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兰的慈善精神


 

  高凤兰身上集中体现出的三种精神,归根到底是永不褪色的延安精神。

  

      在延川,高凤兰可谓名人。从农村出发,在基层成长;一路走来,风风火火,敢为人先。出任延川县第一任慈善会长十余年来,她带领协会一班人,不忘初心,艰苦创业,募集款物4000余万元,实施救助项目46个,惠及弱势人口5万余人次——这对于不足20万人口的革命老区县来说,无疑创造了一个奇迹。

  延安——延川,相距80公里。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在延川,慈善会长高凤兰传承永不褪色的延安精神,让守望相助成为一道亮丽风景,让扶贫济困充满活力之源,让红枣之乡遍开慈善之花。

  出身农家,她深爱着陕北这片黄土地;从政多年,她立志改变家乡贫困面貌;投身慈善,她情系老区穷苦大众——高凤兰的骨子里始终浸透着不忘初心,以民为天的“民本精神”。

  2007年,高凤兰从县政协主席岗位退下来。适逢县上筹建慈善协会物色领头人选,当组织征求意见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我出身农村,高中入党,很想帮助那些弱势群体,我愿意当这个会长。”

  经过半年筹备,2008年5月,高凤兰当选延川县第一任慈善协会会长。会员代表大会上,她大声疾呼,“市场经济发展这么多年,该静心反思了;人生价值不能体现在追逐利益上,崇德向善、扶贫济困的传统早该回归了。”

  延川,古称文州,取“崇文尚礼,人杰地灵”之意,地处壮美雄浑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部。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灿烂的黄河文化,博得“作家县”“知青县”“黄土风情文化县”等美誉。

  然而,同样是这方水土,却生息着庞大的弱势群体。2008年尚有216个贫困儿童、400个贫困母亲、6180多名残疾人、2.75万低保户,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

  在延川生,在延川长,为延川奉献,高凤兰深爱着这片黄土地。上中学时,她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党员;高中毕业回村劳动,她是本村第一个女党支部书记,在全公社群众大会上宣布任命决定后,她戴上大红花,手捧一部《毛泽东选集》,肩扛一把老镢、一张铁锨,奔向广阔农村战天斗地。

  那时的贫困远非今日可想。为了填饱肚子,她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来村上实验科学种田。为给试验田“长农一号”谷子灌溉,她带领20多名青年七天七夜没有回家。饿了,在田间胡乱吃口饭;困了,和衣卧在地头眯瞪一会儿。那一年,试验田获得大丰收,谷子亩产达千斤,川地玉米亩产两千斤,小麦亩产五百斤。全村粮食产量比往年翻了好几番。村民们直夸:“这女子能行哩!”

  

        心里装着人民,干事就有无穷动力。1976年,高凤兰破格转正为国家干部,先后在贾家坪公社、关庄公社任职。她跑遍了那里的山山峁峁,沟沟畔畔,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地上了年岁的老人提起她至今佩服不已。

  后来,高凤兰调任县计生办主任。上任伊始,针对超生乱象,她顶着压力处理了25名违反计生政策的干部,在全县引起强烈震动;经过努力,延川一跃成为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县。担任县卫生局长期间,她软硬件齐抓,一方面“走出去,请进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一方面争取项目和资金,改善医疗设施和就医环境。

  随着职务上升,高凤兰干事的劲头更足了。作为延川籍第一个女副县长、第一个女县委副书记期间,正值“普六”工作关键时期,她积极向外争取资金,建设校舍,增加担任从政生涯中,教学设备;筹措资金,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题,按时完成了目标任务;在县上统一部署下,筹集上亿资金,高标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恢复了停办已久、当年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文学小报《山花》。

  从入党那一刻起,高凤兰就立志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几十年来,她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深爱的延川大地;无论什么工作,都拼了命地去干,也都取得了不凡业绩。作为延川籍第一个女县政协主席,离开岗位时,延川县委给予高度评价,出席会议的县政协委员一次又一次地报以热烈掌声。

  延川县老干部评价说,“高凤兰没当过一天干事,干了一辈子事;当了一辈子领导,最不像个领导”。无论走在哪里,她都永葆劳动本色;无论在什么岗位,她都是响当当的“干家”。

  可上任县慈善协会,摆在面前的是一个“无工作经费,无办公场所,无驻会人员”的尴尬局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延川是国家级贫困县,慈善事业更是从零起步,她这个慈善会长无职无权。好几次,她去县委办事,门卫盘查了半天,就是不让进。以前在台上,现在在台下,两相对比,真是天壤之别。

