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杭州余杭区的招聘公示引发热议、上了热搜。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均是毕业于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则是8人被招录进了余杭区的各个街道办事处。清华北大毕业去街道办?“大材小用”之疑顿时蜂拥而来,网友调侃:“一定要努力读书上清北,将来才有机会考街道办事处……”
现在,官方已经核实,这份名单公布于2018年初,乃是依据余杭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招的选调生,并且这样的招聘已经举办过不止一次,并非什么新鲜事。但引爆的舆论并未就此止息,仍有人认为这是余杭区“装点门面”的作秀之举,而“这些高材生之所以愿意到街道工作,就是看中了优厚的待遇”。
“清北生”到街道办工作,是否是“大材小用”?评论者已经给出了不少相对理性的解读,我也比较赞同。毕竟,如今的街道工作,在很多地方特别是一线二线城市,早已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加之部分地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社会治理工作繁重,很多工作专业性较强,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或高端人才加入。
另外,从求职角度来说,把清北毕业生选择街道办岗位看作是“大材小用”,本身就是对基层岗位的价值误读。万丈高楼平地起。街道办虽为基层,但却是国家事业稳步发展的根基。设若大家都不愿意到基层去奋斗,到发展最需要、最关键的岗位“挑大梁”,我们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中国梦”如何实现?
基层是一个特殊的训练场,也是一块磨刀石。早在2013年,习总书记在考察天津时,就曾寄语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要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所以,清华北大毕业愿意接受“基层挑战”、在群众工作中锤炼自我,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好事,也更有利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不过,跟那些选择到余杭区街道办的清北毕业生想比,我更想为清华博士宋云天点个赞。从简历上看,宋云天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清华大学“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一系列荣誉。但同样作为选调生,他却选择到河南新乡辉县市冀屯镇前姚村担任了党支部第一书记。
最初,听说来的是一个清华大学博士,冀屯镇的干部和前姚村的群众也都产生了诸多质疑,认为这个瘦瘦的小伙子“是来镀金的”。但当一场疫情阻击战打下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年轻人才缺位难题得到破解,宋云天紧密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职责任务,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取得了一定成效时,大家村民便对他刮目相看了,并把他当做了贴心人。
“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有很多条,为什么一定要直接去基层?因为最广大的人民在那里,他们需要我们”。宋云天下定决心要去基层,就是为了兑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得顶上去,不掉链子”的誓言,要像萤火一样在基层发光发热。而在这里,他却没有网民所说的那种“优厚的待遇”,更没有像余杭区三十万甚至五十万的年薪。
其实,杭州余杭区的招聘公示引发热议,根源并不在于“清北生”到街道办工作就是“大材小用”。而在于余杭区本身就具有足够的“财力”,可以提供给他们符合期许的薪酬待遇。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余杭全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4家,全区国高企总数首次突破1000家。在去年的全国百强区排名中,余杭区位列第七位。也正是因为如此,在2019年余杭区公布的招聘信息中,政府中级雇员年薪博研约38万,硕研约35万。当然,这还不是最突出的。
跟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不少地区则面临着备受人才冷落的尴尬。尽管近些年国家层面也采取不少举措,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人才支持力度。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提供符合期许的薪酬待遇等原因,仍然很难吸引和留住像宋云天那样的“清北高材生”。杭州余杭区的招聘公示时隔两年后“翻红”,就说明它所击中的社会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
当前,整个舆论已经基本回归了理性,认为“清北生”到余杭区街道办工作,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长远的人才储备,应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尊重年轻人的选择。而我则认为,“清北生”扎堆到余杭区去接受“基层挑战”固然值得肯定,但真正应该点赞的,还是像宋云天那样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去接受“基层挑战”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推动祖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才是真正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