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里产生共识,哪里就消除共识
经济学家萨克斯认为如果不顾、不懂一国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它的历史、社会制度,一味根据自以为崇高的理想提出建言,或者强迫一国做出改变,往往使得他们更加贫穷而不是解决他们的问题。
丹尼•罗德里克在其《一种经济学,多种药方》中深刻反思“华盛顿共识”,其精髓在于私有化、自由化并加强产权保护,但这种主张在拉美遭遇了失败,使得拉美诸国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当然也使得贫困更加严重。中国根据自身的发展处境和利益格局,在维持现状的前提下有目的的探讨改革的可能性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经济学是活的经济学,而不是一味推崇某一种在推论上正确的主张,而是需要了解整个改变的来龙去脉,前瞻性的预计可能的结果。东亚经济的奇迹既广受赞誉,也饱受批评,认为在家族、国有企业、政府的发挥深远影响力的前提下其繁荣是不实际的,这些因素并没有在实质上提升社会生产力,而是建立在对众多消费者掠夺的基础上。
普遍的繁荣会让穷人收益,但是真正的繁荣建立在生产力的提升、在对人的广泛、有效的投资基础之上,只有使得社会成员发生了广泛改变的经济学才是活的经济学。
2. 谁消费,谁付费--裁撤铁道部,成立中国国家铁路集团
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有企业改革,着力于打破行业垄断,也着力于政企分开,总之推行市场化改革,基于市场经济提升铁路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要使得铁路的投资建设更加稳健,避免债务滚雪球般增长。
2013年,裁撤铁道部,成立公司,中国铁路进入公司化运营时期。成立伊始,票价上浮5%左右,而且持续至今。同时,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问题也在最近几年得到极大的改善,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提及这一转变,涉及的问题是到底要通过税收来补贴铁路运输还是通过提升服务价格来满足运转的必须,简而言之,这一改变落实了“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这是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公平理念,而以前则是通过所有人的税收来承担这一成本,这种隐形的税赋,是用一部分人的收入来补贴另一部分人。
每一种显性或隐形的税收都会抑制人们的消费意愿,而人们的铁路出行意愿与缴税是没有直接关联的,所以通过公司的形式运营铁路是合理的,提升票价也在情理之中。
同样的一个问题,将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城市将背负他们的社保负担,并增加对医疗、教育、住房、水等资源的需求,很多城市不但面临发展的瓶颈而且财政窘境日益凸显出来。
很多城市基于财政的考虑并不能将农民工接纳为新居民,这不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虽然这意味着对待为城市奉献多年的农民工是不人道的,城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中国的国情,发展中小城市的战略没有凑效,卫星城的建设也没有明显的趋势,而是呈现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与行政级别紧密相连。
农民工向资源充沛、机会充足的城市聚集,符合人们一般的经济动机,县市机会萎缩便涌现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再次出现机会的消失便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这是经济人的必然迁移之路,是任何反经济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那么,既然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身份并不是原罪,但是相较之下,对城市的目标定位相对而言并不理想。城市接纳农民工存在用一部分人的税收去补贴另一部分人,稀释了城市财政的功效,而且不能增加相应的税收来迎合这一目标。
总而言之,城市若接纳农民工,除去采用“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还应该实施更加分散化的城市发展战略。
3. 谁受益,谁解决—十年房地产
十多年前,人们面对土地财政、不断攀升的房价,以及对其他行业的排挤效应,认为不应该由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但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即GDP的目标,以房地产带动下游产业为由没有采取这一原则的应对措施。
最近几年在房住不炒的原则下,房价高企但已经企稳,没有出现很大的波动,很多房企因为资金问题退出市场。同时,已有的房地产不能为市场所消化,而另一方面刚需始终存在,基于前期房价的水平难有降低的可能,在房市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交易也日益减少,更加重这一产业的发展窘境。
其实,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整体经济形势下,期待房地产一枝独秀是不现实的。接续产业或者说创新产业也因之陷入发展的陷阱,没有能够发挥替代效应,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经济增长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必须保持高速增长,东南亚可以在5~6%上维持经济发展,但中国却会面临麻烦;另一种认为中国经济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一旦遇到经济环境恶化,将引发持续动荡,需要保持可持续的稳定增长。
对当前有无必要刺激房地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通过主张可由此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有人主张维持对房市的调控成果。一国经济若要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经济整体向好发展,需要基于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存在高低之分的根本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知道具体的原因何在,我们就能够通过市场操作或者积极的政策因应来消除阻碍生产力提升的因素。一个产业有时是阻碍因素,有时又是促进因素,但是时代变迁,经济日益发展,刺激经济增长的永远是新兴产业。
一种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既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一旦不复存在,无论其商业周期是一年、两年还是十年,都不会再次发挥应有的对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但是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某一产业商业周期的存在对于解决产业发展对经济造成的困境是有助力的,否则也会对经济产生连环的扰动。简而言之,“谁受益,谁解决”,也是“谁解决,谁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