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现代慈善的探索与实践


赵浩义

 

  开辟新路径、新动能、新业态,陕西省慈善协会以大慈善理念,开创大慈善格局,不断探索新时代慈善的路径与模式。

 

  党的十九大和慈善法将慈善事业纳入国家社会救助和社会治理体系,开辟了慈善事业的新时代。陕西省慈善协会围绕慈善公益的三大深刻变化,即行善内容从过去单纯的物质救助向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相结合转变,慈善募集从过去单纯的线下募集向线下募集与网上众筹相结合转变,行善主体从过去的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发展;确立大慈善理念,开创大慈善格局,不断丰富慈善公益内涵,探索新时代慈善的路径与模式。

  实施八大工程,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

  传播慈善文化是建设社会慈善环境,培育全民慈善意识的奠基工程。陕西省慈善协会实施八大工程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

  中小学慈善教育工程: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号召,募集2200万元,联合省教育厅在中小学校实施慈善教育工程。历经9年,从10校试点到千校推广,目前已实现了全省覆盖,有8000多所学校420万中小学生每月上一节慈善课、举办一次慈善主题班会、写一篇善行作文;各级教育部门将慈善教育纳入德育考核,学校将《慈善读本》列入教学计划。教育工程以“善行伴我成长”为主题,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日行一善”为载体,用“爱”塑造学生的心灵,用“善”培养学生行为。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等方式树德育人,成为中小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大实践,被誉为慈善的种子项目、基因工程,荣获民政部“中华慈善项目奖”。

  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联合省高教工委在全省高校实施项目。开办慈善文化大讲堂,举办慈善论坛、慈善沙龙,开展慈善书画、摄影、项目创意大赛;每年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利用暑假深入贫困山区扶贫支教,有效地实施了数十个产业、教育、健康、文化扶贫项目,开展了科技、环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此项目荣获省政府“慈善项目奖”。

  慈善文化社会工程:成立慈善文化促进会、慈善书画研究会。以书法、绘画、摄影、诗文、阅读、朗诵等多种形式传播慈善文化。每年组织全省700余名书画家举办慈善书画大赛及捐赠,开展慈善书画下乡活动,累计捐赠书画作品数千幅,作品义卖2100万元;每年与省摄影家协会、诗词学会联合开展慈善摄影、诗文创作大赛和朗诵活动;省会筹资100万元,募集图书数十万册建设公益性共享阅读平台,在社会实施共享图书“爱为读”项目,助力全民阅读活动开展;设立700万元公民道德建设慈善基金,奖励“道德模范”“陕西好人”。

  慈善文艺宣传工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传播慈善文化。省会成立了慈善志愿者艺术总团,下设编创、音乐、舞蹈、戏曲、朗诵5个分团,常年深入市县巡回演出;组织慈善志愿者文艺团队进社区、到村庄演唱爱心歌曲,年终评选奉献奖、演唱奖;每年组织慈善文艺汇演,创作节目展示慈善成就,讴歌新时代,弘扬正能量。

  慈善文化养老工程:为了破解慈善养老课题,面向社区老百姓利用公共场所开办慈善老年大学。首批开办的153所学校开设了时政、国学、音乐、绘画、书法、养生等课程,统一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专业人士授课,学员免费入学。省会为每所学校捐助5—12万元,用于购买教学设施、活动器材和师资费用。慈善老年大学以文化养老为内涵,为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善的平台,是草根慈善的创新,是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

  慈善文化理论研究。与西北大学联合组建了“慈善研究院”。9年来,研究院多途径、多领域开展慈善文化理论研究:建设了“慈善文化研究文库”;举办了60期“慈善文化大讲堂”;出版了28部研究专著;发表了近百篇慈善研究论文;每年开设10个科研项目对慈善公益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编写教材,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积极推动慈善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宣讲团深入市、县宣讲慈善法。并承担了全省慈善老年大学的教学教务工作。研究院已成公益慈善智库、人才培训基地、理论研究高地,支撑了陕西慈善创新发展。

  举办慈善高峰论坛。每年举办国内或国际慈善高峰论坛,为慈善实务寻求理论指导。“一带一路国际慈善高峰论坛”邀请了丝路沿线300多名国内外慈善公益机构的专家学者、实务精英参加,主论坛商讨重大课题,分论坛荟萃发展成果,高端对话互动交流转型探索。国内外30多家媒体发布论坛消息,点评文章近百篇。盛赞论坛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慈善公益的活力。

