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精髓,就在于做人、做事,要做到恰恰好符合宇宙黄金分割,也就是是数学黄金分割率那个点。
如果把为人处世的最佳境界叫做“至善”,称为“1”的话<至善是中国儒家的一个概念,不深究了,大家可以望文生义式地理解>,
中庸之道就是把这”至善“的境界,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所做人做事,做到符合宇宙的黄金分割点上,比如你可以拿捏着把做人做事做到0.191、0.382、0.618、0.809这个份上,
比如,做好人、为他人、为人民服务,你可以全心全意,那是100%,你也可以一心一意,那是一个61.8%,做到这份上的,应当说就是人中极品了。
当然,你也可以三心三意,那就是38.2%,这样的人不咋的,但也有优点啊。
中国儒家总是强调性本善,所以说就是大恶人,也有孝养父母之心,也存有人的善良本性,这就是那人性的19.1%的光辉。
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永远不可能这样精确。这只是人类理性的实验室,揭示的一个”宇宙的启示“、自然规律,而人的的认识可以不断地接近这个”启示”、规律、方法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八个字, 太文乎了,其实说白了,就是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都要走心、用心、尽心,使我们这心不偏了,不走偏。
这样的话,你做人做事,即使没达到目61.8%,最少也可以达到51%吧,恭喜您,那就中庸了!
那么,人如何才能致“中庸呢?
读四书,比如《论语》上来就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要知道,人人都有天赋(中国古人称之为“灵明”、“灵觉”),也就是为人处世都有做得最好,好上加好的本能<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良知良能>,但是,随着在社会上气拘物蔽,人的这个做人做事做到61,8%的天赋丢掉了,所以孔子一上来就说,要
学而时习之,
学就是觉悟,中国古人的一切学习都是觉悟,
但觉悟还要与做事结合起来,一件没做好,则我心不安。
把事情做好,起码也要达到51%吧,就算或者接近中庸了,则心安了,则悦可知矣。有道是:“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为人处世61.8%,就是中庸。