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似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咋咋呼呼地讲一个世代问题,先是80后,后是90后,现在又开始讲90后了。您的耳朵早已起茧了,是不是?
当他们说80后的时候,当他们说90后的时候,似乎要天翻地覆一样。但是,虽然感觉有个性的员工是多了那么几个,但地球还是照转,企业还是照干,是不是?
那么,我要告诉你,我们的研究显示,这次真的不一样了。
如果说80后、90后出场带来的还只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量变,Z世代的出场将为人力资源市场带来质变,并且因此也将对企业治理带来革命性的冲击。
1 青萍之末
大风必起于青萍之末。中国当代企业治理的第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始于改革开放,而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
在改革开放之前,劳动力是经济计划当中的一部分,所有的人由经济计划决定为哪个工厂工作、生产什么东西、取多少报酬。这个时代的企业管理是以“铁饭碗”为特征的;同时,员工对企业有相当程度的人身依附,企业因此对员工的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人身管理权力基础上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渐渐出现了私营经济,也出现了“瓷饭碗”——好看但不安全。到了1992年,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制度,将前十年获得的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实验成果大面积推广,中国进行了大面积的国有经济改制工作。“铁饭碗”从根本上成了过去式。劳动合同制度成了企业治理的基本制度。
正是由于“铁饭碗”成了过去式,员工对企业的人身依附性被消解,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权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的,因此企业必须学会使用激励员工来提高效率。
一开始,仅用物质激励就可以起作用。随着中国物质丰富起来,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也不断提升,有能力而且有意愿追求更高层次需求满足的员工多了起来,员工群体的整体需求层次开始朝上层抬升。特别是随着80后、90后员工从2000年前后渐渐进入职场、到2010年前后成为职场的主力军,这一变化完成了质的飞跃。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开始出现80后、90后员工议题的原因。
这时候,仅靠物质激励已经起不了作用。因此“KPI”“领导力”等管理技巧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开始流行起来——到现在,甚至狭义的“领导力”的效用已经开始下降,“非职权领导力”“沟通技巧”等不仅是一般管理者需要学习的技能,甚至已经成为高级管理者必须学习的技能。因为,新世代的员工,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意识上,独立的能力都更强,所以,仅靠威权无法使他们信服。
企业管理者们花钱学这些东西,不是因为他们看着“洋气”,而实在是因为这一茬一茬的员工越来越难“搞”。用人力资源经济学的术语来解释,是作为劳动力购买方的企业的议价能力下降,而作为劳动力提升方的员工的议价能力在不断地提升。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解释,是因为在生产关系当中,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占比逐渐下降,而“人”的重要性所占比重不断提升。
企业管理者们花钱学这些东西,不是因为他们看着“洋气”,而实在是因为这一茬一茬的员工越来越难“搞”。用人力资源经济学的术语来解释,是作为劳动力购买方的企业的议价能力下降,而作为劳动力提升方的员工的议价能力在不断地提升。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解释,是因为在生产关系当中,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占比逐渐下降,而“人”的重要性所占比重不断提升。
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到“劳动关系”中,人的因素的变化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风虽然起于青萍之末,但发展起来却能绕泰山之阿。从198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中国企业“员工关系”变革,到2010年前后,其转型的程度,可以说是根本性的。这期间,中国生效了两部法律,即1995年的《劳动法》和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的用工制度实践成果进行了确认。
而现在,随着Z世代开始进入职场,另一场员工关系变革,就要开启。
2 为什么是现在:城市化、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结构
前面我们分析过,以80后、90年员工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因为其“整体物质丰富水平”和“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本上,这仍然属于1980年代开始的员工关系变革的第一个过程。但现在,第二个进程要开始了。因为Z世代员工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比重正在逐步提升。
为什么要到Z世代,才会带来质的改变?
