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学校办托管能否挤垮校外托管机构


目前来看,校内托管对于校外托管机构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是校外晚托机构。但是晋级教育认为校内托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托管服务过于单一

据悉,很多课后托管服务扩大到每周5天,每天2小时。以自愿为原则,提供免费服务。内容以体育、艺术、美育为主,老师可以答疑,但不允许集体上课。“我们孩子的托管形式就是老师看着写作业,但班级里那么多孩子,老师估计督促不过来”,一位妈妈表示,学校提供的托管服务活动过于单一。

根据政策,课后托管的内容与形式为“开展课外活动+提供课后托管服务”。而就目前来看,不少学校仅能提供托管。而且托管质量也在打折扣,据一位看班老师反映,自律性差的孩子就是不停说话,作业根本完不成。

不仅如此,某些“一刀切”的政策也动摇了家长的托管意愿。“学校给了调研问卷问询托管意见,本来我们可以选择一周比如三天托管,两天出去上课外英语班,但现在为了统一管理,要求全都上托管,这与我们想的课后托管服务有出入。”一位家长

另据了解,家长们对于托管服务存在认知偏差,家长希望的托管是有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督促学习,最好来点“小灶”。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觉得既然有老师看管,便可以晚接一会儿孩子,甚至6点后再接,与课后托管开展的初衷背离。

 

师资精力明显不足

通过了解,发现除了少数小学与高校及社会资源携手,更多的还是学校老师在支撑托管班。尽管《意见》提出可以通过引入社会优质民办机构资源作为补充,也可发挥公益组织的力量,将志愿者等分配到各个学校去辅导学生,但由于实施过程仓促,也存在不少问题。

“原本就已经是每天早晨7点到校,下午要延到5点半之后,每天工作近11个小时,这期间一方面教导学生,另一方面还有其他校园活动和大量教研教学内容需要跟进,晚上偶尔还工作,对我们老师来说,真的太累了。”小学班主任说道,家长们希望课后托管的样式多样化,附加值更高一些,然而就学校目前的师资和储备情况,老师们也是有心无力。

据悉,目前部分中小学校实行轮班制,每个老师都会承担看管托管班的任务。“这间接增加了老师的额外工作量,下班时间被一拖再拖,私人时间被压缩,无法照顾家庭和孩子。”一位小学班主任表示。

不仅在时间上老师有怨言,在报酬上也有各自看法。《意见》规定会有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补贴,但根据一位不愿透露区县的看班老师说法:“每带一次托管班的补贴是50-100元,相对老师的付出来说未免不成正比。”[也询问了为何不尽快引入第三方资源来丰富托管班形态,该老师表示:“一是政策出台到落地时间仓促,二是对于第三方的筛选和监管没有明确标准,而且就算有第三方介入,相应报酬归属第三方,学校老师却依然要看管班级。”

综合来看,校内托管的服务有待观察,如果提供的服务过于单调或者达不到预期,校外托管机构仍有很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