒命而葬于此地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修建三门峡水库时,郭沫若先生率队来这里考古,认定这就是夏侯皋之墓。

崤陵关东西两侧,在唐代神龙年间各修建有行宫。西边约15公里的陕州区菜园乡有座“绣岭宫”,绣岭宫东边的山梁上有座大通寺;崤陵关东约15公里的陕州区宫前乡有座“连昌宫”。行宫均在唐末战火中损毁。

函谷关西据黄土高原,东临弘农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华夏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约15公里处的函谷关镇王垛村,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秦末楚汉相争,刘邦曾经据关东拒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被封汉中。

鸡鸣狗盗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尝君田文的门客装狗钻入秦宫偷出狐白裘献给秦昭王嫔妃,通过说情放了孟尝君。孟东逃至函谷关时,秦昭王又反悔,命在函谷关截杀。孟尝君另一门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关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国。

而真正让函谷关扬名天下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个老人——老子李聃和一部书《道德经》。函谷关关令尹喜(尹喜,字公度,号楼观,又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是个颇具慧眼的人,值班时,发现东边紫气升腾,一路向关而来,知道有贵人将到。果然,周无极元年,岁在癸丑,冬十二月二十五日,有一老者乘青牛至,尹喜殷勤款待,虚心求教。老子李聃念其志诚,授《老子》五千言(后来道教兴起,将《老子》改称《道德经》),奠定了华夏古典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今函谷关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另,东汉楼船将军杨仆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修建一处雄关——汉函谷关,今有遗址出土。

 

2021124日星期六,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