这是因为,到Z世代进入职场的时候,中国的人力资源素质的结构及社会环境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虽然90后员工的受教育水平及物质保障水平已经相当高启,但是,在过去10来年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刚刚完成质的飞跃,所以,劳动力市场中还有一大批“农民工”。而且有一大批80后、90后员工是在农村环境中长大的。因此,总体而言,家庭物质财富对基本生存需求所能提供的保障仍然有限,就业机会、奖金这些物质因素的作用虽然逐渐下降,但权重仍然相当高。
但是,2010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走过了质变的拐点。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9.95%。到2011年,中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超过了一半。如果考虑到乡村的空巢化现象,很多人虽然是农村居民,但是他们的孩子却是在城镇出生和就学,中国劳动力的“城镇化率”质量,比名义城镇化率要高出不少。
Z世代,正是从2000年开始上学,在2010年前后开始接受高中教育,2018年前后开始进入职场。
他们中的很大部分,是在城镇长大;他们开始接受高中教育、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候,中国的气象与70后、80后,甚至与90后相比,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自1986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制,到2010年前后,中国的社会教育水平也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与前两个世代相比,Z世代的父辈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变化。因此,Z世代大多出生于“识字”的家庭,并在老师队伍职业化水平已有本质提升的学校中接受教育。Z世代的整体知识结构,非前两个世代可同日而语。
Z世代的祖辈、父辈,很大部分都在城镇就业。经过祖辈、父辈的积累,Z世代所拥有的物质基础,也非前两个世代可同日而语。社会富足会使人们的审美情趣朝“精致”方向发展,男性“尚武”的价值观会减弱。这一点早已被历史经验证明。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另一个不能忽视的结果就是女性地位的上升。首先是Z世代的父辈对女孩投入教育资源的意愿上升以及国家法律保障女孩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了统计数据,在高等教育阶段,女性的比重在2019年就已经超过了男性,如下图。其次是女性本身独立能力的上升——经济发展使得体力劳动在整体经济活动中的比重下降,叠加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女性独立的能力、意愿与机会都大幅提升。
种种因素累积在一起,Z世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心理需求,都已非同日而语了。
3 为什么是现在:信息技术、沟通方式与行为模式
始于1978年的经济改革,改变了Z世代的生活保障水平,改变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恰巧几乎同时,另一种东西伴随着他们的时代来到了中国——2000年前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这种技术对人类本身的影响,我们可能刚刚开始意识到。
《华尔街日报》不久前有一篇文章,题目叫《黑手党的管理难题》,就是关于Z世代行为模式如何影响了黑社会的员工关系的。一个87岁的黑手党老大抱怨Z世代说:“他们更娘气(softer),更木讷(dumber),不像老一代那么忠诚。此外,他们还总是发短信。”
他们“总是发短信”——这个细节正反映了Z世代与前几个世代的一个根本不同。他们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长大,在网上学习,在网上沟通,在网上玩游戏,在网上交友,在网上购物。除了吃饭、睡觉,在虚拟世界中生存的时间甚至比在真实世界中生存的时间还要多。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指出,信息技术的发达,不仅改变着物质世界,也在改变着人。“新媒介不是人与自然的桥梁:它们就是自然”。媒介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动的规模和形式。因此,人类塑造了传播媒介:同时:传播媒介也塑造了人类。
如果你不能理解这段学术语言,那么想像一下:长年在没什么人烟、也没有手机信号的山地生活、山上山下邻居经常要通过喊山的方式沟通的人,与居住在大城市当中、夜里咳嗽邻居都听见的人,其人际交往行为方式为什么会有不同。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Z世代的行为方式,会有如此不同。因为他们体验到的世界,与我们体验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因此,他们不仅沟通的方式不同,他们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不同。换句话说,他们的文化与前几个世代已经不同——所谓文化,不过就是生活方式的总和。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中国有。英国《卫报》曾经说英国的年轻一代是“浅薄的电子土著”,“与网络太近,与真实的人际交往太远”。虚拟世界的发达对Z世代行为模式的塑造,是普遍的。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当然不是在Z世代才突然体现的。我依然记得,在10余年前,我的老板曾经抱怨我们马来西亚办公室的经理:“他团队的座位就在他办公室门口,他却只发电子邮件(而不与同事面对面沟通)。”
之所以我们认为Z世代来临使得企业管理者不得不认真对待管理变革的问题,是因为,信息技术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影响在80后、90后身上的体现是散发的、不普遍的,而因为Z世代总体上成长于新的信息技术环境,所以其影响在Z世代身上的体现是普遍的,是结构性的。
起风了
在这样一个不同的世界长大的Z世代,身上充满了自己的特点。很多特点看似相互矛盾的。比如,正如前面提到过的,他们(男性)更娘气;但同时(女性)也更爷们。他们(人际沟通)更木讷;但同时(在网络上)更喧嚣。他们更不忠诚(缺少组织归属意愿);但同时愿意为其支持的偶像牺牲(甚至生命)。正像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的报告所称的,他们是“矛盾的一代”(A Generation of Contradictions)。
这样一个Z世代,如果从2018年他们第一批人本科毕业进入职场算起,他们在职场上已经工作3年了。他们正在成为“成熟”的职场人,很快,他们将有能力挑战一线管理者的领导力。
而且,随着更多Z世代进入职场,他们很快就将成为企业员工的主体——企业管理者因此将不得不发展他们的管理工具箱,以适应Z世代员工的特征,如果他们还希望能够雇到人的话。
请准备好。要起风了。
(本文为浩富同人管理学院特约《Z世代员工与企业管理变革》专题报告的第一部分。文中图表除《员工关系的发展与管理工具箱的发展》示意图外,均来自互联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