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道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关于道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道学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学

       哲学一词,在中国妇孺皆知。但是,在哲学界虽然有“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军事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法律哲学”、“道德哲学”、“环境哲学”、“宗教哲学”、“解释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乃至“工程哲学”、“设计哲学”、“网络哲学”的话题谈论,可也还有“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提出和讨论!问题就在于“哲学”是一个外来语,且其翻译之前与其后,都缺乏一种涵义确切而又科学的界定。按着“哲学”一词的希腊文,它有“爱智慧”等四五种不同的含义,由此,“哲学”也可以被解释为“智慧学”、“知行学”、“道理学”、“达观学”、“处理复杂事物的方法学”等,这就是“哲学是什么?”被不断提出来讨论的因由。
       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没有过与现代“哲学”涵义完全相同的词,人们又说不清楚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原貌到底是什么样,究竟这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哲学相同处是什么?不同处是什么?其本质上的区别又是什么?由此,人们自然也就对中国古典哲学朦朦胧胧,不能够完全、清晰、彻底地说清楚其理论体系。如此,就自然会提出“中国到底有无哲学”的问题。基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我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之中,首先就必须将中国古典哲学的本质进行一个严格的、客观的、求实的科学界定。也就是说,中国古典哲学核心性的主旨是谈“智慧”?论“知行”?言“达观”?还是讲“道德”?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准确认知问题。只有在准确认知其核心本质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与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哲学”相区别,相比较,有一个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认识。
       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性本质,是研究表述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学,这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自身的一种强烈体现。当然,中国古典哲学也谈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知行、伦理、道德、方法等,但是,这些首先是建立在对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认识、归纳、总结,上升到一种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之后,才在哲理应用中加以论证与阐述的。也就是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基本理论,是从研究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最根本问题而提出的。然后,才引用其理论以探讨事物变化规律,以及探讨依照此种事物规律的认知为指导,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做到趋利避害,顺应客观自然规律而行事,以做成事业,以取得社会发展的问题。其之所以如此者,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所决定的:
       第一,宇宙中是充满了物质的
       茫茫的宇宙是由物质与空间构成的。宇宙之大,虽以光年为度也难以计量,如恒星、红巨星、白矮星、超新星、行星、彗星、星云等形成了数十亿大大小小的星系团、星系,其物质之丰富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粒小小的、微不足道“尘埃”,其赤道半径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其外壳是岩石层,岩石层下是软流圈、过度带、下地幔的岩浆,其核心是液体铁质包裹一个固体铁质地核。地球外面又是被水圈、大气圈包围。这些都是由铁、氧、氮、氖、氢、镁、钙、铝、硫、硅、镍等不同物质所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在吃、穿、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是不能离开物质而生活的。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生,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先祖极其注重对于客观自然条件形成、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生存造成的影响而行研究、总结,才上升到理论层面而提出来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一物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易·系辞下传》。
第二,物质是运动的
 
 
       凡物质都不是绝对地静止不变的,而是都存在着运动。物质运动,是由物质分为不同的物理特性并且产生异性相互感应、吸引、渗透、互依,以及同性互相排斥等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宇宙间的星系、星系团、星云、恒星、白矮星、红巨星、行星、彗星、脉冲星等,都是运动变化着的。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是运动着的,地球上的山、川、水、泽是运动变化着的,如山的增高变矮,平川的抬升与下陷,河水的流动与改道,湖泽的出现与消亡,此所谓沧海桑田者也。至于植物、动物,其生死存亡则更是人所共知。物质之所以是运动着的,是因为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元素都存在着运动,而且物质可以转变成能量,能量可转化为物质,由此而言,能量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存在形式。