  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慈善法和陕西省《实施办法》颁布实施后,每年举办“中华慈善日” “陕西省慈善周”主题活动,以助力脱贫为主题,推介项目、募集善款、开展各类慈善服务,2017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直播。连续四年在“中华慈善日”举办“助力脱贫·慈善之光”大型电视晚会,表彰“三秦善星”,展示慈善成就,推介扶贫项目,近千家爱心企业现场举牌捐赠款物累计达到19.5亿元。

  以助力脱贫为己任,进入扶贫攻坚主战场

  慈善的本质是扶贫。多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围绕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大局,积极探索慈善扶贫的路径与方式,募集款物50.1亿元,实施项目14286个,帮扶贫困人口逾千万人次,成为陕西省社会扶贫力量的主力军。

  拓展扶贫募集渠道。建立了企业捐赠、社会众筹、对外合作、冠名基金、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政府购买服务六大募集平台。每年企业捐赠款物2亿元左右、爱心人士捐赠数千万元、对外合作数千万元、设立冠名基金91支、承接政府购买服务5500万元、援引中华慈善总会药品1.3亿元。近几年,慈善募集大幅增长,2017年达到5.23亿元,2018年达到6.97亿元,2019年实现7.2亿元。

  实施精准扶贫项目。对传统的慈善救助进行梳理整合,以项目为载体,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以贫困人口最迫切的需求为目标,策划、实施精准扶贫项目,有10多个项目荣获民政部和省政府“慈善项目奖”。

  ——设施扶贫:投入5.1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慈安桥4892座,打机井1091眼,建水窖5510口,解决了330万贫困人口渡河困难和饮水问题;

  ——健康扶贫:组建医疗、药品器械、志愿者三大联盟,募集资金、医药器械价值3.66亿元实施慈善助医项目;承接省民政厅25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救急难”项目;援引中华慈善总会药品26.97亿元,为15240多名贫困患者发放药品;

  ——教育扶贫:投入3亿余元实施扶智助学项目,帮助15.93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完成学业,并承接恒大集团10亿元善款在56个贫困县建设中小学校;

  ——产业扶贫:与省扶贫办合作线下募设9064万元“扶贫基金”助力脱贫;“脱贫激励计划”项目募集2308万元激励2.3万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在旬邑县资助31个贫困户建起了“扶贫苹果园”;与省工商联合作实施“万企帮万村”项目。帮扶93个贫困村,1198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社会扶贫:投入2.34亿元实施春节、“六一”、“九九重阳”三节救助项目,救助贫困家庭、儿童、老人161万户(人);募集善款6248万元关爱企业困难职工、老知青、抗战老兵;募集善款3500万元省内救灾;

  ——助残扶贫:投入8500万元,为2万余例肢残患者施行了肢体矫正手术,并提供适配器具和技能培训;

  ——助老扶贫:投入8600万元实施“安老扶孤”项目,对80岁以上的贫困老人实施一元关爱(一元洗衣、一元理发、一元就餐、一元乘车);投入1860万元实施扶贫养老项目,捐建96个扶贫养老中心;在凤栖山墓地推出5000个福位安葬贫困逝者;

  ——关爱儿童:投入4661万元实施525个关爱贫困儿童项目。关爱农村留守儿童11.6万名;

  ——关爱退役军人: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合作募设了7200万元“关爱基金”,帮扶贫困退役军人;

  ——信托扶贫:动员省上44家金融企业捐资500万元建立信托扶贫基金,撬动扶贫信贷规模5000万元,为全省近千个贫困户脱贫项目提供信贷抵押。

  扶贫募集联合大行动。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每年联合市、县慈善会和扶贫部门在中华慈善日前后开展了“迎9•5献爱心慈善扶贫募集联合大行动”。动员机关单位干部职工自愿捐献一日工资、企业自愿捐赠一日利润,倡导社会公众人人献爱心小额捐赠。大行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四年来大行动累计募集款物价值29.5亿元。

  推广运行社会扶贫网。中国社会扶贫网是国务院扶贫办指导建设的社会力量扶贫平台。省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了网络在全省的推广运行工作。在网络运营中抓住需求端与供给侧两个端口,依托驻村扶贫干部组建了27789名信息员队伍,组织1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登陆发布需求,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动员360万爱心人士注册帮扶。目前全省在扶贫网注册用户480万人,入网注册用户占全省总人口13%;以网络覆盖为基础、参与活跃度为主线,创立五级联动运行机制扩大网络覆盖;组建五大联盟对接贫困需求;实施五个创新拓展网络功能。贫困户发布需求52万件,有效对接需求48.6万件,帮扶对接成功率达到93.5%,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以扶贫网发布的需求为导向,一网统筹、双线推进、多网联动、高效对接,联动多个互联网公益平台众筹7948万元,线下募集“扶贫基金”9212万元,线下网上募集善款17160万元,帮扶贫困人口127.6万人次。国务院扶贫办推广了陕西经验,省会荣获“中国社会扶贫网运行最佳突破奖”。