  内外交困中,高凤兰挺直了脊梁骨。

  此时,适逢汶川地震发生不久,灾难震惊了世人。高凤兰立即行动,发起了首个慈善项目——为汶川地震捐款。她用一部手机四处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筹集善款善物;没有人员,就叫上亲戚朋友义务帮忙。办公用房更不用说,只能借宾馆大厅或在熟悉的单位轮回开会;没有库房,募集的物资临时放在民政局、武装部等单位,有时不得已,就暂存在家里的地下室。

  那段日子,高凤兰一边打游击做慈善,一边瞅机会建立协会根据地。她多次找有关领导,沟通协调。4年后,终于争取到了办公用房和办公经费,配备了办公设施,凝聚了一批投身慈善的热心人。大家感慨地说,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了根据地,我们拼了4年终于有了家!

  喜迁办公新居后,高凤兰动情地勉励大家:“人活着就要有追求,有追求才有方向、有境界。到慈善协会升不了官,发不了财,就是为贫困群众做点实事,帮助更多需要关爱的人,这就是崇高。”

  为了募捐,她受尽白眼,遭人嘲弄;为了项目,她跑断腿脚,磨破嘴皮;为了救助,她抱病奔波,有家不顾——高凤兰干事业,靠的就是这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钉子精神"。

  汶川地震募捐活动后,高凤兰趁热打铁,从募集善款入手,先找同学、朋友、同事,一石入水,一波波荡漾开去;从延川走出去的人、在延川工作过的人到素不相识的人;从延川到延安,再到西安,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找,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去拜访……

  每到一处,她总是耐心细致地述说慈善的意义,述说弱势群体的艰难,述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期盼;她的举动受到过白眼,也遭到婉言谢绝,甚至于无情嘲讽,但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为穷苦百姓谋福祉,高凤兰心中装着一把火。短短一个多月,她从92个单位、企业,54家个体户募集善款16.5万元。

  实践中,她总结出了慈善募捐的六字经:“嘴甜心实脚长”,嘴甜是对善主的态度。要学会说话,见面给人留个好印象,尊重善主的劳动成果和慈心善举。心实是对自身的要求。一方面协会开展的慈善活动或项目必须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另一方面对善主和救助者都要负责到底,让大爱通过协会平台不打折扣地传播开来。脚长就是要行动起来。不要计划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做一件。

  

       由于长期劳累,高凤兰患有椎间盘突出、腰椎压缩性骨折等病痛,走路都很吃力,但她从来一声不吭,坚持带着协会一班人深入村、户,开展弱势群体调研,组织各种慈善活动。年届七旬的她还患有青光眼,需要做手术治疗,可工作太忙了一直拖着;看不清材料,只好把字号放大或叫同事读给她听。

  对于家庭,高凤兰亏欠很多。2019年10月4日,一直默默地支持她工作的爱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协会太忙了,生病时没有好好伺候他,临终前一个月还让他还吃了四五顿方便面。”高凤兰很内疚,“有一次刚到病房,正好遇上有个活动要参加,我走时,一辈子没有抱怨过的老王说,‘我都这样了,你还跑什么……’”提及往事,从来都是坚强的高凤兰几度哽咽……

  百折不挠,公而忘私,“钉子精神”就是慈善人的勇于牺牲。

  面对突发而来的灾难,高凤兰坚信,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会更加美好。她和协会工作人员以热心召唤爱心,想尽办法赈灾救灾,为无助的人们送去了信心、力量和勇气。

  2012年11月底,延川县商贸大楼发生火灾,时值天寒地冷,201家商户生活遇到困难,高凤兰赴延安动员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款献物合计258万元,为商户们发放了8个月的生活补助费。商户们感动地说,“慈善协会真是雪中送炭;等渡过难关,我们也要加入进来。”

  2013年7月中旬,延川县遭受百年不遇的持续强降雨特大自然灾害,全县过半人口受灾,一万余户房屋倒塌,8.5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灾情就是命令,协会迅速投入抢险救灾战斗中。高凤兰带队上延安、下西安,与相关慈善公益组织沟通,联系在外工作的延川籍人士赈灾募捐,累计募集赈灾款物370万元,及时发放到灾民安置点,给了灾民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

