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团队春访广东龙川考察客家宗祠 号称 “中华姓氏第一村”
(温情提示:为 满足易友学习杨公古法风水的需求,曾祥裕将于5月1日在赣州 开办杨公古法风水和择日课学习班,咨询电话19907975916,微信号13766307454)
该县拥有4.1万人的佗城镇结果查出姓氏179个,其中该镇仅有2000多人的佗城村竟然包容了140个姓氏!这个调查结果不仅使佗城镇这一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最终有了申报“中华姓氏第一村”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依据,而且更重要的是,179个姓氏终于解开历史上的“千年史谜”:2000多年前秦朝50万南下大军的下落,“尘埃落定”。
我听完介绍后,笑着对小吴说,你的祖先也许正是这南下大军中的一名战士。
佗城总共有179个姓氏,许多姓氏都建有祠堂祭祀先人,大都建于清代。每一个祠堂深藏着本宗族的奋斗史,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我们漫步在古街上寻找所存的宗祠。沿着百岁街右拐进入中山街再到相连的横街,是佗城姓氏和宗祠最集中的地方。
同行中的黄警官,比我小三岁,他生长于佗村,父亲也是警官,现在儿子也是警官。我说,你们祖先的阳刚基因在你们三代人血脉中流淌。
龙川人口有100多万,而黄氏人口达有26万多,黄氏可谓大姓。所以,黄氏大宗祠是陀城第一大祠。我走进黄氏大宗祠了解到,他们这一支的开基祖海虎公,是江夏堂黄峭公之后裔。
黄氏宗祠传颂这样的祖训: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基,大平有意宝,世上万年书,旭晨照乾坤,积恩乐长春,仁义尚效尤,和睦邻里亲!
经测,黄氏大宗祠坐向为辛山乙向,三进二天井。
“仁义尚效尤,和睦邻里亲!”这符合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黄氏大宗祠流传先辈黄士俊讲仁义报恩的佳话。
黄士俊(1577-1661年)字亮坦,一字象甫,号玉嵛。广东省顺德县甘竹右滩人。公元1607年,黄士俊由龙川县田心镇下塔村(现叫塔峰村)的巫龙收养并供其读书。黄士俊自幼聪颖过人,六岁能文,七岁赋诗作对,能写一手十分漂亮的毛笔字;且能刻苦学习,奋发进取。明万历丁未年黄士俊刚好31岁,当年3月15日殿试时,黄士俊以其高深的立论,精美的楷书,殿试第一,一举夺魁,成为明朝第七十七位状元,任修撰。历官宫谕少詹,升礼部侍郎,晋礼部尚书。宗祯九年(1636年)为礼部尚书(正二品);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行相事)。历太子太保(正一品),文渊阁大学士,少传兼太子太传。
黄士俊高中状元之后,龙川县田心镇下塔村在建的巫氏宗祠刚好建成竣工。黄士俊为答谢巫龙的收养和供其读书之恩,向宗祯皇帝告假,专程从京城赶回龙川县下塔村为巫氏大宗祠落成剪彩;特意为巫氏宗祠大门题书一楹联:“平阳祀肇千秋庆,仙塔芳流百代昌”和“巫氏大宗祠”横匾。上述楹联和横匾的文字,刻在巫氏大宗祠的大理石门框中,显得十分文秀、精美。楹联、横匾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极具宝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在龙川县内的各姓氏宗祠中能书“大宗祠”的只黄姓和巫姓两家。
黄士俊为官期间,只要回广东顺德家乡省亲,必定到龙川县下塔村看望巫龙养父及下塔村民。他对下塔村和下塔村巫姓村民有着十分深厚亲密的感情。有一回黄士俊还亲笔写一首十赞下塔村的诗赠给巫龙。诗曰:“一座宝塔在中央,二条河水透长江,三支文峰塞水口,四面山岗一样壮,五谷丰登皆是宝,六畜成群满山岗,七品郎官代代有,八块金匾挂祠堂,九顶官帽父与子,十事皆全是你乡”。该十赞下塔诗现仍在下塔村广泛流传。
我路过曾氏宗祠时,大门紧闭。小吴看我失落的神情,安慰我说,也许管事人有事忙去了。
我们转至刘氏宗祠,它独辟蹊径隐于长巷。但是走进它不禁为其豪华所震住。
刘氏宗祠,建造规模最大,斥资最多,建筑工艺最精美,文化元素最丰富,是目前龙川最漂亮的一座宗祠,已成为佗城的亮丽风景线。