  以互联网为驱动,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

  互联网、区块链以链接一切的优势将慈善需求与社会爱心互联互通,开辟了网上小额大众慈善募集的新渠道,改变了单纯线下募集的传统方式,开辟了慈善募集新业态。为此,省会招聘13名专业人才组建了网络信息部,通过互联网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小额捐赠,打造慈善募集新业态。

  2016年以来,省会先后入驻腾讯、轻松筹、支付宝、美团公益多个全国性网络众筹平台,策划公众乐于参与的众筹项目。每年在腾讯9·9公益日活动中,省会顶层设计,制定方案,策划项目、落实企业配捐资金、发布网络众筹倡议书,深入市、县巡回宣讲培训,联合全省慈善组织和扶贫部门、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三个主体共同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组织发动中,把公益众筹与包村扶贫紧密结合,动员包村扶贫单位从脱贫需求出发,发起网上众筹项目,省会募集善款给予1:0.5的配捐,激发了包村扶贫单位干部职工网上捐赠的积极性。2019年9·9公益日,省会发起项目726个,省内外120万爱心网民参与捐赠,三天网上筹款11921万元,全年网上筹款17328万元。其中“爱心超市扶志”“脱贫激励计划”“扶智助学”3个项目筹款均达到1500万元。助建扶贫爱心超市2053个;激励贫困户发展生产16488户;资助贫困学生8451名。4年来,省会联合市、县网上推介筹款项目2254个,1200万人次参与捐赠,网络筹款2.65亿元。目前,陕西省慈善协会网络筹款已由过去单一的9·9公益日短促突击转入了常态化开展。2019年1-11月份,平均每天筹款52.3万元,省会荣获中、省网信办“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奖”。

  以创建慈善社村为载体,开发大众慈善新动能

  慈善的力量在于民众之中。为把慈善的根系延伸到基层社会组织,2016年实施创建慈善社区(村)项目。建设了覆盖全省的慈善社区(村)网络平台,市、县慈善会动员具备条件的社区(村)以公众微信平台为入口,通过互联网线上认领创建。慈善社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宗旨,以传播慈善文化为主线,以实施文化养老为重点。其创建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慈善组织向基层延伸,设立社区(村)慈善工作站;二是以乡情为纽带,线下网上筹集慈善基金扶贫济困;三是创办慈善老年学校,实施文化养老项目;四是建立村民慈善公约,推进社区(村)精神文明建设;五是成立社区(村)慈善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慈善义工服务。从而打造一个居民参与、社会帮扶、文明自治、互帮互助的新时代幸福家园。目前,首批创建的156个慈善社区、村已投入运行,线下、网上募筹社村慈善基金近2000万元。这一创建活动将慈善的根扎到了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改变了以往农村、社区单纯依靠政府救助和外界捐赠的扶贫模式,激发了民众互助的活力,是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是倡导互爱互助,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是互联网+慈善的创新之举。

  探索实业发展,提高慈善组织造血功能

  省会成立了慈善发展与国际交流中心,建设了年分拣处理2500吨废旧衣物生产线,放置“爱为宝”回收箱5121个,回收衣物9606吨,经消毒处理的可用衣物发放到贫困群众手中;联合陕旅集团筹建“慈善总医院”,争取财政资金建设“儿童科学馆”;联合中华慈善总会、爱心企业筹建“中华社区慈善园”。

  以“四型”建设为目标,创建一流慈善组织

  省会围绕“提升慈善文化感召力,扩大慈善组织影响力,培育慈善事业生命力”,着力培育“大爱情怀、务实双创、克难攻坚、清正廉明”的慈善精神,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公信型、效能型的慈善组织。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彰显慈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协会治理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总支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合力;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先后从社会公开招聘了40名年轻的专业人才,促进了慈善队伍年轻化、专业化;慈善工作量化标准,目标管理,实行月评比、季考评、年考核,开展了“比服务、比创新、比亮点、争一流”的“三比一争”活动,建设了一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廉洁从善的工作队伍。同时健全监督机制,信息公开透明,坚持廉洁自律,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

  探索创新,赢来收获。陕西省慈善协会荣获民政部“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称号;连续被省民政厅评为5A级社会组织;荣获民政部“中华慈善项目奖”“中国慈善组织透明奖”“中华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被评为“省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四星级社会党组织”。     

                              (作者系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