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请进来与走出去(5月12日)


营销的请进来与走出去(512日)

 

一切营销都是在“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走出去也是为了请进来,从哲学上理解,不是单纯的否定的关系,而是在肯定与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之间的循环中,巩固基础,螺旋上升的过程。

走出去是为了在传播中打造影响力,请进来是为了签约成交;请进来是在消化吸收,走出去是在捕食签约。在没有做足充分准备之前就走出去,是在找死;而在准备好了之后总是不能走出去,就是在消耗之中等死。找死的时候会有几分悲壮,而等死的时候又有几分哀婉。

 

请进来仅仅是阶段性的成果,毕竟还是需要在培训提升之后,形成有生力量并形成资源对外输出的,只有在输出之后形成一定的价值,才会是有效的资源,否则就会成为不断变质甚至发出恶臭的一潭死水,只有走出去,与外界的资源进行交流交换,才能焕发出新的价值。即使不能形成交换,即使没有带来新的价值,都会在有效交流过程中自我迭代与提升,形成更强的能力。

绝大部分人都习惯于请进来,似乎在自己的主场就可以有更强的自主权,但是毕竟自己的主场是需要长期投入,不管是场租还是装饰,以及内容上的准备,团队上的协作,即使每个月只派上一次用途,都需要为每一分每一秒去支付费用;即使只能用上主战场的几十平方米,那些作用不是很明显的边缘地带,也是需要租金支撑的;再看员工,即使真正团队协作的战役“用兵一时”,都需要“养兵千日”。

一家健康的企业应该是外向型的,就是说绝大部分力量是在向外拓展,成为内部的内容、模式、产品与资源对外输出的纽带,内外结合兼职的单位成本更高一些是合理的,因为你无须为他们那些没有为你所用的时间支付劳务报酬,而在外边临时租用场地也是划算的,因为你无须为其它时间支付租金。这就是会展行业投资是商业价值最高的投资之一的根本原因。

 

每一块钱的价值与回报都有可能是最高的,能与之相匹敌的恐怕只有专业的教育培训和顾问咨询了。

请进来之后无非就是进行内部培训与提升,所说的都是仅供自己内部人听的话,而且内部培训也要分级管理,级别越高机密等级就越高,其务实性就越低。企业内部有很多秘而不宣的东西,比如策略、话术等方面的内容。请进来之后,最担心的是趁虚而入的木马,或者是外部混进来的奸细,因为所有貌似无用的信息和谋略,都会成为商业机密,一旦泄露就将让企业陷入被动。

请进来策略虽然是自家人,但总是免不了会形成窝里斗之类的内耗,所以作为营销与市场管理,更多地需要走出去。走出去又分层级,比如初级的就是单打独斗,缺乏根基也没有策应,不要说策略性支撑,就连诸如“红脸黑脸”之类可以配合的搭档都找不到,所以“阵亡”的情况会是会很常见的。

要避免阵亡,就需要避免单打独斗,比如形成小组作战,在配合之中不仅可以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互相打气,还可以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形成策应。但是小组作战通常只是先锋策略,一旦直接接触,就需要后方的智囊跟进,比如具体的合作模式的提出,个性化的细化与执行方案确定,执行中的细节掌控、风险与危机防范等等,都是需要重视的。

 

我们的客户层面越高,量级越大,所给我们试错的机会就越少,因为机构型客户的出手量级都不低,其试错成本都会相对比较高。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让对方尽量少付出资源并多分享收益。

既然走出去,那么就会涉及应用场景问题,主要分为三个场景,在家庭市场中的客厅创业,在店铺中的融合,以及在就业状态中的嵌入式创业。而这些场景应用于开发又各自有自己的系统。

 

贾春宝

202051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