  “饿了就吃方便面,渴了就喝矿泉水,累了就在车上休息一会儿,先后跑了15个企业、39家单位,联系爱心人士200多人。”回首往事,高凤兰感慨万千。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钉子精神”就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

  十年多来,慈善协会始终把慈善救助融于具体活动中,除了以重大灾情为主题的赈灾救助活动,还积极开展“春节、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三大节日慰问救助活动,以及助学、助医、助残、助困四大专项救助活动,以此唤起全社会的救助之声,取得了良好的救助效果和社会效益。

  

       年少时,高凤兰常为交不起学费而苦恼;年轻时,上大学一直是她的梦想,虽然有一次她的名字都进了县上推荐上名牌大学的名单,可最终失之交臂。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基于自身经历,高凤兰把助学项目作为重点救助活动推行。

  为圆贫困学子“大学梦”,高凤兰开展了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她和工作人员先从招生办查阅考生档案,从中确定家庭困难对象,然后和学校联系,落实家访名单,随后邀请企业家和爱心人士,一起深入乡村,逐户调查,最后经学校、镇、村推荐,企业和慈善协会共同研究,确定救助学生名单和资助金。

  有一年,高凤兰不慎右腿髌骨粉碎性骨折,她躺在病床上,硬是通过电话联系善主,让276名贫困大学生顺利进入校园。

  高凤兰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和支持。延安圣远建筑公司总经理庞永宁感慨地说:“我过去资助贫困大学生都是自己入户调查,和高会长接触后完全放了心,我愿意加入到资助延川贫困大学生的行列。”从此,他每年总是第一个把资助款交到协会。正因有了众多庞永宁这样的爱心人士,协会十年间救助了1758名大学生,发放助学金735万元。

  忠诚履职,勇于担当,“钉子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爱岗敬业。

  2014年,当高凤兰第一次走进残疾人呼海军家里时,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一家四口住在阴暗潮湿的民房里,夫妻两人都是肢体残疾,不能行走,不能干活,年迈的母亲既要照顾儿子和儿媳,还要照顾上小学的孙子。高凤兰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送钱送衣送棉被,送米面油送轮椅,帮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呼海军感动地说:“没有高会长,就没有我们这一家。”

    贾家坪镇高家迁村有兄弟俩从小失去了父母,弟弟自幼智障,不会说话;哥哥患有严重的肝炎,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家里仅有的两孔窑洞也成了危房不能住人,两人生活没了着落,四处流浪。高凤兰协调村上、镇上,向县民政局反映,为两个孩子争取到了民政救助和低保。她多次为孩子送去生活用品,亲自为孩子做饭洗衣,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疾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2012年冬,北京武警总医院开展“为了我们的孩子·儿童先心病救助感恩延安行”活动,在延川查出43例先天性心脏患儿。高凤兰亲自带队,三次去北京,为24名先心病患儿免费做了手术。患儿家长感激地说:“您和医生救了孩子的命,给全家带来了希望,您真是个大好人!”而此时高凤兰腰椎间盘突出的旧病复发了,她强忍疼痛,坚持和武警医院洽谈捐赠项目,为延川县医院争取到20台电脑。2013年5月,高凤兰送延川先心病手术患儿苗田雨进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钉子精神”就是无坚不摧的慈善力量。

  人类通过分工协作与互助产生文明,救助、帮助、互助、担当的精神成为人类的历史传统;尊重人、关心人并致力于人的发展,成为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本质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让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是多么重要。高凤兰用博爱、仁慈的胸怀,为老区穷苦人撑起一片天。

  作为慈善人,她以情感人,广结善缘;她扑下身子,助力扶贫;她思维敏捷,观念超前——风风火火的高凤兰深深懂得,慈善事业认可的永远是立足实际,实干创业的“务实精神”。

  近年来,随着延川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前来参观学习、旅游休闲、投资兴业的人越来越多。人气旺了,就为做好慈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协会适时提出:立足延川发展实际,高瞻远瞩,加强与中省市公益机构、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的交流合作,引入各种慈善资源合作项目,搭建起更为广阔的慈善平台。

  

        高凤兰认为,慈善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慈善会长要做社会活动家,广交朋友,广传善念,广结善缘,让友谊插上翅膀,推进慈善事业创新发展。于是,一群群尚善的人们,一股股大爱的暖流向黄土高原,向革命老区奔涌而来。

  原国务院副总理、陕西青促会名誉会长吴桂贤在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张凤英的陪同下,两次来到延川为贫困学生和城乡特困户捐赠了棉衣、春秋服装3191件,价值104万元。