据介绍,宗祠(包括附属工程文化长廊、明代古井)总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宗祠三厅二井。上厅正面墙安放神龛,供奉列祖列宗、开七公、广传公和其十四子及各地宗亲神主牌位360多个。左右回廊神龛则分别供奉观音菩萨和孔子圣人。中厅高大、宽敞,上方高挂“彭城堂”堂号牌匾,正面墙则是刘氏先祖、名人、汉朝二十四帝等工艺彩瓷像,瓷像栩栩如生,非常引人注目。下厅左侧是鎏金世系图,刘氏源流一目了然;右侧是建造宗祠捐资芳名录,众宗亲功德留芳。
宗祠整座建筑是木构架结构,由广东潮阳峡山古建队精心打造。木梁石柱,青砖绿瓦,画栋、雕梁、彩绘,木刻、石雕、影雕,尽用传统工艺,不仅构思奇妙,而且技艺精湛,民族风格发扬光大,宗祠既富丽堂皇,又古朴大方,目前堪称东江“第一祠”。
经测,刘氏宗祠坐向为庚山甲向,门开乙方 ,而门楼坐向为酉山卯向(丁酉与己酉之缝线)。
走出刘氏宗祠,我不禁为刘氏宗祠后裔的大手笔而点赞!
经测,张氏宗祠正厅庚山甲向,大门辛山乙向。
我有回家的感觉,天下曾氏宗祠门上,多以"三省堂"或"三省传家"作为堂号或者横匾,它的来源出自《论语·学而》中曾子的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先辈告诫后人要做个正直、善良、淳朴、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睡觉前、休息前就要回想一天,对公家办事忠不忠,对朋友讲不讲信用,学的知识教不教育后代。
曾氏家训还特别推崇"养志家声",简而言之就是要孝顺父母,尽心侍奉双亲的同时更要顺从父母的意愿,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依。
我怀着恭敬心点燃三炷香,走向神位向列祖列宗行三叩礼。我默默为天下曾氏宗亲祈福,并发誓,要不忘祖训,牢记曾氏"家规十要",做一个遵纪守法、崇文重教、尊敬长辈、和睦亲邻,有益社会的人,并要教导后人要牢牢记住祖先遗训,并以身作则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
经测,曾氏宗祠坐向为酉山卯向(乙酉丁酉之小空线)。
佗城还有其他宗祠也历史悠久。
罗氏秀三祖祠:罗氏秀三祖祠大门上的“豫章世泽、吉水家声”的对联和“豫章堂”的横额,蕴含了罗氏宗族的一段历史。两千两百年前,汉朝大行郡县制度,当时的南昌城,是在大将罗珠的手里兴建完成的,竣工之日,罗珠曾经在城内亲植豫、章之树,并且举家搬到南昌定居落籍。因此,朝廷决定在此设郡并命名为“豫章郡”。且豫章一地,很早就是罗氏的主要繁衍中心。罗姓顺理成章地以“豫章”为郡望。
这座建筑始于清代,看起来比较新,是因为2004年12月曾经维修。原先坐南向北,由于横屋被拆建,现为三进正屋。面宽11米,进深35米,建筑占地面积385平方米。土木结构,灰沙夯墙基、土砖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灰沙地面。总共有六厅、二天井、八个房间、一门楼、一照墙。
天井主要用来采光、排水,排水道的设计不是笔直而是弯曲的,寓意是勤俭持家,细水长流;两边的六个房间即二横,用于居住。在建筑原料上,整个朱氏宗祠采用的是砖石土木。大门前檐用的是红粉石柱,门框、门礅、中正厅柱承梁亦采用红粉石。墙体则用灰沙夯墙,内墙用青砖墙基土砖墙体。
在建筑艺术上,朱氏宗祠随处可见砖雕、石雕及木雕,图案花纹多种多样、形式不一,有缠枝花草、人物山水。
据龙川文史专家介绍, 姓氏宗祠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是供奉祖先神主牌、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建祠祭祖始于殷商时期,盛行于周代,当时称为宗庙,那时,只有帝王和有官爵的人才有资格建立,黎民百姓不准设庙。由于宗族是传播同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且有调解内部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从此宗祠遍立。
从风水来看,佗城宗祠注重立向。面朝秀峰,并前有环抱水。其扎堆建在一条街上,也许也有互相攀比的潜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