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森林资源调查监测职责划转到自然资源部门,但曾经承担资源监测的单位和人员队伍,都保留在林草部门,林草行政主管部门直属的调查规划院从国家到县,基本都维持原有的职责开展业务工作。说到森林资源监测,首提、必提的就是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这是一项科学完备、举世罕见的“中国式”资源调查监测的体系,也是目前最权威、最受认可的一套体系,每5年一次,持续开展了40多年,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重要指标均来源于此。我曾经参加过第八次、第九次清查工作,从编制技术细则、培训指导、外业调查、质量检查、内业汇总到提交成果报告,历时近一年时间,牵动省市县几乎全部的技术骨干力量,深有感触。一是体现了“林业精神”,野外调查一般在6月至10月,忍着酷暑、顶着烈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面对蛇虫叮咬、山陡路险、猛兽出没,林业调查监测队伍发扬了“艰苦朴素、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精神,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划伤擦破、蚂蟥叮咬、毒蜂蛰过的印迹,我也曾目睹滑落陡山下、用砍刀不慎把自己伤的皮开肉绽、被蜜蜂追的捂着头狂奔的情景,汉滨区有一位连续参加了六次清查的大姐,我至今记得她说过的一句话:干林业是辛苦,干连清是命苦,我这与命运作抗争三十多年,现在倒不觉的有啥苦的了。二是贡献了“林业力量”,7519个固定样地,20.8万株样木,GPS航迹记录总步行里程9.4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多,2014年仅野外调查参与人员达3600多人,固定样地有布设到悬崖边的、水里的、秦岭梁顶的、乱坟岗上的,逐一调查,一亩二分样地里逐株测量,五年后继续寻找上一次的样地界桩、上一次测过的样木位置,循环往复,成果报告里密密麻麻的记录着近十页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又有谁知道43.06%这个数字里凝聚了多少林业人的心血?三是激发了“林业智慧”,1979年第一次布点,听老同志讲,带着罗盘、皮尺、地形图,从山脚打引线布设,2005年为精准定位,首次采用GPS技术,提高了复位率,2009年首次采用航迹记录,大大减小了寻找样地时间,提高了调查质量,2014年首次采用数据采集设备+平台,实现无纸化调查,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清查工作逼出了一条更新、改进之路,也成就了智慧林业不断创新发展。
2019年,应该是陕西第十次森林资源清查年份,至今没有明确消息。据说是由自然资源部门统筹安排,由原来的黄金部队承担调查任务,一定会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开创调查监测的新征途。我在想,作为一名调查监测队伍里的小兵,也该思考我们如何去适应改革的变化,如何去完善我们的监测体系?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一、监测体系现状
此外,我省历年还陆续开展了林型、土壤、更新、病虫害、消耗量等专业调查,参与四次全国大熊猫普查,参与生物量建模、LULUCF专项调查等全国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项目,正在开展自然保护地摸底、勘界立标等专项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精准”,从调查成果数据来看,受技术手段、业务水平、重视程度、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部分成果与实际偏离较大,甚至出现“不能用”“不敢用”的现象。从监测成果节点来看,更新周期长,沿用“老数据、旧数据”的现象突出,在动态监测时效性上不精准。
二是“不统一”,森林资源清查、二类调查和林地年度变更是为满足不同需求而建立的三个调查体系,在技术标准、调查方法、成果侧重等方面均有差异,导致成果数据不一致,出现三套数据“因需而定、择需而用”的局面。
三是“碎片化”,“一张图”数据的整合程度低,未融合自然保护地、自然公园相关数据,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数据管理各自为阵,与国土调查数据衔接仍不充分。
四是“有盲区”,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原农业、国土、住建、水利等部门的草原、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管理职能与原林业部门的职能合并,对接手的新阵地,资源底子不清,全省层面的珍稀植物资源、种质资源、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查监测方面还是空白。
三、工作思路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框架下,逐步完善生态空间资源统一协调的监测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探索和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查清资源底数,形成“一套数据、一个平台”,确保成果数据真实、准确、及时,逐步构建生态空间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空间资源数据集中管理、协同高效,为生态空间资源保护发展决策部署、考核评价提供依据,不断推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有关建议
一是实行森林资源年度出数。整合森林资源清查、二类调查和林地年度变更数据,完善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查清森林资源种类、数量、质量、结构、功能和生态状况及动态变化,获取省、市、县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指标,并实行年度发布。
森林覆盖率主要依据林地年度变更出数,将森林覆盖率纳入政府部门年度工作考核。森林蓄积量省、市出数,采取对7519个固定样地复位抽样调查;县级出数采取以固定样地总体控制,开展二类调查或大样地调查。同时,建立起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库、遥感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管理平台系统,从静态调查向动态监测转变。
二是建立生态空间“一张图”数据。按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从单一的森林面积、木材蓄积为主的资源调查向生态空间资源综合性调查转变。
开展草原资源专项调查,查清草原类型、生物量、等级、生态状况及动态变化,获取草原覆盖度、生产力等指标,每年发布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等重要数据。
查清湿地类型、分布、面积及动态变化,对全国第二次湿地调查成果进行实地核实,获取湿地面积、分布、湿地率、保护率等数据,每年发布湿地保护率数据。
开展野生动物专项调查,主要调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群、分布范围、栖息地环境、保护状况等。
学习掌握生态空间理论,在自然保护地、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领域的调查监测协同推进,利用无人机、雷达等先进技术完成勘界立标,建立生态空间“一张图”。
三是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高位推动,成立生态空间资源调查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日常议事机制,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夯实省属相关单位和市县林业主管部门责任。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将调查监测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明确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植被恢复费可用于调查监测使用范围,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确保前期重大调查监测资金需求。
四是建立生态绿军专业监测队伍。结合生态绿军建设,建立稳定高效的专业监测队伍,针对编制紧缺、人才断档等问题,协调实行人才周转计划(退二进一)、建立人才储备库。加大对调查监测人员的培训,灵活激励机制,在技术职称评定、干部使用上予以倾斜。引导社会力量,适度培育市场化调查监测队伍,充实调查监测力量。
五是积极推动共享协作机制。加强与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和科研院所的信息、技术共享,重点在调查监测技术方法、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方面优化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