  全国公益雷锋范跃宁从2008年起100多次来到延川,个人捐赠4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747名;还牵线搭桥,为延川促成慈善项目30多项,引来数百万捐款。

  韩国衣恋集团在延川设立了“衣恋阳光”班,资助400名高中生,每人每年3000元,连续资助3年共360万元。同时,还为中小学捐赠校服5000件,价值180万元。

  2013年,福建世界侨商联合会主席方则江为延川特大自然灾害捐助后,深为延川县慈善协会的工作所感动,当即表示要为贫困群众春节送温暖。此后他多次来延川慰问,助力老区脱贫致富。

        对于支持延川慈善事业的朋友,高凤兰念念不忘:“企业家闫湖为协会捐助了一辆办公用车,捐助了15辆环卫清洁车、3辆警用巡逻平板车;还有耿献会、冯翊、徐平等江苏企业家,都与协会建立了捐助合作,为助老助学、扶贫济困贡献力量……”

  深耕热土,行善乾坤。慈善延川日益受到公益慈善者青睐。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大肉、米、面和春联等慰问品,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梁家河看望乡亲们。他深情地说,“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随后,总书记马不停蹄地赶到延安市,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

 

     “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殷殷嘱托,满满深情,令高凤兰倍受鼓舞,她谋划着发挥慈善的力量,投身脱贫攻坚战。而在北京,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慈善促进会执行会长徐镱轩也在思考着同样的命题——两人不谋而和。

  2016年夏,高凤兰和徐镱轩为了寻找精准扶贫点,走遍了延川县黄河沿岸5个乡镇,最终确定了永坪镇赵家河村。该村没有产业,经济薄弱,551户1945人中95户绝对贫困。

  徐镱轩联络了隆力奇董事长徐之伟,经过考察,2016年9月,徐之伟决定资助500万元在赵家河开展精准扶贫。高凤兰组织村上召开村民大会,制定脱贫方案。根据当地实际,大家最后确定栽植耐旱树种,解决饮水安全等精准扶贫项目。

  2017年春,高凤兰不辞劳苦,带领村民挖了20多天的树坑,栽种核桃2300亩、中槐1000亩。通过产业、文化、健康等各项扶贫措施,到2018年底,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赵家河摘掉了多年的贫困帽。现在,5个直饮水站、一个慈善爱心超市已经投入运营,还新建慈安桥5座。

  

        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视察后,在全市精准扶贫大会上号召向赵家河学习。2018年,该项目荣获“三秦善星奖”;2019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现场观摩学习。

  随着网络的兴起,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高凤兰意识到,慈善事业将迅速突破地域限制,由相对封闭转向完全开放;由熟人慈善到互联网慈善再到区域链慈善,将成新时代慈善发展趋势。

  

        高凤兰认为,慈善募集方式正由传统的线下募集转变为线下网上相结合的募集。想把事闹红火,就要学会在网上交朋友,在网上推介慈善项目。为此,她利用一切机会,不惜代价培训网络人才。2018年,全国首届网络公益平台培训班在延川召开,协会全部人员参加培训,与全国20个一级公益平台建立了联系。2019年春,协会派出副会长冯贵斌和网络部长杨毕勤先后到上海壹基金、联劝网、德瑞信等网络平台学习,还赴广州参加中国公益峰会。

  通过网络平台,协会先后与北京、上海、香港等8个大城市的爱心组织建立了联络关系,与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志愿者慈善促进会建立了广泛联系,与35家爱心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2018年,延川县慈善协会网络募捐15万元;2019年99公益日网络募集超过一百万元。

  十年磨一剑,余生为慈善。风风火火的高凤兰收获了一摞摞荣誉: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中国好人、陕西好人、延安道德模范、延川劳动模范等,多次被评为省、市慈善工作先进个人。协会先后六次被县委、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2019年11月,延川县委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作出向高凤兰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制作了专题片在全县巡回播放。

  有人说,高凤兰正如家乡的枣树,汲取日月精华,吹拂黄河春风,结出醉心的甘甜,染成火红的天地。有人说,高凤兰就像陕北高原上漫山遍野的山花,不怕风霜雨雪,不畏严寒酷暑,待到春来时,总把芳香留给青山,把美丽留给人间。我以为,高凤兰身上集中体现出的三种精神,是延川县慈善协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慈心为民、善举济世”的新时代慈善精神,归根到底是永不褪色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