       第三,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物质运动造成的
       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其发生、发展、变化,首先是物质存在及物质运动所造成的。而不同事物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并不是千篇一律。所以,中国古典哲学首先就对不同物质所存在的不同物理性能进行普遍分析。认为在不同物质之中,存在着不同的物理性能,有的物质之性主动,有的物质之性表现相对为静;有的物质性能体现出显性特征,而有些物质又表现为一定的隐性特点;有些物质之性有刚强的体现,有些物质则具有一定的柔韧显示。所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就是在对万事万物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先将万事万物之性分之以一个普遍相对存在而又抽象性的哲学用语“阴”、“阳”。认为,凡事物中阳性者主动,阴性者主静。阳者为显性体现,阴者则表现出一定的隐性特征。阳性事物具有刚烈、坚强的表现,而阴性事物则表现出柔韧、顺遂的性能。阳者主燥,阴者主湿。举凡阴性事物与阳性事物的异性之间,所存在的是互相感应、吸引、交流、互渗,阴性事物与阳性事物间呈现互为依存、互为根本的守恒性规律。阴阳事物在互动之中,也表现为阳者主动,阴者被动的特点……
       这种阴阳异性的互感、互引、互动、互交、互渗、互依、互存、守恒关系,是生发万物的重要规律。因此,中华道理就认为,阴阳相感而万物化生,天地相交而万物通,故八卦以天地相交的图案画命之曰《泰》,称阴阳不交象征性的图案画曰《否》,如此而有阴根阳、阳根阴、万物负阴而抱阳的道理与论述。认为凡事物阴阳失衡,就会丧失其生命力。
       凡是阴性与阴性、或者阳性与阳性事物之间,则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竞争、互为消长的规律性体现,所以,就将表现同性相斥之图案画,命之曰《睽》、曰《革》,以申明事物相互矛盾以及革命性变化的道理。
       变化是由时间的推移而显现出来的。事物同性相斥是通过此消彼长、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所实现的,其过程又表现为物极必反。当然,在同性相斥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因为客观环境中的具体条件影响和制约,也会有“和而不同”的现象出现,以及正因为相互排斥的事物,其双方本身性质是相同的,所以又可以出现和平地合二者为一体的结果。由此,我们不能将同性相斥规律简单、机械地理解为“矛盾”与“斗争”,谓之“斗争哲学”。
       同性相斥规律是极其重要的事物规律,它是促使事物由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万事万物在同性相斥与异性相引两种根本不同的自然规律共同作用下,则又不仅使事物的变化呈现出多样性,而且正由于其相互制衡,又导致事物的变化、发展具有其一定的有序性。是故,中国古典哲学经典就申明:“《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第四,中国古典哲学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学
       正因中华民族的先祖认识到了是物质运动造成事物产生变化,事物变化是存在着不同的规律的,而不同的事物规律则是由物质之性的不同而造成的。所以,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之中,就首分事物以阴、阳,以便准确地表述不同事物及不同事物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发生、发展、变化诸种复杂演变规律。并引用这些规律以指导人类自己的言行,以达到顺道,用道,从而做成事业,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着文明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是将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称之为“道”的。因之,“道”为规律、法则之义。
——————————
 《周易·系辞上传》。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中就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兴盛、衰亡之理,就称作“道理”。“道理”的涵义,就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理论”。
       “道”与“阴”、“阳”,都是经过对于事物性质、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各种规律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综合之后,所给出的一个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抽象性哲学名词,而不再是指某种具体的物质。所以,“道”就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像、无声,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当然更摸不着的一种“理”,亦就是“道理”。故言“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
       如果说,西方哲学重言“智慧”,而中国古典哲学则重视的是事物之性的研究、分析,以总结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物理性能所引发出来的根本规律。“道”之为学,就是“规律学”之义。
       唯其如此,中国古典哲学就是研究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学。事物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而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顺应这种客观自然规律办事就成功,就得福,违背这种规律就失败,就招祸。所以,在有了国家制度之后,就以体现这些规律的“道理”制定法律,让人们遵守,这就有了“道生法”的法哲学理论。如此,“道”就又有了法则、方法等方面的含义。
        我在这种介绍之中,之所以用“中国古典哲学”为称,一是需要与春秋以来业已发生了严重历史嬗变的诸子哲学、玄学、理学等相区别,二是为了与现代人们所了解的西方哲学相区别。区分清楚,才能进行相互比较,有了详细的比较,才能知道孰优孰劣。如此,在发展我们的哲学思想理论之中,才能决定出正确的吸收与扬弃、借鉴与改造等具体措施。
——————————
  《周易·系辞上传》。
 管 仲:《管子·内业》。
 《黄帝经·经法·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