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一、中央决策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深刻阐明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
1、 重大意义: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是深化川渝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共兴的战略举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总体思路: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3、 基本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4、 重点任务: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二、范围定位
《成渝经济区规划》和《成渝城市群规划》规划的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空间范围,主要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位于成都平原区及四川盆地部分丘陵区的市(县区)范围。国家发展改革委2011年批复的《成渝经济区规划》,成渝经济区范围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乐山、雅安、内江、自贡、宜宾、泸州、遂宁、南充、广安、达州等15 个城市(都是成都平原区城市);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等31 个区县,合计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建设城乡部于2016年批复的《成渝经济群规划》,成渝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资阳、眉山、乐山、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内江、自贡、宜宾、泸州、遂宁、南充、广安、达州(除万源市)等15 个市(都是成都平原区城市);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 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这样的规划空间范围,主要将川渝两省市的一些山区市县区排除在外。
2020年国家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空间范围目前还没有国家明确的地理和行政范围说法。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范围,是不可回避、必须要清楚的问题。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范围,有利于推进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治理的角度,必须说清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到底包括多大范围?这里,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全面促进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当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以担负起有效辐射和示范带动西部区域发展的战略使命的角度,这里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三圈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空间范围。从长远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形成包括“核心圈”、“拓展圈”、“辐射圈”的三圈层空间结构经济圈,从“核心圈”向外,向“拓展圈”和“辐射圈”传导和辐射带动,以实现其辐射和带动更大区域发展的战略使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圈”,其地理与行政范围应该包括四川省除了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以及攀枝花市外的四川盆地的其他17个地级城市,面积18.79万平方公里;重庆市全域38个区县区,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合计面积27万平方公里。这里特别指出,应该将原来不在《成渝经济区规划》(2011年)和《成渝城市群规划》(2016年)中包括的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重庆的部分区县,全都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圈”范围,这是在新的发展战略及其目标下应该考虑到的。这样的战略设计,有利于川渝两省市区域发展的综合统筹协调和有效治理,有利于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初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拓展圈”,其地理与行政范围应该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卫星城市(四川的西昌、攀枝花等城市),以及云南(昭通、丽江)、贵州(贵阳、遵义、六盘水)、陕西(汉中、安康)等部分城市。核心圈、拓展圈,就包括了川渝两省(市)全部行政区域,这样才有利于两个省级行政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发展的工作部署。如果四川省仍然按照《成渝城市群规划》规划的15个平原城市,重庆市仍然按照《成渝城市圈规划》确定的27个区县确定范围,那四川省其他的6个地区(城市)、重庆市的其他11个区县情何以堪?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覆盖省市,但却没有参与相应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机会?那如何执行省级行政区域的发展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辐射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要在更大范围辐射和带动发展的区域。从国家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考虑,其范围应该是包括整个西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这个更大范围的区域也可以称为“泛成渝经济圈”。
三、产业集群
据《201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至2019年末,重庆全市常住人口3124.32万人,在全国各大城市位列第一,并连续多年保持常住人口年均20万以上的增长速度。截至2018年底,成渝城市群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亿人,地区生产总值5.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1.93%、6.89%和6.25%。
作为西部地区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近五年,成都市、重庆市两地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成都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2019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36.50%,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0%;2018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为20363.19亿元,2019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23605.77亿元,高于同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38.75%。2019年成都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3386元,高于同年重庆市地区人均生产总值36.34%。
产业优势明显,产业调整得力
金融业、服务业是成都经济的传统优势领域。2019年IMI发布指数显示,成都整体金融综合竞争力位居中西部第一,位列全国第六。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9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暨明日之星》榜单中上榜企业数量成都位居第三,仅次于北京、深圳。同时在新经济领域持续发力,伽马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数字经济指数增长超过200%,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名列第五。
重庆市以智能制造业见长。2020年第一季度,重庆市对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协议引资近2000亿元。2019年,重庆市连续第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球的40%;根据规划,到2020年年底仅两江新区将实现各类机器人年产3.2万台以上,产业链将实现千亿级销售收入。同时,轨道交通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95%以上设备国产化,成为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运营车辆最多、客运量最大的单轨交通系统。
成都市调整产业结构成果显著,重庆市第二产业长期保有支柱型经济地位。2019年成都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60:30.83:65.57,2018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60%,为61.4%,2019年这一数字上升至64.4%。2019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57:40.23:53.20,第二产业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保有40%以上份额。
四、四川谋划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说了5个“协同”,协同推动规划编制、协同建设重大项目、协同完善重大平台、协同深化重大改革、协同完善推进机制。彭清华指出,当前川渝合作进入了战略引领、高位推动、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我们将牢固树立“巴蜀一家亲”理念,切实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新时代四川改革开放的牵引性抓手,以重大战略协同为统揽,以成渝相向共兴为引领,以毗邻地区合作为突破,与重庆市齐心协力、相向而行,举全省之力务实推进、有效实施。
2020年7月10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在成都召开,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谋划和部署,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引领,必将有力推动四川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塑造区域协同新格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创新驱动新优势、形成全面开放新态势、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深刻改变四川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显著提升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统揽性目标,要强化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功能,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全局分量,不断增强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开放引领力和民生保障力,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更好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要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作为四川省级层面的区域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战略目标上高度契合、内在要求上高度统一、发展路径上高度一致,为国家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重要支撑,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
五、重庆谋划
2020年3月17日,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党政联席会第一次会议上。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把战略要求化为“工作机制”“发展规划”“支持政策”“合作项目”“具体事项”。
六、十四五规划
当前正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窗口期”,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四川、重庆的“十四五”规划,有利于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工程、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三个重大”落实实施。
七、重大项目
重大项目中,提到要加快推动出渝出川重大通道建设,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七大重点领域”中,第一项即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国家出台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的先行,仍将是两地合作的重中之重。
八、重大政策
围绕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举办国际大型展会、推进科学城建设、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建合作产业示范园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是争取国家政策、创新突破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区域影响力的有力手段,
九、重大改革
力争在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方面加快取得突破,将民生领域改革作为协同改革的优先内容,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这些领域的改革创新,将释放新的发展动能,特别是民生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医保等等,真正让“产城人”转变“人城产”成为可能,有助于提升区域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力。
十、发展机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必将深刻改变两地战略位势、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为更好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大循环集聚了竞争优势,也为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创造了重大机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为成渝地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十一、实施进程
当前川渝合作进入了战略引领、高位推动、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四川重庆两省市共同争取国家支持的重大事项》《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重点任务》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4个文件。
双方协同推动规划编制,形成“1 N”规划政策体系,共同争取把事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川渝两地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纳入国家规划。协同实施重大项目,在联席会议框架下建立省市领导牵头的重点项目联系机制,加快推动出渝出川重大通道建设,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协同建设重大平台,围绕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举办国际大型展会、推进科学城建设、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建合作产业示范园区等,打造更多跨区域承载国家战略的实施载体。协同深化重大改革,力争在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方面加快取得突破,将民生领域改革作为协同改革的优先内容,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协同完善推进机制,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上下贯通的三级运作机制,做实日常办事机构职能职责,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机制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蔡律 2020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