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职称评审,特别是高级职称评审的精神在哪?是控制比例在教师间分等级,还是为了减少财政支出,还是把真正优秀的教师选出来?对此我无从猜测,但我想初衷肯定不是希望在教师间分为三六九等,初衷肯定也不是为了减少财政支出,因为在庞大的基建支出下,教师工资的占比是无足轻重的,我想初衷应该是把优秀老师选出来或者符合职称评审文件要求的老师选出来,但问题是按照文件就选出优秀的教师了吗?同时相对文件要求少一个条件就不具备相应资格的教师了吗?
我是2011年评为一级教师,而在2012年获聘,至今近十年,按照文件精神,在2017年我就有评选资格,然而当时我就缺少一个条件,其实早在一级聘任后的2013年我就辅导学生奥赛获得省三等奖,而后2014年在省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得省一等奖,2016年再次辅导学生获得奥赛获奖,而且是省二等奖,也就是说我是早早就做了准备,然而按照当时的文件精神就缺乏一个条件,时间到了2019年,我下定决心参评,而且一直准备几个月,在最后即将报卷的时候,说缺少一篇市级获奖论文,其实我私下来写的东西很多,我就想用自己写的东西,但没有投稿,更没有获奖的来等同,但收到的答复是否定的,耗费几个月的努力顿时化为泡影,随后的2020年在2019年的阴影下就没有抱什么幻想,而没有准备,谁知道两年一评的市级论文获奖了,而且是市二等奖,符合当年的文件要求,但是论文获奖结果的发布却来得太迟了,当时当年参评的都快报卷了,而我还需要从头开始,于是再一次与评审失之交臂,而今年的职称评审已经试行新文件,按照老文件我条件够,可按照新文件,我又缺少一个条件,当时考虑新老文件过渡,就冲了一下,但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我体会评审专家的难处即严格按照文件来,但不兼顾实际却伤了一线教师的心,特别是还自认为很努力做老师的人的心.
事实上全国千万名教师,特别是镇村一线基层教师,本身连评选指标都没有,而即使有指标,评审条件镇村一线教师也很难凑齐,于是对于许多老师而言,熬大半辈子能评为高级教师就是最好的归宿。而评上与评不上的区别除了在内心的疙瘩外,对于广大的基层教师而言就是相对其它评上的工资要减少6分之一,而对双职工家庭而言,一年就差那么多,有的都差几年,甚至十几年,那些苦等的一线教师心里的苦与痛谁能体会?而且就评上与评不上而言,教学水平差距有多大呢?但在实际执行时,却出现大相径庭的局面。今天我就为自己,也为千万基层一线教师疾呼,善待一线教师,让他们真正安心从事育人工作,使出更大的力气把基层教育做好,把偏远地区的孩子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