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生,经营制胜


  在企业发展中,经营与管理往往是一对矛盾。经营需要灵活,根据市场环境随时改变,管理则要求规范,避免浪费提高效率。在宋志平先生给清华MBA学员的管理公开课《经营制胜》一书中,作者结合将中国建材集团这家央企发展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的实践过程,提出企业应该将经营作为第一要务,管理可以靠学习靠团队完成,但经营需要始终盯紧市场,找到行业和市场的创新突破口,这一点,需要企业家自己不断去“悟”。利润是经营出来的,经营需要创新,而创新则会对现有的管理形成冲击,这时企业需要有学习的心态,不能只依靠以往的实践经验,要降低风险,更要促进企业进行有效的创新,提高效益创造价值。水泥厂以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管好人提高效率减少次品是厂长的第一要务,但在技术升级后,从班组、车间到厂房都被中央控制室的电脑和智能化模拟系统取代了,2000人的水泥厂现在只需要50人,能耗还下降了20%,而面向市场发现需求的经营,就成为了企业打败对手、占领市场的关键。

  陈春花教授从管理学发展和企业经营现状的变化,在《协同共生论》中提出了管理服务于经营和创新的方法论。在她看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管理上则体现为“协同共生”,不仅在组织内部协同共生,组织外部也可以协同共生,实现跨边界组织成长、系统自进化,将企业的价值空间进一步放大,进而达到整体价值最优的动态过程。“协同”是贯穿企业内外各个模块的管理范式,充分利用数据资产,释放组织数字生产力。在创新关乎企业兴衰的年代里,“协同共生”可以让企业“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通过制度创新,在价值共创中为多主体提供各自发展的生态空间,从而保障共性关键技术的成功突破。如宋志平先生所言,风投资本只需要30%的项目创新成功即可,企业则需要70%的项目创新成功,只有更多的有效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效益、员工福利、社会责任的实现,而协同共生的管理模式,则是尽可能利用一切能想到的资源和模式,来保障创新的有效性。

  对于政府来说,发展经济也要处理好“经营”和“管理”的关系。赵红军博士在《中国经济奇迹:政府治理的作用》一书中,讲述了中国经济奇迹中的政府治理的转变。比如,农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户分离”,可以“离土不离乡”,并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其转化为市民。还有,乡镇企业制度的建立、城市工资制度、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城市房地产市场改革等,所有这些政策的改革或者推动,都是依靠政府治理的转变,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恐怕其中的意义就在于此。

  西班牙著名的数字化先驱和人工智能科学家茵玛·马丁内斯,在《第五次工业革命》中,展示了未来50年内太空工业所带来的可能的剧变。从运输到制造,从能源到医药,从好奇心到创新,作者突破了时间与空间概念,描绘了一条完整高效地迈过了国家界线的太空产业链。在未来的10年里,宽带服务会从地下光纤转为卫星网络通信,云基础设施及边缘计算也将依托太空建设。如今进入太空的商业公司都将在近地轨道之外建立一个可自给自足的空间经济。地月空间——离月球更近且受到的地球引力较小的空间,会成为私营部门、传统太空部门创新计划以及政府项目竞争的领域。我们所熟知的企业家马斯克和贝索斯,都已经开始建设民用航天器,并实现了普通人的太空旅行梦想。

  星辰大海之外,还有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行为。日本经济学家真壁昭夫的 《图解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一书,通过日常人们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再现了生活场景,不是经济学中定义的“理性人”,而是生活实际中“接地气的人”,说明了心理中人的不同需求,以及直觉、经验、叛逆等不同心理导致的经济行为,让人恍然大悟而又忍俊不禁。国际金融专家陈思进老师的《漫画生活中的金融》一书,则以漫画的方式阐释了货币、金融衍生品、财富观与房奴的诞生等等。某种程度上,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和回归生产与节俭生活,做一个“抠门”的“懒人”,并不矛盾,金融工具本身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贪婪、恐惧与崩溃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