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国与伯夷、叔齐
中条山客
【提要】孤竹国乃华夏历史上商周时期的一个北部边境小国,因两位高古侠义兄弟墨胎伯夷与墨胎叔齐而闻名海内。1、玄鸟生商;2、商封墨胎氏于孤竹;3、伯夷、叔齐;4、周朝复封孤竹国;5、春秋齐国伐孤竹
1、玄鸟生商
大约在华夏高辛氏帝喾(ku)部落联盟时期,帝喾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个邦国(或者部落)叫“有娀(song)”,其地在今天晋南的永济一带。帝喾西巡至有娀氏部落,与有娀氏美女简狄私通(或者说“野合”:古代和平时期,为了增加人口,鼓励男女在春夏之交在户外交合)而生契(帝喾第三子),后封契于商地(今天河南省商丘一带)。传说是简狄与闺蜜在小溪沐浴见玄鸟(古代燕子)堕其卵,取而吞之,因孕生契,不过是美化古人罢了。
《诗·商颂·玄鸟》中有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颂”本身就是御用文人歌功颂德的,可以作为参考。契在商地繁衍生息,其十四代就是大名鼎鼎的商朝开国者——成汤。成汤时期,华夏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成熟期。成汤建立商朝后,封契的其他子孙(成汤的堂兄弟)墨胎氏部族于孤竹(今天的冀东地区,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孤竹国就此诞生。
2、商封墨胎氏于孤竹
孤竹国与令支国(今河北迁安市、迁西县青龙县、宽城县大部;辽宁省西辽河流域)是并列在冀东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在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孤竹国被称作“竹侯”。
早期的孤竹国辗转于燕山腹地,主游牧,逐渐发展成农、牧并举,后定居在今辽宁省朝阳地区。是商朝北方边境的小诸侯邦。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迁西兴城镇,北达凌源、朝阳、老哈河,东抵锦西,西南迄乐亭、滦南、唐海等地。东临渤海,西边和燕国接壤,南边是齐国。
到了商代中叶,孤竹国定鼎滦河、青龙河畔。这个时期孤竹国的疆域逐渐南移,西至滦河,北达青龙县北,东抵锦西,南临渤海湾。
西周末年,孤竹国进入晚期,西部的令支国(又名“离枝”,今迁安西)崛起,北部、东北部兴起的一个较大的戎族部落——山戎,不断侵袭南压。孤竹国此时地域西至滦河、青龙河,北达今天的明长城,东抵山海关,南濒渤海湾,版图明显缩小。到了公元前7世纪,孤竹国与令支国,共同与山戎结盟,并在山戎的策动下,经常出兵侵扰周王朝在北方建立的同姓诸侯国燕。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弗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令支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
3、伯夷、叔齐
孤竹国前六世系失考,第七任孤竹国君为墨胎竹猷,传于其子墨胎亞微。亞微有三子:长子墨胎伯夷(生卒年不详),二子墨胎亚凭,三子墨胎叔齐。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临终传位于三子叔齐,叔齐认为应该立长子伯夷,伯夷认为父命为尊,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途中听说西伯侯仁爱,于是伯夷、叔齐二人结伴同往西岐。二子墨胎亚凭继位孤竹国君。
半路上碰上周武王伐纣,车载着文王的牌位行军。伯夷、叔齐叩马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士兵欲杀之,姜太公曰:“此义士也。” 士兵就把他们赶走了。武王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河后陈兵于牧野,殷纣王发兵70万拒之,奴隶士兵阵前倒戈叛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了。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有妇人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历代对伯夷、叔齐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
西汉司马迁有《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4、周朝建立后,仍然封墨胎亚凭的后人于孤竹。得益于周成王与周公旦的基本国策“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孤竹国继续存在。
5、春秋时期齐桓公伐孤竹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金镂子·说蕃》也如此记载。《左传·庄公》记:鲁庄公三十年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鲁国济水非正式会见,“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谋划攻打山戎,因为山戎威胁燕国的缘故。《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书均记载了伐山戎之事,而未提灭孤竹。实际上伐山戎与伐孤竹、令支是同一次战争。《盐铁论·伐功》记:“齐桓公越燕伐山戎,破孤竹,残令支。”从上述所记可看出山戎是战争的挑起者,山戎攻燕在先,燕求救于齐,齐桓公为帮忙才出兵的,是正义之举。
实际上,齐国征孤竹国是早有预谋。这是因为,孤竹国、令支国与北境山戎多次勾结,侵掠燕地,并且不听东周调遣。破孤竹,残令支后遏制了山戎南下的势头。最主要的,是达到齐桓公称霸诸侯与巩固霸业的目的。
出征前齐国大体作了五项准备工作。一是为出征军队备粮;二令民贮粮,必足三年之食用;三是备兵革,训练士卒;四是巩固内部,建立良好秩序,制定法律;五是防外患。
公元前663年,接到了燕国告急。于是齐国出兵,伐山戎与征孤竹、残令支一并进行。齐国出动战车三百辆,教卒(训练有素的士兵)万人,公元前663春季出征,到公元前663年冬,孤竹国被灭。行军路线,大致上齐军从都城临淄出发,大体要经过今天的济南、德州进入河北。当时,河北中、东部多低洼湖沼地,黄河从今天津至沧州之间分两支入海。故大军要从今德州向西北行,达保定附近,再向北奔燕都,又转向东行达孤竹国地,路程达数千里。
在伐孤竹的过程中,还发生一些流传至今的故事与典故,比如“老马识途”。是说是行军途中士兵迷失方向,随军行动的宰相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前行,大军跟随其后,不久,找到了正道。这就是“老马识途”成语的来历。还有,大军行走在山中行军许久仍然无水喝,大夫隰朋说:“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即如果蚁穴口封土高一寸,其下七八尺有水。士卒按此说挖蚁穴得到了水,解了渴。
此外,北伐山戎,将齐地的葱与大豆传播至北方,是这次征战的意外之功。
2021年11月4日星期四,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